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中,陶器厚重质朴、瓷器妩媚多姿,唯有紫砂器集清高儒雅与生活的烟火气与一身,以其特有的古朴典雅、肌理格调,独步于世界陶瓷艺术之林。
位于太湖之滨的江苏宜兴,以一张“紫砂名片”闻名于世,这里的山水养出了紫砂独有的性灵,也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孕育了无数为紫砂事业挥洒青春与热情的匠人。著名女匠人钱国琴就是其中之一。
“生活点滴所得,都能展现在壶上”这是钱国琴的制壶理念,更是她生活的方向。简简单单几个字,她却30余载如一日的坚持……
出身陶艺世家,遍随名家潜心学艺
初见钱国琴,是在她的工作室内。
老宅改造的工作室大气宽敞,四面墙上挂着古韵十足的画作,下方的博古架上,满满当当陈列的都是紫砂壶。
窗边摆放着泥桌和泥凳,方寸之间,正是创作的地方。在散落摆放着紫砂半成品和泥料的桌子后面,眉头紧皱的钱国琴正在创作着自己的新作品。
见到来人,钱国琴从泥凳起身,热情的招呼着,引导客人们在工作室会客区坐下,用自己制作的紫砂壶为大家泡茶,忙前忙后。
“土生土长的宜兴人,很多都是世代做紫砂壶的,我们家族也是这样。”一句家族传承,让钱国琴打开了话匣子。出生紫砂世家的她,其实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轻松的继承家业,而是几经周折才正式投身紫砂制壶事业……
和大部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一样,紫砂制壶技艺也有“传男不传女”的说法,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历史上的紫砂女艺人非常少。
小时候的钱国琴经常在大人们制壶的泥凳边嬉笑玩耍,有时候被工匠们制壶的手法吸引,站在泥桌边不肯离去,也因此无数次的被赶出工作间。“小时候虽然不懂事,不知道大人们对着一堆泥巴捶捶打打是在做什么,但是心里似乎有个小种子正在发芽,我也说不清那是什么感觉。”钱国琴喝了一口茶笑着说。
因为家族的传统观念,少年时的钱国琴没能系统的学习紫砂制壶技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紫砂制壶的执著。“家里不让我学,我就自学,先是偷偷看大人做壶,然后自己看书,后来去博物馆看大师的作品,一步步终于摸清了做壶的流程和精髓。”正是这样的执著,让家里的大人们改变了最初的想法,终于在钱国琴15岁的那一年,她走进了制壶工作间,开始学习做壶。
正是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年纪,钱国琴选择了学习做壶这件需要不断反复又极度枯燥的事。“十几岁正是女孩子爱美又贪玩的的年纪,我也羡慕过别的女孩子能穿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出去玩,而我只能穿着沾满泥浆的工作服,在泥凳上打泥片。”钱国琴谈及自己学习初期时,笑着说,“那个时候也会想,为啥我就要整天和泥巴打交道,但是后来我想通了,也慢慢从这个看似枯燥至极的工作中发现了趣味。”
领悟到紫砂制壶之美的钱国琴开始更加努力学习,每天一早洗漱完就开始制壶基本功的练习,一直到深夜。“有时候在泥凳上坐得时间太长,结束工作以后站都站不起来。”正是有着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初入行的钱国琴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品也获得不少壶友喜爱和珍藏。
但是对于钱国琴来说,她想要的是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表现在作品里,这就需要更高的技艺,于是她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找来紫砂界大师们的作品,从仿制开始,一步步探索大师作品中的精妙之处,参透之后再将自己的见解融入其中。
随着技艺不断提升,钱国琴在紫砂界也渐渐有了名气,很多大师级工匠开始注意到这颗“紫砂新星”。“记得第一次名家指导我做壶时,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但那却是我从艺以来最开心的记忆。”钱国琴说。
作品随心而制,每把壶都极具个性
紫砂技艺逐渐成熟的钱国琴,将视野投放到更广阔的艺术创作中。“懂壶的人都知道,一把好的紫砂壶,看得不仅仅是制壶的功底。”钱国琴说,“蕴藏在紫砂壶中的气韵,还会通过篆刻、绘画、书法等多重艺术创作展现出来,这考验的就不是一个匠人的制壶水平了。”
于是,钱国琴在钻研制壶技艺的同时,开始涉足诗词、绘画、篆刻等其他艺术门类。“我希望在我的壶中,人们看到的是艺术、是对于生活别样的感悟,而不是单纯的一件茶器。”钱国琴若有所思说。
制壶技艺与艺术修养两手抓,最终塑造了钱国琴独立的文人性格,也成就了她对于紫砂艺术的高雅审美和深厚造诣。
在钱国琴的茶台上,一把大红袍虚扁格外显眼。这把壶虽扁却不塌,壶身的弧线弯曲转呈,每个细节间的过渡极为巧妙,壶嘴和壶把更是做了暗接处理,与壶身的衔接自然流畅。通体锃亮玉润,看得出已经用过些日子了。
“这是我自己全手工制作的壶。”钱国琴介绍道,“有次我去上海博物馆参观,看到了明代制壶大师时大彬手制的虚扁壶,当时就被深深吸引,壶型虽然扁,但是整体器宇轩昂,刚柔并济,真的是我心中最期待的壶型。”钱国琴回家之后,那把壶的影子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在绘制无数稿草图之后,终于创制出了一把独具特色的虚扁壶,这也成为了钱国琴的得意之作。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次看到名师大家的作品,我都会想,这件作品如果我来做,能不能有一些新的东西迸发出来。”钱国琴说,“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且把这些美融入经典器型中去,融入我自己的作品中去,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钱国琴自入行至今30余载,制作的紫砂壶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把把精品,因为在她眼中,壶并不仅仅是茶器,更是倾注制壶匠人心血与感情的物件,是生活精髓的凝结与表达。
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坚持初心始终如一
随着紫砂制壶技艺渐渐纯熟,钱国琴能够轻松制出各种紫砂器型,也实现了自己学艺初期定下的目标,但这些成绩并没能让钱国琴松口气,因为眼前紫砂市场的乱象,让钱国琴揪心不已。
“科技化、机械化普及,助推了很多行业迅速发展,可是对于紫砂制壶业,却是一大冲击。”钱国琴说,“紫砂制壶属于传统手工技艺,一把壶从泥料到成型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不仅考验技艺,更是考验耐心。可是现在有一些商家,用机械化手法制壶,产量虽然很高,但却失去了紫砂壶原有的韵味。”
众所周知,紫砂制壶是我国首批入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这不仅仅是紫砂工匠们谋生的行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也正是坚守着一颗传承之心,在工业化、市场化冲击巨大的当下,钱国琴才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始终坚持在泥凳前,潜心钻研全手工制壶的精髓,制出一把把全手工的紫砂壶。“我也知道这样的做法可能不能改变什么。”钱国琴说,“但是我愿意去做,因为我相信,坚持这件事的,绝对不是我一个人!”
就这样,坚守在方寸之间,坚持每一个步骤都全手工进行,但钱国琴的内心却是一片安宁淡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