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亨利·塔伊斐尔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社会认同理论。
人们所属的群体(例如社会阶层、家庭、籍贯、甚至所支持的球队)是自豪感与自尊心的重要来源。群体给我们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美国,不同时间出生的人被媒体归类到沉默一代、婴儿潮一代、X世代、Y世代、Z世代……而在中国,我们也以70后、80后、90后、00后等代称归类和标榜自己。
这样的社会分类把世界分成了“我们”和“他们”,“我们”和“他们”所面对的社会语境与迫切问题仿佛也随之被割裂开来。当我们与我们的亲缘对象分属不同的世代,彼此理解与接纳变成了一件并不容易的事。
1-《Japanese Family》
- 作者介绍-
徐立霜,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学院。
“我的实践集通过表演,声音,和影像去探索个人行为和当代建筑环境展之间的关系。我对环境如何影响了人的行为, 以及人对空间的感知是如何被行为重塑的很感兴趣。这些作品有时候会给人一种对时间或空间定向错乱的感觉,以回应不断运行,变动的生活环境和个人身份的不确定性。”
《The Japanese Family》海报,©徐立霜
- 作品介绍 -
通过重复,慢放去解构一个日本家庭在列车上的生活瞬间, 一切在一次又一次重现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离奇的效果,所有的运动都变的逐渐的不真实。通过对原本快速变化的瞬间的放慢处理自然延伸出对画面更深入的解读,艺术家试图去影射快速变化的时代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影响。
作品时长:3'16"
2-《A Box Life》《三代人》
- 作者介绍-
李启菁,一位纽约新媒体艺术家,使用的媒介包括视频艺术,计算机视觉,编程,数据可视化,互动装置,影像艺术。她于 2018 年从芝加哥艺术学院影像/新媒体专业毕业,2020 年从普瑞特艺术学院电子艺术硕士专业毕业,如今在纽约布鲁克林生活并创作。
《A Box Life》海报,©李启菁
- 作品介绍 -
在纽约疫情爆发期间, 创作者通过计算机视觉记录了 14 天在家中的轨迹,并创作了一个数据可视化的动态作品。一个模拟了创作者房间空间大小的四方体, 装满了 14 天记录的轨迹,焦虑且枯燥重复。作品试图带来对于“空间”概念的思考,在疫情期间,这个空间不再只是作为一个居住地,这是一个安全的保障,也是牢笼,也是创作者 14 天以来存在的总和。
作品时长:1'39"
《三代人》海报,©李启菁
- 作品介绍 -
本作品是对 Peter Campus 的“three transitions”的致敬和翻拍。通过寻找更深层次的自我,本作品在一个中国文化语境下探讨了上两代在“自我”的存在里的烙印和深嵌。
作品时长:5'54"
3-《桃呓》
- 作者介绍-
傅艺超,生于梨园世家,自幼随父辈接触戏曲艺术。大学期间获贾樟柯“优才计划”全额奖学金,于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进修电影制作。编剧、导演《礼花》《桃呓》等剧情类作品,入选上海国际电影节探索单元、86358 短片影展华语竞赛单元、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一角单元、捷克兹林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等国内外影展。目前致力于饱含作者性底色的类型电影创作。作品介绍:父亲离世后,彪子与他在一间迪厅相遇,短暂的相处让他对父亲有了更深的怀恋。
《桃呓》海报,©傅艺超
- 作品介绍 -
整体上希望影片的室内部分在观感上是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尝试以此来表现梦境与现实场景的穿梭,且捕捉彪子和父亲以及神秘女人之间细微的关系和状态。同时希望能加深回到现实后彪子再次打开房门的缺失感和恍惚感。桃子望使观者游离于现实与梦境中,头七使得父亲回来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解释,父亲最后走进白光也象征着真正的离去。
作品时长:12'00"
4-《树木知春》
- 作者介绍-
邱泽楷,影像工作者,有多部广告、微电影的导演表演经历。导演的作品曾获浙江传媒学院第二届星舟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第八届无锡微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公益短片奖、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奖、大连青年国际电影节最具社会影响力奖。
《树木知春》海报,©邱泽楷
- 作品介绍 -
《树木知春》系浙江传媒学院2019级毕业联合作品,主创由浙江传媒学院2019级毕业生组成。
本片依托于‘盲人影院’这一社会主题,讲述了亲情这一成长阶段最大也最深刻的命题。“树木知春”意味着树到了春天便开始新生与成长,片中的少年小树也一样,活到了他人生中一个必须要转变和成长的时刻---他会怎么做?抉择之时往往是让人最快转变的节点,从幼稚到思考到醒觉,一个孩子的转变需要多久?而山村里的爱与扶持,也适用于山村之外的任何地方。
作品时长:36'43"
5-《白煎饼》
- 作者介绍-
王雪莹,生于中国天津,于 2020 年毕业于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纯艺术实践专业摄影与移动影像方向硕士,擅长使用影像媒介的当代艺术家。个人的研究和作品涉及了视觉经验、信息传递、个人空间等话题。主张从自我认知开始,探索环境、受众和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通过尝试不同的媒介以实现和观众的对话与互动;同时,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她十分注重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本源区别,试图将艺术实践融入中国式哲学思想。此外,她还拥有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对生成艺术、算法艺术也十分感兴趣。
《白煎饼》海报,©王雪莹
- 作品介绍 -
读研究生之前,我一直生活在中国,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年轻人,我参加过太多的考试。中国是一个非常喜欢用考试来进行各种筛选的国家,无论是升学、公务员竞聘、企业招聘……“一考定终身”一直都是中国最常用筛选手段。这手段看起来非常简单粗暴,一直被各界诟病,一直以来却很难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这个项目试图讨论这种“筛选条件单一”背后的原因。我并不想去批评或者赞扬什么,只想提出一些问题与观众讨论。
在我的调研中,我发现“候选者过剩”是我们筛选手段简单粗暴的最根本原因。由于候选者太多,任何“复合”、“多元”的筛选手段都会带来庞大的工作量,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份筛选成本是很难承担的,而单一筛选标准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以 2017 年高考为例,中国一共有 940 万考生,本科、专科、高职总共录取约 31 万人,这庞大的录取工作中国仅仅用了十几天就可以完成。
煎饼是中国非常出名的街头食品,它不属于任何正统的菜系。并不需要很长时间的烹饪训练就可以轻松掌握它的烹饪方法,但是口味却非常好。制作一份的时间约为 3 分钟,并且价格十分便宜,因此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在我看来,煎饼的制作和中国当前的运作很像。我们把一大堆豆子放放在一起,没人在乎他们中的某一个是否饱满,什么颜色,感觉如何,只是把他们全部碾碎、放在一起做成了一个便宜实用的煎饼。
作品时长:12'27"
6-《蓝翁?》
- 作者介绍-
独立电影导演万思博,本科毕业于南京传媒学院摄影专业,现居海南海口,作品短片电影《花鸟市场》、《宇航》、《黔灵》。
《蓝翁?》海报,©万思博
- 作品介绍 -
本片是实验影像,实验背景,截止 2017 年,我国有超过 800 万名阿尔茨海默患者,我国阿尔茨海默患者数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患者总人口的 1/4。实验手段,让两位原来从事艺术工作者现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老人讲一个自己和圣诞节的真实经历,通过他们叙述的故事拍摄短片,观众为正常且年轻人。实验意义及目的,观众一定会产生的疑惑,这种疑惑,是两种不一类的人发生的通过影像对话的关系,不是故事逻辑上的,我把它称为“生理上的疑惑”,目的一,预防阿尔茨海默的宣传,搞来搞去,很多人不在意,很多人的父母也不重视,不如这样搞搞看看。目的二,在观影体验上自己想玩些新花样。
作品时长:10'40"
报名通道
围绕4个主题,呈现32件作品,本次联合放映会将为观众搭建一个全新的互动平台,与大家一起探索影像艺术背后的思想与哲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购票参与。
放映会预告
4月3日(周六)
13:30-16:30
主题:虚拟空间+符号模因
4月10日(周六)
13:30-16:30
主题:环境、距离与去人类中心
链接:
放映会回顾
樱花路869号3F/4F
轨道交通7号线 花木路站 3号出口
(请乘坐喜玛拉雅美术馆中心A5/A6电梯)
每周二至周日 10:00-18:00 开放
Open: Tues-Sun 10 am-6 pm
17:00停止入场 Stop entry at 5 pm
Weibo:@喜玛拉雅美术馆
Ins: @himalayasmuseum
Web:himalayasmuseum.org
Email: info@himalayasmuseum.org
Tel: 021-50339801
作者: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