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咆哮的黄河背后,是人性

  

  主旋律感可以被视作一种艺术作品的现象学,就呈现而言,它是符号化的、程式化的,而以艺术家杨正新今天在上海画坛中的地位,他已经无须借助红色题材炒作自己。

  杨正新的“红色之旅”作品展将于5月12日在上海中国画院开幕,展览中汇集了杨正新最近一年中所创作的一批红色题材作品。

  去年9月,杨正新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了大型个人展览,之后便马不停蹄,前往井冈山、延安、常熟、嘉兴等地写生创作。这是一条与革命相关的红色线路,这条线路上几乎所有的标志性景点都已经被抽象为红色的符号,反反复复出现在过去几十年里的艺术作品中。

  但是杨正新的这一批新作,虽然被冠以“红色之旅”的主题,且确乎是为建党90周年而作,却丝毫没有惯常所见的主旋律感。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植物茂盛,生命滋长。大地固然沉雄,黄河固然咆哮,艺术家在画面中所抒发的情怀,却并不一定全然指向革命者的豪迈。观看这样的红色题材作品,首先感受到的是生命力,是人性。

  在红色价值被要求日渐回归的当下,未来必将会出现更多的各种红色题材作品。而杨正新的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红色题材也可以从标语式的宣扬,转向唤起更深沉的人类共同情感。而在以前大多数的红色题材艺术作品中,这种情感互动的模式几乎是不存在的。此前几十年中,无论是各种重大题材创作还是建国建党的献礼,大部分作品都具有难以避免的主旋律感。

  主旋律感可以被视作一种艺术作品的现象学,就呈现而言,它是符号化的、程式化的,通过对红色典故的娴熟运用,将一些特定的革命伟人,或者身份被高度提炼的普通革命者,置于一个看似真实其实同样被精心安排过的场景中,构成了看似生动或充满戏剧张力的画面。但就艺术分类而言,这样的“现实主义绘画”其实是超现实的。画面本体的超现实实质,和现实主义的假设之间,存在着矛盾,导致了作品意义被撕裂,显得生硬而空洞。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被创作出来的动因是“应景”,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体制内艺术家的宣誓,艺术家创作的冲动和艺术作品的高下倒在其次。

  惟其如此,杨正新的这批红色题材作品显得十分难得。以杨正新今天在上海画坛中的地位,他已经无须借助红色题材炒作自己。行走大半个中国现场写生,创作这批作品的原因,是因为他有创作的激情。这位自称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表示,若没有新中国,他这样的“苦孩子”是不可能成为艺术家的,遑论登堂入室。所以,此次展览也是他的感恩。

  杨正新的这批红色作品,不仅提供了新的“去主旋律化”的方向,也尝试了传统水墨在全新语境中如何进行转换,如何纳入时代精神,并最终能促进中国画从文化观念到笔墨语言乃至艺术主体创作心态的审美转换。所以,尽管这依然是一次红色主题的创作,杨正新却全然没有留下“概念化”痕迹。可以说,他十分少有地使得红色题材作品,在意识形态价值之外也具有了相当高的人文价值。

作者:马俊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