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传统美学的另一个误区
传统的美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将关系、概念限定在人的范畴,比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等;审美的概念、精神的概念、主体的概念等等。这些关系与概念都是以人为限定的范畴。 往往认为人的本能、能力等都是人所独有的,这点恰恰限制了人们的思维。人类的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都是生物由进化、演化的而来,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而来。因此,在哲学或美学研究中只限定于人,那么,在哲学上去寻求本质的时候,在追寻根源的时候,在寻本逐源的时候,就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答案或者得不到确定的答案。
人类的本能、能力、意识、情感、美感等等,都不是上帝、佛祖、老天单独赐给人类的,都是从动物界进化、演化而来的。因此,这些都可以从动物界寻找到相应的初级形态或低级形态。
比如,动物具有恐惧感,当它遇到天敌时,会呈现出恐惧感。而人类也具有恐惧感,人类的恐惧感不但产生于外界出现危险时,而且,还可以由于内心的因素产生恐惧感。
再比如,人类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具有情感;动物界也是具有这些相应的形态或能力。只是它们相比较人类简单一些、低级一些罢了。
还有美感,以往美学家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美感,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雄狮为什么要长得那样威武?雄孔雀为什么要长得那样漂亮? 它们为什么不与雌性长成一个模样?这只能说明,它们对雌性具有诱惑和吸引作用,雌性面对这样的诱惑和吸引会产生美的感应。还有开花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动物的美感只限定于同类,或特定对象,而人类的美感要宽泛的多。
再比如,美是否具有精神性?如果按照传统理论,精神是限定于人的,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那么,雄狮之美、雄孔雀之美、花朵之美等等就没有精神性。如果将精神的定义扩展到生物界,那么,上述之美就具有了精神性,只不过较为低级罢了。
如果,承认以上说法,那么,在主体与客体的范畴中,主体的限定就可以扩展了,可以扩展到生物界。比如,我们研究美时,就可以不再只从人的角度去研究,而可以从生物界的角度去研究。以生物体作为主体,以它所面对的对象作为客体,这样就可以大大扩展我们的思路,开阔我们的眼界,使我们把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前移到生物界去研究。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住,不自己给自己套上紧箍咒,一切从客观现实出发,解放思想,不迷信权威,那么,美学研究不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待续)
作者:郭连章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