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语:20世纪90年代,当岩彩画穿越千年风沙由海外归来,再度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它已是当代的风格面貌。既有着传承于龟兹、敦煌的石窟壁画艺术基因,又注入了新的材质和创作理念,在当年的艺术界掀起一股“绘画新风”,引发众说纷纭。艺术家、评论家对岩彩画有质疑之声,但更多的是看到它张力十足的艺术魅力,留下众多的珠玉之言。这些珠玉之词在2007年《东方岩彩》杂志创刊之时荟萃,虽逾十三载,读来仍受益良多。今,摘而录之,以襄岩彩未来之思。
胡明哲岩彩作品《静物2000》 65x53cm 2000
袁运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我认为中国艺术家需要用心研究色彩问题,这是最具审美价值和普遍意义的。我敬佩美院许多老师把色彩实践研究作为重要课题,如岩彩专题,这是一个非常具体并富有前瞻性的色彩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对“文质”的把握,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就是十分深刻的理性认识,“岩彩画”研究正是具有这双重品格。中国画家需要用心研究色彩问题,由此出发去创造一个新的艺术风格,例如:岩彩画。
摘自《材质拓展 综合创新——袁运甫先生访谈》一文 《东方岩彩》杂志第三期P8
陈文光岩彩作品《京都香云亭》 65x50cm 2001
张晓凌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岩彩画的诞生标志着在中国一个新的价值观的产生,既不是纯中国的价值观,也不是纯西方的价值观,而是一种现代形态的价值观,这是十分重要的。今天的中国岩彩画家应该注重内心感受,表达真实的生命感受,要让材料和艺术家自己的生命意识融为一体,才能创造出令人感动的作品。
摘自《岩彩的当代转换与自我表述——张晓凌先生访谈》一文 《东方岩彩》杂志第三期P11
卓民岩彩作品《X日》局部 2001
徐虹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研究馆员
我想有两种,传统岩彩画可以继续研究和拿它来作画;但必须有一部分当代的岩彩作品,材质的、色彩的,要凸显岩彩材质的不可替代性,这样岩彩的价值就出来了。再有就是介入当下生活,其不可替代性在哪里?体现材料本身的是一路,描绘当下生活的是一路,多元并存。岩彩有很多表述可能,而不能把它定位于某一种,很多可能还没有被发掘出来。换种思路:不是我要改造岩彩,而是它本来就具有这种性能,我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要探索画家和岩彩的关系多种可能性,需要再放开一点。我认为要永远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去寻找物质世界潜在的多种可能,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处在变动的过程中。要探索材料的多种可能性,这种探索精神是很可贵的,对美术史是有意义的,可能会做出很多的成果来!
摘自《人与物动——徐虹女士访谈》一文 《东方岩彩》杂志第三期P13
朱进岩彩作品《时光之三》 180 X 180cm 2003
刘曦林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岩彩作为一种绘画材质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式,已是事实,没有任何问题。中国绘画的改革无一不与工具材料的变化有关系,徐悲鸿就提出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已不能适应中国画改良的要求,和林风眠、刘海粟、朱屺瞻诸等人也早就不限于传统国画颜料使用了。材料拓展是整个20世纪的美术现象。
摘自《材质拓展 形态创新——刘曦林访谈》一文 《东方岩彩》杂志第四期P9
张新武岩彩作品《果实》 50 X 60cm 2005
注
本篇推送文章各位作者的职务,均以2007年《东方岩彩》杂志发刊时所担任职务为准。——编者
编辑:袁玉珍
岩彩艺术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