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7月15日下午,“岩彩五度——陈焕雷个展”于文岛艺术空间启幕,展览呈现了岩彩艺术家陈焕雷正在进行中的《飞鸟》(Flaying Bird)系列中的31幅作品。这些作品的重要部分是在疫情期间创作完成,温情、反思、希望、关爱成为这些作品的主题。在全球疫情拉锯战所带来的紧张情绪中,这些治愈且雅趣的作品是可贵的,使其更具时间与当下的双重意义。
展览现场
岩彩不仅是当下艺术生态中的热词,更是代表了传统与创新的文脉关联。岩彩画不仅仅存在于远古的壁画中,更应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获得新生。《汉书·律历志上》载,“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五度既五级度量:分、寸、尺、丈、引,展览题目也借此隐喻出审美的多维尺度与艺术家在这一领域的自律开拓。
艺术家现场讲解作品
2014年开始,陈焕雷从油画转向岩彩创作。在他看来,岩彩是构成地球表面最基础的物质,岩彩画创作的第一步便是深入自然,采集天然的有色矿石,研磨成粉末,制作成绘画的颜料,再用这些自己制作的颜料去进行岩彩画的创作。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帮助观赏者,深入欣赏自然中随处可见的“物质存在”。时代特征使人们对自然的理解越来越概念化,人们在城市栖居,失去许多体验自然的维度和空间。
陈焕雷 《扶摇直上》 30×60cm 布面岩彩 2020
陈焕雷 《悠然》 60×60cm 布面岩彩 2021
陈焕雷 《无言有默契》 60×120cm 布面岩彩 2021
陈焕雷 《雷鸟》 60×60cm 布面岩彩 2021
从有色矿物、有色沙岩、有色泥土等有色矿物质中提取研磨制作出的颜料,具有材料本身的物性,陈焕雷尝试将这些珍贵的自然元素运用其中,是一种极妙的创作状态。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减少一些阻碍人们与自然交流的屏障。作品中的物质会带来惊人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唤起人们探索未知的热情,同样可以重启我们的感官。
陈焕雷 《盲盒》 40×30cm 布面岩彩 2021
他的创作方式遵循古代的画师、工匠的传统,而从技法上做出创新。从最底层的沙岩层,到泥草层、石膏层、绘画层……岩彩画有着严格的绘画的程序感。但在每一步的创作中,蕴含着无穷的随机性,每一层完成后需要将画放置晾干,直至用水冲洗,岩彩颗粒在水的溶解和冲撞下,呈现出自然的剥落状态,构成了画面的审美要素,“许多偶然性的创造是特别生动的,我会顺应着这种生动性和偶然性去创作,创意一些新的技法。”陈焕雷说。
陈焕雷 《一季繁星》 40×30cm 木板岩彩 2019
陈焕雷 《鹤焰蝶花》 80×80cm 木板岩彩 2020
这些形式结构单纯的绘画,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愉悦。而这种愉悦不仅来源于对绘画形态的智慧转译,也来源于艺术家自身经验与自然生命的长久对话。我们注意到,这些绘画作品中对于材质的粗细颗粒与芦苇杆纤维的混合使用,可以回溯到公元3世纪之前的古代壁画,灵感来源于多次实地考察的现场体悟。艺术家将本是功能性的材料重新组合,传递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使其突出了材质对比,随机趣味,带出自在审美的艺术主张,具有综合创新之意。作品图式中的物象饱含深情,是诗性的栖居,更是情感的再现,当然也包含对未来的期许。
陈焕雷 《鹤声苍苍》 80×80cm 木板岩彩 2020
正如他的老师胡明哲所说:“无论从“形,色,质”的角度观看,还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层面解读,他的作品都是自融自洽,道器同一。”展出作品中,鹤孤傲清冷,四周空寂而淡然,飞鸟舒展双翼,向前方飞去,“对于飞鸟的喜爱和好奇由来已久,它成为我创作的重要元素,归其根源是对飞翔本身的崇敬和欣赏,是对这些奇异生灵的喜爱和痴迷。”
陈焕雷 《一品潮头》 80×80cm 木板岩彩 2020
陈焕雷的作品是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游离”,他并不回避各种表现方式的可能,视觉形象的转译在这里变成视觉的某种趣味。总是在创作中表现此时的状态和情绪,最终与图式相关联,生成全新的意义。
作者:李伊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