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拍卖前瞻丨近现代大师们写意画中的小情思

在20世纪的风雨飘摇中,承接四僧八大的恣肆,黄宾虹以积墨法画青城山,开启了写意山水的新纪元。而在五十年代前后,不少传统山水画家将目光转向了革命圣地、祖国河山,抒发内心畅意。在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双重背景下,他们以山水写生的方式,积极开展现实题材的创作。而在这其中,傅抱石、李可染、石鲁又堪称翘楚。

但是,大师们不仅生动地以笔墨造景。他们的山水有人迹,他们用写意的方式传递了内心的情思。

傅抱石·其命维新

傅抱石的《满江红》创作于1962年,这是艺术家在战争时期经常绘制的宣传题材之一。《满江红》是现在家喻户晓的宋词作品,一般认为是由宋代抗金将领岳飞所作。

傅抱石以一种更为现代的角度,将“满江红”的景象,以大片红色铺就在画纸之上。前景处,将领打扮的人物正以一个拔剑的姿势凭栏眺望,正是词中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的生动显现。

岳飞的英勇豪迈,从傅抱石的画笔下自然而然地散发了出来。精忠报国,是岳飞的理想,也是艺术家在特殊年代里对大众的呼吁。

傅抱石是擅长画古代人物的,他对经典人物以及各类文化典故十分熟知,因此也时常信手拈来。

《虎溪三笑图》是傅抱石人物故事画的精品。“虎溪三笑”本是唐代以来画家们所喜爱的题材,其内容来源于一个古代传说。位于庐山的东林寺前有一小溪,东晋有一名僧慧远便住在东林寺中。当慧远送客越过小溪时就能听见虎吼,因此此溪便叫虎溪。一次,陶渊明与陆修静前来参加慧远组织的莲社,送别时三人谈笑忘怀,越过虎溪时,老虎吼叫了起来,三人于是对视而笑。傅抱石的“虎溪三笑”,用两棵参天大树代表了润泽的深林,湿笔点染,皴法用抱石皴。人物虽然小,但精细而充满生气,与淡墨染出的背景形成了对比。

傅抱石也擅画仕女图,在夫人罗时慧35岁生日时,他感念于罗时慧对家庭的操持与对自己的关爱,专门为她创作了一幅柳荫仕女。图中仕女柔美清秀,眼波脉脉如具千言万语,右手搭着一根柳枝,向远处望去。

在客蜀时期,金刚坡下,傅抱石夫妇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他们在入蜀途中夭折了一个女儿,到达重庆时,又正好是在重庆遭受敌炮轰炸的次日。即便如此,夫妇俩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在这张仕女图上,傅抱石把这多年来与罗时慧相携相伴的感悟也写了下来。他说,自己有了孩子后才知道做父母的不容易,亲手哺育孩子的罗时慧更加辛苦,但入蜀的六年里,自己没有好好重视夫人的生日,今天有感而发,希望夫人能接受自己的这份小礼物。

无论是画将军还是仕女,傅抱石笔下的人物总能令人动容。这大概与他的个性,以及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关。他总能将自己丰沛的情感,通过人物的眼神传递。也许,他常常钤印的“往往醉后”便是真性情的体现。

傅抱石以人物为主的写意画,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上一直备受欢迎,其中尤以传统故事为题材的美人图受追捧。2016年,北京保利拍出《云中君和大司命》高达2亿天价。在去年,《二湘图》也以1.05亿的价格在北京保利秋拍现场落锤。其他人物画如《琵琶行》、《蝶恋花》,也是近几年拍卖市场上罕见的上亿高价。

除了人物画以外,傅抱石的写意山水也是拍卖市场上的热门。

战时的好宣纸一纸难求,因此傅抱石作画往往用当地的土皮纸。在土皮纸上,他用渴笔写层峦叠嶂,用枯墨点画树与山石。而这种方法并不是他的首创,在石涛生活的那个年代里,山水画家们也常常用这样的方式作画。

傅抱石喜欢石涛,在那样的艰苦岁月里,当他联想到石涛的身世,似乎又产生了共鸣。“青天一明月,孤唱谁能和?”他把对苦瓜老人的情感化作的浓墨淡彩的萧索山峦,呈现了一番《苦瓜诗意》。

除此之外,他也经常把石涛人生中的故事化作创作的主题,“石涛有许多诗往来我的脑际,有许多行事、遭遇使我不能忘记。”

《访石图》描绘了梅清和孙静庵、蔡瑶、澹云一同拜访石涛的故事。虽然梅清的年龄比石涛大,但二人在早年以诗会友一见如故,结成忘年之交。石涛在初次拜访梅清时赠诗一首,而不久后,梅清便邀他的其他好友上门并赠诗与石涛。这件作品表现了傅抱石对石涛、对各位画学前辈们的敬意。画中以散锋用笔,以烘云托月法大胆用墨,展现出静谧的氛围。

傅抱石不仅吸收石涛的用笔用墨,还将石涛名言“笔墨当随时代”视为绘画创作思考的要点。他时常钤印的“其命维新”便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他针对他眼中的当代山水,一改传统国画的勾勒皴擦,独创“抱石皴”法,在大胆挥洒之中,亦有细心的经营,使画面气势磅礴,苍茫浑厚。

本次北京保利秋拍所呈现的多件傅抱石精品,正是他经多年探索后,技法成熟、内心丰富情感的深沉表达。

石鲁·艺术家一定要研究自己的感情

与傅抱石一样钟情石涛的还有石鲁。正是因为喜欢石涛和鲁迅,石鲁才为自己改了这样一个名字。

“对传统要活用。比如表现陕北黄土高原,古人的皴法没有合适的,这就要研究皴法的来源,在自然中寻找新的皴法,以自然的结构特点来提炼。”在这一点上,石鲁和傅抱石是很相似的,但是,因着独特的个性,以及长年累月在各地写生的经历,石鲁笔下的山石又另有一番风貌。

此次即将在北京保利秋拍中呈现的《华岳松风》及《牧牛图》,都是石鲁在1962-1970年间的力作。此一时期是石鲁山水创作的高峰,在经历了木刻版画的创作以及西北写生沉淀后,他的用笔更加老辣、简练,如一把阔斧在纸面砍斫。

石鲁的作品有许多是贴近生活的。正如《牧牛图》,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了西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图中,石鲁用湿润的笔加赭石写西北山石的块面,浓墨点染出高山的峻峭。蜿蜒的山路上,朵朵灿烂的桃花影影绰绰,牛群奋力向上移动。下方的白衣男孩与山顶的红衣少女相映,更显出西北当地淳朴的趣味。带有传统意味的写意山水与放牧的现实场景,在艺术家的手中巧妙地融为一体。

这件《牧牛图》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在海外拍卖会中释出,由于尺幅较大,题材特殊,2005年在北京以110万元的高价成交。而在今年,它再次出现在保利秋季拍卖会上,实属难得。

另一件大尺幅作品《华岳松风》是石鲁在70年代早期的作品。

石鲁对华山有非常深重的感情,“吾爱华山松,高高且重重。”在这件作品中,他用豪放的笔法渲染了华山的巍峨,而并不精细地刻画草木的细节。中侧并用的笔法将华山西峰的山体勾勒得更加陡峭,构图上有北宋山水大家范宽之遗风。下方的华山松意笔草草,浓重的墨裹着斜发的枝条,更衬出松树的坚韧与挺拔,表达了艺术家桀骜不驯的抗争精神。这一风格在艺术家晚年的作品中多有呈现,无论在展览中还是在拍卖市场上,都极受欢迎。

李可染·为祖国山河立传

中国壮丽广阔的山水滋养了艺术家们的胸怀,李可染的《日出东方》真诚地做到了“为祖国山河立传”。从1954年到1959年,李可染游历了大江南北,对祖国山河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写生。亲眼目睹与亲手触碰的景色,在李可染的内心留下了一片片印记。

《日出东方》是艺术家在1957年访问民主德国期间。中西法并用,是李可染对山水创作探索的重要成果。在这件作品中,李可染用熟练的笔法,细致描绘山石草木,树木的如华如盖掩映了一条蜿蜒的山道,游人或拾级而上,或在路旁的亭中歇脚,这一幕颇有古代文人欣赏园林或山水长卷的意趣。

同时,西方大师的油画技法也在这件作品中有所体现。李可染充分地表现了画面的明暗,并以日出的太阳为光源,朝霞遍染云层,使作品的画面更加丰富,而这也是有别于传统中国画山水创作的。

《日出东方》在1970年被德国著名的东亚艺术品和中国书画收藏家夏汉斯收藏。夏汉斯曾于1966到1968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在此期间,他开始了自己的收藏活动。他的大量藏品曾在多地展出,也有不少在后来被世界级的博物馆收藏,这件《日出东方》,亦是其珍藏的精品。

在李可染的写生探索中,还有一件重要的作品。

《兰亭图》是李可染晚年的重要作品,所展现的气势汹涌澎湃、慷慨激昂。在作品的题跋上,他追忆道:“昔年至山阴兰亭写生,时值宿雨初霁。崇山峻岭,清新如洗。茂林修竹,青翠欲滴。奔流急湍,如奏管弦。”又题“白发学童可染”,体现了他对创作永无止境的谦逊。也正是因为他的勤耕不戳,才又呈现出了这一幅精品力作。

这件作品可以看到李可染的书法用笔,题跋与绘画相得益彰。他用苍润的笔墨展现了山体的力量,有扑面而来的效果。他的墨又不是全然的黑,用丰富的笔调描绘出了山石的质朴与草木的生机勃勃。

在群峰的巍峨中,一条瀑布如白虹飞流直下,又如闪电般照亮了散布在画面下方的亭台与溪流,实在是蔚为壮观。

作者:陈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