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视频 | 范勃:不确定的当下 我们身心该依托何处?

2021-12-21 07:04

编者按: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既有计划、经验随着疫情的变化越来越变得不确定,当“游离”和“不确定”成为社会的底色时,我们还可以进行怎样的带有永恒意义的终极之问?在一个过去的社会秩序受到严重挑战而未来又不可预测的纷扰世界,我们的身心究竟该依托何处?这是艺术家范勃最新个展“游弋的谜语”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现场:“不确定”的当下我们的身心该依托何处?

2021年12月20日,范勃最新个展“游弋的谜语”在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俞可担任策展人,对“可见与不可见”议题的思考与呈现是范勃近年来创作的主要线索,此次展览范勃将东西方文化中各种形式的神像以及其象征的精神纳入到“可见与不可见”的问题讨论中,艺术家通过戏谑性的神像“改造”、观念雕塑和环境装置等媒介形式将我们所理解的“神”,从“不可见”的理念状态转变为“可见”的视觉状态。这一次,范勃选择了神像的身体以及它们背后涉及的神话、传说、信仰、崇拜等问题,来表达他对身体、生命、精神以及相关符号系统中“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照。

CQ8LcT1J3S1M0NkEXHSTHPWzCc4OTWFY9zKFZL9w.jpg

eQQa1PIRb7fL4gjHhmGsUUCIHA2w0lw2vOACwNhl.jpg

展览现场

来到展览现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像考古现场一样的地方,彩色的阿波罗雕像散乱的放置在石碓之中,鲜艳的色彩以及雕塑鼻孔中的氧气管打破了人们既有的经验,吸引着观众去观看和探索,这组作品是艺术家范勃最新创作的《众神之地》系列,在这里,神像散落在乱石丛中,引起我们对于那往昔的神圣之地的遐思;而具有戏谑感的造型和炫目的色彩则昭示出有关消费、欲望等等众多议题的思考。

GnvERXoVOoU0KqU5cHinrwJI9S67RiTiwYvrdHYh.jpg

eUK9Cwj6opA8Uqecs0E3nVFQqDs815Rl5Usi3er3.jpg

《无题》 41.5cm×27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0年

接着来到序厅,这里只展示了一件作品《无题》,作品的画面是一个烛台上面有只露出一半的蜡烛,在作品的旁边有一行字:“当‘游离’和‘不确定’完全成为一个社会的底色时,我们还可以进行怎样的带有永恒意义的终极之问?”

带着艺术家的追问,进入到第一展厅,首先会被两根巨大的罗马柱震撼到,在罗马柱的中间还有一根半浮在墙壁上的小罗马柱,在柱子之间是悬挂于墙面躺卧的带氧气管的阿波罗雕像和直立的戴眼镜的菩萨像。其中带氧气管的阿波罗雕像叫做《预言》,戴眼镜的菩萨像叫做《光明》,而对面的墙上,呈现的是《神像》系列作品,里面包含了众多中西方的“神”,在展厅两端的墙面上分别呈现的是众神的背影《背影》系列作品和和“基督下十字架”绘画。

vYgLurlB0Eg7oVZEAkbDzYEValBM1HRpRnBiQbpV.jpg

gWeuNS3wNkbIX4RkTFgeOdUj4asVcqhFPLT3Ohz4.jpg

展览现场

整个空间充斥着神性,但作品的很多细节又将这种神性给打破掉,似乎在说,在精神和肉体都面临新的冲击的今天,崩塌的世界似乎找不到修复的方案。

“阿波罗本是光明之神、文艺之神,却需要通过吸氧来延续生命;消灾解难的菩萨,眼力也在消退。这种戏虐性的反差设置,所试图传达的,正是东西方传统符号力量的衰减——氧气管也好,眼镜也罢,一个极小的物件,却对传统语意造成了极大的挑战。”范勃说。


4AjOWBJDWrVFieVba2vKNzaPtks3bcCcKY0XmKSm.jpg

《预言》 52cm×32cm×24cm 白色大理石 2021年

89ip1sePmCXqgzd2jU29hMIUpp0przc3ofAdwBkr.jpg

《光明》 52cm×36cm×30cm 白色大理石 2021年

在《神像》系列作品上,有蓝色痕迹和黄色斑渍,范勃讲到其中蓝色痕迹是溶解了的西地那非,而黄色斑渍则是中药十全大补汤干涸后形成的色块。药物的介入,代表一种身体欲望,世俗的繁衍本能和高高在上的神祗、神佛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并且,这也与他之前作品中的药物线索相联系,从而将观众的思绪引申到展览场域之外的语境之中。

RBB8CYQomGI5B6nhr52Vafi189t5dL0jInnrwyK5.jpg

展览现场

lFjWfsUSLQpOLu8CCqHmV5WA6t45iwXaOPwg9kNi.jpg

《神像》系列 52cm×41cm×4 纸本综合材料 2021年

5fFhAtCb9fLKM7piQvHPanE0fhT6ZyuVFREjzD5b.jpg

《背影》系列作品展览现场

《背影》系列作品对于范勃来说,无论是正面还是背面,他都是用仰视的角度去描绘,这一方面象征着符号系统目前的存续;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符号坍塌的根源在于它自身,并不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如果说正面代表了特征和‘前往’,而背面就呈现出了无奇和‘远去’。‘前往’与‘远去’都是史诗,但是后者却更加悲壮,也更具戏剧性,因为我们不知去向何处,更不知‘归期’。”范勃说。


HfRTfywB218pAGn3lxFOuGDFhG2O6tRQ3w3vikA0.jpg

15qFRUVd5kVbI8mqbG2FMCcd0Ty67EvaoV8HNG0p.jpg

展览现场

vrCZygKjORR8vm3dHFwM8rM8EoXezZomlAP2UFxv.jpg

《显形》 64cm×34cm×18cm 青铜烤漆 2021年

展览的最后一个展厅,呈现了范勃的《复相•异变》系列作品以及创作手稿,在《复相•异变》中可以看到布满了公式、符号和器官图像,指向发生病变、异变的身体内部的神秘世界。展厅结束部分,呈现了一具全黑塑像《显形》,深沉而神秘,引导着观众重新思考和回看整个展览。

整场展览,观众带着萦绕在神性身体之上的关于信念及生存境遇的思考,走进了生命体内部,进而反思在一个过去的社会秩序受到严重挑战而未来又不可预测的纷扰世界,我们的身心究竟该依托于何处?

展览:观照身体、生命与精神的问题

2014年11月,俞可在广东当代艺术中心策划展览“8+1——实验 艺术的方案”,范勃是参展艺术家之一,也是在这个展览中他用《手稿》系列主动宣告,自己将放弃最为擅长的形象描绘和画面经营,而选择用一种游离、叠加、不确定的“绘画笔记”来记录、分析和呈现自己的思考轨迹,这开启了他从画家朝艺术家转向的道路。

i8N1WF8ZHHkMWSeGJGkiPtHZ1nOjxnOZUk0AWbRG.jpg

《背影》之一 80cm×60cm 麻布•油彩 2021年


EBq6p5DS3MIqF5u1KcrFfgYLO8IjKISJiOGqawOg.jpg

 《背影》之四 80cm×60cm 麻布•油彩 2021年

俞可讲到,7年来,范勃一直在艺术实验的道路上不停地游弋、探索,试图建立自己从外在到心灵、从个体到社会全新的体验角度和表达方式。今天,艺术家又以不同于过去的视觉,再次用“实验性”为大家带来“范勃•游弋的谜语”。或许,这个展览是一种试探、一个巧合、一 次轮回,但对艺术家而言,却是在无数次徘徊、选择、体验、思考、表达后,再一次对自己思索的修整,一次新的面对。

DTkeV3NTLydJVe5XI1Yvy4r74t03Wzq1albk90ln.jpg

《复相•异变》之七 150cm×120cm 麻布综合材料 2021年

u4suVLLPXAW6hYgIfip6l6ektWiwCKuPVDRTfZFA.jpg

《复相•异变》之五 150cm×120cm 麻布综合材料 2021年

对于范勃来说,本次展览从媒介上说,是以平面绘画为主,当然也包括若干观念性雕塑,以及环境装置。从内容上说,东西方文化中各种形式的神像——是一个贯穿性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又介入了一些特殊符号。而从观念上说,本次展览所意图传达的,大致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因籍艺术家的工作,我们所理解的“神”,从理念状态转变为了“可见”状态。譬如,从网络现成的图像资源中采集合适的神像形象,以纸本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一朴素的过程所反映的,即是由“神”到“像”——一种“不可见”至于“可见”的具像化。其次,是“可见”的再深化,这一点籍由对神像局部的选择性描绘来达成——展览中有多件以神像背影为主体构图的作品,这样不同寻常的视角,显然并非日常直观之“可见”,而是一种应用思维深入观察之后的“可见”。最后,对身体、生命和精神的思考一贯存在于自己的创作中,本次展览也不例外。展览中的一部分作品,以各种人体器官图像、药物分子式以及语词叠加的方式来表达,在创作语言上比之其他也更具表现性。事实上本次展览中,所有有关“可见”与“不可见”的探讨,最终都在于对身体、生命与精神问题的观照。

神像:范勃思虑和处理现今世界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的一个切入口

东西方文化中各种形式的“神像”是此次展览中贯穿性的元素,范勃说,“神像”背后涉及神话、传说、信仰、崇拜等诸多问题,是他一直以来对身体、生命、精神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符号系统的思考的延续。精神常常被认为是无形而不可捉摸的,但对于俗众而言,需要有一个精神的凝聚物,以寄托他们的信仰和崇拜。在人类长久的历史中,神像就是这样一个凝聚物,它们将无形的神转化为有形的实体,这就好像把理念世界的力量引入到现实世界之中。当然,旧有的符号体系正在瓦解,在本次展览中,神像是范勃思虑、忖量和处理现今世界复杂性、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的一个切入口——事实上,它们是被解构、再重构的对象。

SYwG6S8AveVzDLmjSrcERZrKQG5VeVwaIWXNkRbW.jpg

《众神之地》系列 尺寸可变 装置 2021年

近些年,范勃的艺术探索一直与身体命题有关,或者说更多地是与身体的某个感官功能有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比如范勃使用盲文作为创作的重要因素,便是一种颠覆以往视觉为主导的感知模式的尝试。再进一步,他的探索已不限于一种单一的感官,更涉及到立体多维的知觉系统的体验,比如今日美术馆的个展“无形的剧场”便是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本次展览中,范勃将神像以及其所象征的精神纳入进来,形成和身体的一种交织关系,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当然,展览也与范勃对疫情的持续思考有关,当下,我们最关心、最敏感的是什么?当然是疫情。因为它对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经验和计划一再的失效,变化成为了常态。在这个大背景下,“无助”和“茫然”常常成为萦绕在我们周围的关键词。

Pue94MtqjjtFSc44b6X8jDzzv4VroQJHzPTT9OYb.jpg

《神像─7》 52cm×41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1年

D8PWY4mFR8Gl4P9uMiSI71rVYtUpW0SSOoJ0raAu.jpg

《神像─14》 52cm×41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1年

范勃讲自己提到的神话、传说、信仰和崇拜等,也与人类在疫情面前的“无助”和“茫然”有关。神像是人类信仰、感情和希冀的一种投射物,神像的解体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人类生存焦虑的表现。他在作品中给神吃药和输氧,实际上也是在给人类自身吃药和输氧。当我们处于健康状态的时,并不会在意器官和肢体的存在,此时身体于我们的意识而言,是“退场”的状态;而当我们受伤时,反而能感知到身体的“在场”。无处不在的病毒与显性的创伤不同,它使我们置身于一种包裹的压力氛围中。我们面对防疫措施,譬如戴口罩、测核酸、打疫苗时,感受的种种不适与不便,事实上就是身体所遭遇到的隐性压力的体现。身体的“在场”与否,取决于意识的维度,而这又是一种“可见与不可见”。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心理上的“无助”“茫然”感,很可能会转化为对一切坚固之物的幻化与消解。本次展览中,范勃将展场的两个大柱子改造成倒立的罗马柱,再与需要“救助”的神像构成呼应关系,所带来的最为强烈的视觉感受便是:以往被膜拜的形象,以及其所代表的坚实而永恒的物质与价值存在,被动摇了,变得虚幻起来。到这里,也许我们对于马歇尔·伯曼的名言有了更深刻的体认:“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作者:陈耀杰

开通会员 查看完整内容

取消去开通
开通会员 查看完整内容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