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对工笔淡彩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传统工笔画历史源远流长,从现在作品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墓帛画。由于传统工笔画创作多以重彩敷色为主,又统称之为工笔重彩画.但纵观画史,传统工笔画也有很多采用淡彩敷色的方法去表现,并创作了很多精妙工笔淡彩画作,留传于世。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等。近代、现代也有诸多画家从事工笔淡彩画的创作,创作出很多风格各异的淡彩画作品。作为中国画家,我在近十年来一直在从事工笔淡彩画的研究与创作,从对历代画家的作品研究及个人的探索中,对淡彩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

  工笔淡彩画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的社会文化,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中国绘画主要以文人画家的审美理想为主,以“淡”为宗,追求一种雅正之气,追求一种宁静、空灵、虚幻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理想的追求与表现从工笔画的初创时就有。从湖南长沙出土的楚帛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绘画以墨线勾勒为主、设色简约,达到一种神秘莫测的神化境界。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回避社会矛盾,崇尚“清淡”东晋顾恺之的画就表现出一种淡泊、冷逸之气;唐宋是工笔重彩画的鼎盛时期,表现出了超凡脱俗的艺术家个性和格调清雅的工笔淡彩画作品;元、明之后,文人画兴起、工笔画创作也趋清淡之势。以陈洪绶,任颐为首的一些画家创作了很多工笔淡彩画作品。近现代工笔画家受现代文化意识和西洋画、日本画等一些外来绘画的影响。在工笔淡彩画的创作中又增添很多新意。早在20世纪初就学于日本的陈之佛先生、将现代色彩学、工艺学、日本画中的一些观念和方法与传统绘画相融汇,创造出新的现代工笔淡彩画,运用画面整体色调的处理,达到一种清新、怡淡、幽雅的艺术境界,为现代工笔淡彩画创作开了新风。

  从对工笔淡彩画的历史发展回顾中,可以请楚的看到,历代工笔画家依据一定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理想,选取工笔淡彩画的表现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并在创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工笔淡画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积淀了很多艺术表现方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传统绘画的学习和继承者。我从前人那里学来很多表现方法,但更主要是汲取了传统的文化思想和民族艺术精神的精华。这种文化思想和艺术精神。决定了我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理想。我选择工笔淡彩画的表现方法,去表现一种清静、淡雅、朦胧的艺术境界。前人已创造了很多工笔淡彩画的表现方法和形式,拿来借鉴是可行的,照搬不动却有不适之处。况且,今日的生活、思想、文化已非昔比,要想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就要靠自己的语言。工笔淡彩画不同于水墨写意画,是要靠淡彩来表现的。在探索中我对淡彩问题产生了一些个人的理解和思考。

  工笔淡彩画中的淡彩,是靠颜色的调合运用来达到的。我以为这不单是个如何运用颜色的表现方法,而应是一个观念问题。采用淡彩表现方式,是要创造一种艺术境界。运用什么颜色,创造什么境界,是在创作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颜色非常丰富,令人眼花缭乱,在众多的颜色之中,我选择了黑白二色作为主要颜色来使用。作为个人对色彩的偏爱,我喜欢黑色的浑厚、沉着、稳定和神秘;喜欢白色的纯洁、高雅、素朴、安静。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传统习俗中,黑色白色又有特殊的涵意。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又名玄,玄在古汉语中意即为黑色,黑色在中国民族传统中代表一种美学思想,一种文化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白色象征一种虚无、一种圣洁。黑色与白色在古代画家看来“万物色彩尽管艳丽多彩,但是其本色不外乎黑白两色”。中国传统绘画一开始就和黑色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代表黑色的墨,在画中广泛运用,成为画中的主要色彩,并总结出很多用墨作色的理论,“墨即是色,色即是墨,墨分五色”……。黑色在色彩学中是明度最重的色相,又是各种颜色调合的总和,具有一种广泛性和象征性。在传统水墨写意画中被作为各种颜色的象征色彩使用。我认为,在工笔淡彩画中也同样可以作为象征各种颜色的色彩使用。白色也同样具有表现各种物象的色彩象征意义。基于这种表现观点,我将黑色与白色做为画面的主体色调和象征色彩使用;用黑色与白色的不同比例、不同纯度与明度对比,组成整个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在黑与白中间组成一种交响,构成一种单纯的色彩美。同时,注重充分发挥黑、白二色的象征作用。对于黑与白色的使用,还可以利用水分的调配,分成干、湿、浓、淡的多种变化、达到比“墨分五色”更为丰富的色彩效果。在单纯中创造丰富,用墨与白色作为淡彩画创作中的主要色彩,主要色调来运用,是我在探索中首先思考的一个问题。

  传统绘画色彩理论中有“随类赋彩”之说。因此在一些传统工笔重彩画中,是依据客观物象自然属色分类赋色,表现在画面上,各种自然类别的颜色分而置之,互不相关,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色彩关系和统一的色调关系。虽符合生活的相对真实,却缺乏艺术情调的创造。我认为,这样的创作方法不适合现代艺术创作,无助于创作意境的表达。现代的艺术创作,受现代美学、设计学、色彩学、构成学等等新观念的影响,创作中,一切从整体构成出发,色彩也是整体画面的构成关系之一,也服从于整体画面构成需要,而“意境”的表现又是自古以来中国画家所刻意追求的。要创造一种“意境”,从创作的整体的构成出发,就要有主现的臆造和处理,“随意赋彩”,创作-种色调达到一种境界,随意赋彩,画家就可以根据创作需要,随心所欲,大胆想象和创作。我在创作中,用随意赋彩的方法,从整体创作需要出发,随意安排,根据不同的画意,采用不同的色调。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却符合艺术的真实。

  以“悟对”对实对。以不似之似“似与不似”达到一种“神似”的艺术创作境界。这是传统绘画理论的又一观点,要求画家以个人对世界、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创造出不似生活真实而合艺术真实的“似”来。这种艺术理论既强调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又强调了画家在表现上的主观创作。这近乎于禅的辩证之说,给画家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在对“淡彩画”的探索之中,我觉得,淡彩画的一些特殊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这种“悟对”的表达。

  重彩画的调色方法是在矿物色和粉色的调配中进行的,经过反复罩染,虽有不同的冷暖、明度和纯度的变化、但仍有明确的色相感觉。而淡彩的调色方法,是在水与色之间进行的。水与色相调后,将色稀释,逐层渲染、罩色,完成后的色彩关系,已是一种淡化了的色彩关系和色彩感觉。失去原有色的纯度和明度.在画面上体现出来的色彩感觉,也是一种淡化了的“似与不似”,超乎生活真似的艺术之似。这种“淡彩”的淡化效果,造成一种模棱两可、不确定的朦胧感。“意到,色不到”。在无中感到有,有中感到无;似有似无中给人以更多的联想。如画雪后的银色世界,不用更多的白,而用大面积的灰、求得在朦胧之中联想到银装素灰的白雪世界。

  “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这是工笔淡彩画表现方法的又一特色。由于淡彩多是使用透明的植物色和水色、反复渲染、罩色,每一层都显露出来,而层层积色、层层罩染,又使颜色更为丰富、变化微妙,含而不露,含蓄沉稳,不躁不浮,更能显示出一种材料质地与表现方法的肌理美。

  淡彩画的渲染也大有文章可做。传统工笔画一般采用染低不染高的方法,来表现物象结构,体面关系。在现代工笔画创作中,要表达一种朦胧的意境,用这种传统,染法有不协调之感。受敦煌壁画剥落后线与色模糊而形成一种朦胧感,以及西洋画,日本画一些表现方法的启发,我认为采用染高不染低的方法来表现物象结构,体面关系,可使形体增加浑厚感、朦胧感和光芒感。

  在探索之中,我还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工笔画与写意画,淡彩画与重彩画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的问题。中国的工笔画与写意画两大绘画流派,方法不同,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工笔画以线勾勒为主,制作工整、细腻、严谨;但有刻、板、僵、腻之憾。如能取写意画中的松、空、活、放等特点,吸收一些水墨表现方法中的积墨、破墨、泼墨等方法,变成工笔淡彩画中的积色法、破色法、泼色法……,会使工笔画工而不板,细而不腻,严而不僵,使工笔画表现方法更加丰富。

  工笔淡彩与工笔重彩画,一淡一浓,各有千秋。淡彩画表现清雅之美,重彩画表现浓丽之美,区别于材料的使用。这种区别也不绝对。工笔淡彩画以“淡”为美,但是过于清淡又难免失于单薄。在“淡”中加些重,在水中加些粉,也是一种尝试与探索。它使工笔淡彩画淡中有重,薄中有厚,相存并蓄,更能增加淡彩画的表现力。

  对于工笔淡彩画创作还有其它一些思考,篇幅所限,就不多谈了。综上所述,是我近十年来在工笔淡彩画的研究与探索中的一些思考,是实践和探索者的个人感悟,不是理论家的立论和论证,很多问题还待继续探求和与画界的前辈同道共讨。

  我以为,工笔画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一种优秀形式,其创作和表现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工笔画创作会更加繁荣兴盛。

作者:孙玉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