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的美术馆”项目于4月19日发布公众招募,主题有两个指向:一是“占领”,大众取代艺术家成为美术馆这一领地的主体;二是“消解”,探索美术馆除了展示外还可以具备的其他功能,或者另一套观看逻辑。形式上,最初的设计是每位周一场展览活动,但不同的作品可以通过接力或叠合的方式进行。首场展览于5月5日开幕,展期至5月22日。以接力的方式,第二场展览活动将于5月23日下午3时开幕,同样是有三组参展艺术家,他们分别是销售行业从业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负责体育设施搭建的建筑工人。其中后两位参展人分别设了一个固定工位,展期前一周都会来美术馆上班,来给观众开具生存证明,以及经营一家秉持“半价付款,不付拉倒”原则的便利店。
开放式在美术馆内开一个微型便利店,商品价格为批发价半价出售,购买形式是观众走进购物区,选择商品,按货架上方悬挂巨大付款二维码自行自愿完成购买,如不愿意,也可以直接拿走。在美术馆内开一个便利店的意义何在?随着日子年龄的增加,对美术馆及作品的激情也在逐渐下降,好久以来都没有一种来自作品的力量传递到我的潜意识里,我去美术馆看展览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一天晚饭后散步,经过路边的便利店,我发现进去购买一瓶水的欲望远胜过我进美术馆看展览,我若在美术馆内购买这瓶水,那这个低廉价格商品与我提供休息的座位与服务是否是艺术本身呢?我提供的商品与服务的意义与美术馆的意义又是什么?作为一种具体的运作却出现了普通群体随机参与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使参与者形成社群形势的讨论,进而在自由意识的前提下得出新的价值体系变化,这是作品的目的所在。在谈这件作品之前,我想先谈谈我的工作。我是一名社区工作者,至今从业两年,不时会遇到有人来开具生存证明,或用于领取退休养老金,或用于银行业务办理。可是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仅能依靠对方的户口本上是否有“注销”的印章来判断他是否依然还生存,尽管他本人站在我前面,与我交谈都不能证明他的生存状况。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却又彼此紧密关联,我觉得最能证明到自身是否还在生存,就是与他人交流的瞬间。因为此时此刻,我能感受到你的呼吸,我能感受到你的情绪,你的一切,你的存在,我都能感受到。我希望与每个人进行交流,感受你的呼吸,你的情绪,你的存在,我会用自身的感受来感受你的自身,为你开具一张生存证明。生活中进入奢侈品店或者高消费场所的话,应该有被上下打量的经历吧?现在的消费主义意识,让我们或多或少凭外貌去给别人打price tag。而商业体系培养出的服务人员,更会迅速目测出客资,虽然总会带着彬彬有礼的微笑,但也有意无意地透露出相对应的热忱等级。我身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对这种现象早已观察透了,所以当自己身陷其中时更觉可笑。这是一个脱模于现代生活的作品——标签成了我们的新皮肤,打量与自我打量时刻发生。希望通过这个模拟器,邀请大家也加入对这种商业关系的审视中。
5月23日下午3时开幕
15:00-15:30 观众入场
顺利入场后,自行进出便利店
15:30 艺术家导览
自由参观、证明存在或(反)消费
作者:扉美术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