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06-09 08:48
刘呗宁
某日下午我在刘呗宁的工作室目睹了一个刚寄到的鲸鱼下颌骨。
既敏锐细腻,又宏阔悠悠。
他的核心是自己,所以作品里全是不经意的细微。
而国人天然的诗人情结,让此种诗意感见微知著。
6月6日,刘呗宁同名个展在清影艺术中心启幕。这是艺术家首次在杭州举办的个展,近乎全面地展示了他近些年丰富而静默的艺术面貌。
想感悟刘呗宁,就来看“刘呗宁”。
“刘呗宁”现场
.
以己为核
.
中国美院油画系沉淀的专业训练让刘呗宁拥有扎实基本功和娴熟表达能力,却也因此让他不再满足既有的获得感,这类质疑一旦出现,就会自然而然地促其另择它路,以便尽力将创作的最终决策权部分交还时间。
这无关生存,只在乎喜乐。故无设让他安心缓行,潜浮使其乐于其中。他之后的创作便多随心而诞,又于无意中实践着精雕细琢。如疫情期创作的《Ongoing Drawing》系列:反复叠加产生诸多类似氧化的痕迹在视觉呈现中增加了些许岁月感,纸、墨与色相互挤压渗透所形成的小细节让观者着迷,可联想到从高空俯瞰大地的高山与河床,并似与真实相呼应。
请注意,纸张呈现出的丰富灰色不是刷上去,而是两张纸拼起来后,链接浆糊中被加入黑所透出来的质感基底。细观,会发现最上层是在用视觉经验控制,第二、三层则有更多超出人为的不经意,这种漫长而反复的叠加改变了他的某些绘画方式以及思维。
通常,这些细节里包含很多材料本身天然的反应,当这些微妙的痕迹出现并融为一体时,自然排除了人为的技术和审美,很多意想不到的通过缓慢渗透带来的痕迹让人欢喜。如绿色(线条呈墨绿而非黑色)就源自巧合:“钢笔墨色视觉上看不出有异,只有调开后才显露绿色。”有部分源于社会新闻:“国外有关疫情的新闻报道中提及有人想把取款机抱上公交车,我就画了下来。”(《取款机不能上公交车》)有些则来自图像本身引发的绘画冲动,“图像本身就可以不停被解释。”
《Ongoing Drawing》系列(部分),2020-2021,绿色钢笔墨水、白色碳酸钙、黑色墨、手工纸,22x15cm,致谢物木所
多数情况下,艺术家只能在反复试错中才能慢慢意识到质感、造型、色、墨、水等之间的微妙变化。这其中,就蕴含着艺术家所理解的自然里某种恒定的存在。或许,这就是个人在成长和生存过程中对时间的深刻理解吧,这类永恒性主题会主导一切,价值观、表达方式等都会因此而自然渐变。
《两只鸟》,2021,鲸下颌骨、绿色钢笔墨水、敦煌澄板土、矿物颜料、鹿胶,60x15x10cm
如他喜欢画“鸟”:“对我来说,它有一种速度感、轻巧感和敏捷感。”也迷恋无太过明确身份指症的“手”。一件“手”造型的汉白玉残件是他的藏品,小巧典雅,随着角度与光线的变化会呈现不同气质,而另一件同材质的“手”部残件状态截然不同,形状、质感和纹理差异多重却彼此呼应的矛盾给他带来源源灵感:“画面时,我对这些‘关系'越来越敏感,会运用各种技法,达到同样目的。”因对骨头敏感创作了《水文》:“它的造型神奇性地抽象,这种曲面比较舒服,自带雕塑感,再加上一些细节质感和物本身的意义,综合意味很有趣。”
相对画布,他发现自己对材质的微妙变化更感兴趣:“是不是一定要在画布或纸上作画?我们之所以习惯这样,是因为它们是所有材料中相对最合理和敏感的,一笔上去快速成型。但我却发现,它们同样存在‘不便之处',这一点反而启发了我。”
若说敏感是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天赋,那么刘呗宁难能的优势,则在于认知后的及时执行。他忠诚自己的感情及对生活的反应,从不脱离具体的时空思考。借力哲学观,不断寻找空间的痕迹与时间的厚度:“原来不在于造型或色彩维度的变化,而是另一个问题:曾经学会的不一定适合现在的自己,或是唯一维度,还有很多通道可以尝试。”但同时,他也十分清晰频道差异的互通:“自己可能达不到某种高度,但若能深入,却能因此在别的通道上畅通无阻。”
《手》,2020-2021,布面、宣纸、墨、丙烯、矿物颜料,171x270cm
艺术的核心,理应就是艺术家对所处时空所有物的最真切反应。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完全陷于理论概念或玄谈,而会拥有独到的用视觉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所以刘呗宁从不以媒介为准自我界定,而是将东方艺趣的高妙转化为个人的真实生命经验,不断激活其所附着的文化基因,并进行当代性的审美转化。
.
逍遥游
.
这次的“刘呗宁”,非常有诚意。
不仅坦诚相见新作,艺术家还注重赋予作品全新生命。
“刘呗宁”现场
刘呗宁有一个百宝箱,如同哆啦A梦的小小口袋,承载着他与时间相处的点滴“碎片”。内藏琳琅满目,有早期暗房里的测试条、捡来的小玩意,还有小幅速写和小瓷片等,与《Viewfinder》系列互为因果。
此系列之前参过展,多直接摊开,或据视感铺满墙。虽每次墙面位置不同,但最终都导向一个问题:若无新内容填充,它将多年不变。“所以这次,我先定好框,挂上墙后再往里放作品。假设这个框成立,它就会被固定下来归档,作品也就此成立,新内容就可以填充到箱里。当然,它们以前生长的也很好,但现在饱和了,我希望通过这个方法让它们实现真正的自我代谢。”
《Viewfinder》系列, 2021,柚木框架中综合材料装置,尺寸不一,致谢物木所
某种程度而言,这个百宝箱是他创作的起点,沉溺的是他对空间的兴趣和关于图像积累的对话。正如他会在工作台上摆放诸多小物,“平常不停排弄它们,不停发现新关系。我喜欢在视觉差异中找感觉,这种来与回最吸引我。”
他视知觉的敏感度很强。
《Chants #2》也特别有趣。同一张宣纸不停被打印、微调对比度等,持久的图形叠加最终营造出寂静而丰硕的图景。此作与他2015年始关于夜间水面的创作方向有关,但路径发生了质变,物上暂时附着的时间属性被有意剥离,内含流动性的静穆之境却于无意中诞生。
《Chants #2》,2018,纸本喷墨打印与喷墨媒介剂,21x29.7cm
《Chants》,2016,纸本铂钯印相,共5版+2AP,现场尺寸可变
现场还有一张尺幅较大的绘画作品《白驴》,艺术家持续画了近两年:“我喜欢慢慢画,可能比较留恋细微。”他有意将动物放置在一个似无明确时空指向的世界里,而树则采用了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方式,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妙却和谐的模糊视感。
《白驴》, 2019-2021,亚麻布、富阳纸、墨、丙烯、敦煌澄板土、氧化钛、矿物颜料, 90x120cm
《台皿》是与物木所合作的新系列。艺术家通过对现成品的编辑来装置、描摹和组织空间。原初的家具废料焕发新颜,无用之物被赋予新生命:“车床创造出的形态上的微妙差异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感受。如两个盘子,底座一宽一窄,宽的就更有崇高感,窄的则生活气息更浓。器物间毫厘之别带来的心理暗示之异非常吸引我。”
《台皿》(部分),2020-2021,木旋工艺,具体尺寸不一,致谢物木所
创作与呈现的不设限,使“刘呗宁”得以无碍呈现。一艘粘土做的“船”置于地面,划出的水波动线划开时空,将整个展厅切割成五个单元:语句、水文 I、水文 II、世界、长此以往,彼此构筑成一套循序渐进的叙述:“语句”通过摄影、现成品及手稿的拼贴和并峙讨论知识图像的流传和衰变;“水文”借由对纹理原始意象的反复摹写,试图越过语言文字呈现“生成态”和背后的时间观——如同夜间水面的波动,黑暗中的波澜兼具瞬间性与永恒性;“世界”的讨论背景源于隋唐五代的山水画,意在呈现一个没有时间的静谧空间想像;“长此以往”则回到创作本身,总结方法、搅散时间。
《水文》,2021,鲸下颌骨、敦煌澄板土、鹿胶,140x20x20cm
《水文II》,2021,影像、大提琴演奏录音,10分29秒,共6版+2AP
有惊艳和意外,亦为有始有终。
整个展览项目也非个体之功,而是合力之果。除了清影,尚有兼具建筑师和策展人身份的常兰;木作团队“物木所”对“展具”的设计制作;设计师虞琼洁和她主导的非白工作室;加上艺术家个体和作品,共同完成了这项关于时间探讨的生命旅程。
《泥舟》,2016,陶土,现场尺寸可变,共6版
其实,刘呗宁并非很早就明确要走艺术这条路。本科时虽然成绩很好,但自觉刺激不够,直至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读研时才真正意识到艺术的真谛,对“语言”的翻译成为顿悟锚点:“如画兰花、竹子,我这里成立,但外国人肯定不成立,我就想怎么样才能把我要表达的这类寓意通过视觉语言有效地表达给外国人,这就变成了一种翻译,其中的空白和断层非常吸引我。”这类非一一对应的落差对他之后的创作影响很大:“它刺激了我对图像的反思。”
《Seeking Stillness》,2016-2021,柚木玻璃柜、物件、笔记,现场尺寸可变,致谢物木所
由此,刘呗宁开启了在知识图像中对时间感知的讨论:“我希望它很丰富,但又不是特别跳跃。”如同海平面,一眼望去波澜不惊,实际已是波涛骇浪。
刘呗宁
开幕 :2021/6/6 15:00
时间 :2021/6/6 - 2021/7/20
地址 :清影艺术空间,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139号12幢
展具制作 :物木所
平面设计 :非白工作室 Transwhite Studio
空间策划 :常兰 Chang Lan
注:文中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作者:邹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