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518特别策划:六位专家馆长畅谈博物馆+元宇宙

“元宇宙”是个天生自带科技感的词汇,它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而博物馆作为拥有历史密码的特殊社会角色,似乎和元宇宙的结合有着天然的优势。2022年3月,博物馆界也迎来了首次关于“元宇宙”重磅话题,60位馆长与学者联名,倡议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这一倡议,给全国的博物馆带来一道思考题:热议之下,博物馆+元宇宙的现状如何?博物馆的元宇宙该怎样迈出第一步,去探索无尽的未来世界?

JOPDebGf8IcN579hxNOZmyVZXu75Uw9RerURGrvj.png

2022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邀请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上海大学教授段勇、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刘文涛、东莞博物馆馆长李历松、长沙博物馆馆长王立华六位馆长与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畅聊这一热点话题,提出他们的真知灼见。

六位专家身处于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他们对于元宇宙的认识也呈现出差异化,无论是畅想元宇宙里美好的未来,还是冷静思考当下,显然都对博物馆“元宇宙”的现状有着理性的认识,并在博物馆元宇宙思考与实践的不同角度有相似的默契。

总结六位专家所关注到的关于“元宇宙”在当下的核心问题,可以提炼如下:元宇宙在当下依然处于一种“概念化”阶段;现阶段谈博物馆元宇宙的实践之路,依然与此前文博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建设一脉相承文物数字化是博物馆元宇宙发展的基础,数字化采集与应用是元宇宙的必经之路;元宇宙并不是突然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技术也不是突然“革新”,而应该是不断的迭代和积累;在当下技术背景下,藏品信息公开、馆藏高清数据公开,是国内博物馆的重要一步。


▼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元宇宙概念在演变,更关注博物馆数字化发展

PeIogzctOozJjfXvHmzlUXXykyZDbdLSzHc45Vmo.png

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

元宇宙是大趋势所然。对于博物馆而言,元宇宙必将极大地扩展其外延和边界。近些年线上博物馆的发展如火如荼,已经给博物馆界带来很多新的想象空间,博物馆+元宇宙会激发出更加绚烂的想象力竞争。元宇宙不是凭空而来,甚至可以说现在我们已经生活在了元宇宙的雏形之中。见微而知著,从现在正在兴起的小趋势,可以预见元宇宙下文博行业的发展走向。

在天津博物馆拟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包含对元宇宙的思考和关注,只不过目前看来,元宇宙自身的概念还在不断演变,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博物馆各项业务的数字化发展,比如数字藏品、文物数字化保护、文博创新衍生品等落地项目。

upiCrIo3JWk3i963oVw9yggoh0lxt2MjoOcFjlTx.png

天津博物馆行线上VR全景展览

比如文物的数字化,让文物以“数字化面孔”呈现给广大观众。一是从纵向展现文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另一方面横向嵌入数字化、沉浸式展览之中。其次是文物保护的数字化。除此之外,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创新性社教服务以及融媒体传播等等,都是可拓展的内容。对观众来说,体验和获得感是第一位的。而在博物馆元宇宙中,观众不仅仅是参观者,同时也是项目的实际参与者、构建者。

现阶段,元宇宙发展还在初始状态,一来元宇宙自身的概念还处于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有待进一步探索;二来我们的技术包括5G、数字孪生等,还不足以支撑这样庞大的现实世界镜像体系;三是人们的普遍认知还未达成共识。

SDL6i2MUyYa5p0MCNzYS4GDaFE0Y4kiw5hOOESQy.png

天津博物馆西周太保鼎在展览中的数字呈现效果

刚刚过去的2021年,被称为数字藏品“元年”,各大平台纷纷与博物馆合作推出数字藏品,被不少人视为一个新“风口”。不过火爆的话题需要冷思考。眼下看来,数字藏品已经迈开了走向未来的步子,不会轻易停止。我们需要做的是落实监管、擦亮眼睛、严防炒作、有限度地开发。结合国情,运用数字技术兼顾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走出一条脚踏实地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元宇宙+博物馆的发展前景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但这是基于博物馆自身理念的不断创新、迭代,博物馆力量的不断壮大、拓展,在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未来,内容创新依然是核心,文化自信依然是目的,实体博物馆依然是博物馆的立足之本。点击链接查看详细观点:陈卓:元宇宙概念在演变 天津博物馆更关注博物馆数字化发展

oy5DzWlIagRkOzD7XmKpsmauEIsjcSiworvmQ3cs.png

上海大学教授、博物馆元宇宙倡议发起人之一段勇

▼上海大学教授段勇:从“物质机构”到“存在空间”

2021年扎克伯格把“脸书”更名“元宇宙”,使这个概念迅速呈爆发之势跨界传播。我因长期关注古老文化遗产与新兴科学技术的关系,近年又从事智慧博物馆研究和教学,故特别关注元宇宙这个新概念的发展趋势。

元宇宙在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来源于实体世界的物质标本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元素,并通过对这些内容要素的复制、模拟、加工、改造,形成与真实社会体系融合的数字生活空间。而综观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同时拥有丰富物质标本和文化元素的最佳场所,非博物馆莫属。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为博物馆参与建构元宇宙奠定了物质资源基础,当前博物馆的互动虚拟现实场景、沉浸式展陈教育可视为迈向元宇宙的登堂入室的阶梯,而智慧博物馆就是元宇宙的某种初级形态。

当然,对于浩如烟海的元宇宙来说,智慧博物馆还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形态,还有极为广阔深远的发展前景,而元宇宙能为博物馆提供超越传统界限的无限时空,或者说元宇宙给文博界展示了一个存在无限可能的终极发展方向。目前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能技术处于一个临界点,也可能会给博物馆带来革命性或颠覆性的改变。

元宇宙概念的正式提出,为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各行各业都明确规划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战略发展方向,当然也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参与建构元宇宙过程中,博物馆的形态、关联关系都将得到革命性提升甚至发生颠覆性重构,最根本的变化可能是,博物馆将由一个物质“机构”变为一个存在“空间”。

元宇宙尚没有公认的最佳定义,其概念和应用场景已如浪潮般汹涌而来,很多机构特别是商业企业把什么都与元宇宙挂钩,显然其中也存在炒作,这虽然属于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也应予以适度警惕。

正如我们在《倡议》中呼吁的,博物馆应该从“资源共享”“场景共创”“标准共建”“责任共担”等四个方面参与建构元宇宙,这既是参与的方向,也是参与的步骤。博物馆不能仅是元宇宙的内容提供者,而且也应是元宇宙的共同建构者。博物馆参与元宇宙当前最急迫的就是我们《倡议》里说的要做到资源共享、场景共创、标准共建、责任共担。

我想强调的是:元宇宙决不仅仅是一个科技概念,它还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社会概念,从学科角度来看其实是一个技术人类学概念。目前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大数据、云计算、超级互联、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等正给现实社会带来革命性甚至颠覆性的改变,元宇宙既是一个技术集大成者,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方向。


yqyNukl9iPWUYhfkni7RbghnoeAl6gsNLzb6N7vC.png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数字文物”与“数字运营”是构建博物馆元宇宙的必经之路

科技和文化一直是相生相伴的,科技促进文化普及,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元宇宙虽然是一个全新概念,但里面所包含的事情并不新鲜,就是把AR、MR、VR等这些虚拟现实技术综合到一起,再加上社交功能,就形成了元宇宙,其实就是数字社区。

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博物馆可以将藏品和古建筑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保存,我们能得到除了平面影像、三维影像外,一些看不见但测得到的配方、材质、工艺等众多数据,还有所有专家的研究成果,再加上展示后观众的反馈信息,结合到一起形成“数字文物”。

以此为基础,博物馆可以实现脱离文物实体的研究、复原与虚拟展示,还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发诸如线上展览、线上课程、小程序、APP等产品进行文化传播,实现“数字运营”。

p9oOTRICa2uR8M23OEU7CZoSI8OYQdMlrD1vYzYX.jpeg

恭王府博物馆数字文物呈现

“数字文物”与“数字运营”是构建博物馆元宇宙的必经之路。我认为,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起一个可以提供给社会共享、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的数据库,让公众参与到博物馆建设当中,实现与公众的有益互动,形成“数字社区”,这才是所谓元宇宙的核心。

目前,要形成元宇宙概念下的“数字社区”,我们要做好“数字文物”和“数字运营”方面的工作,这是现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的,已不是难事。

难点在于建立“数字社区”,实现“互动”,目前还缺乏一个相互联通的大型平台,也就是同时容纳所有博物馆及观众,并能彼此相互沟通、共同参与的虚拟世界入口。此外,元宇宙的构建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尚未成熟,正常运转还需要一系列规则和制度来支撑。

fArsEYDUapaQCHmdCWgov7kOFuU6Dlocqi3OZnRN.jpeg

恭王府博物馆建筑数字采集

对于新的概念,我们应抱着开放和积极的态度。但是不管未来博物馆元宇宙在体验和交互上有何种优越性,都无法代替实体博物馆,实体以及在实体之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才是我们立足的根基。

因此,我们不应放弃或者弱化对实体博物馆的建设、运营和发展,更不能松懈包括学术研究、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等在内的博物馆核心业务。

博物馆必须要坚守“善用技术”的原则,既要追踪最新技术动态,随时研究新技术为我所用的可行性,但也不能盲目追风,应是“不求最新,只求适用”。技术升级迭代的速度很快,追逐时髦不一定让我们走得更远更好。点击查看详细观点:冯乃恩:“数字文物”与“数字运营”是构建博物馆元宇宙的必经之路


whmuEgJWkW4Jo4WPINbxVRBYSGXmZgLYJ3qluqJ1.png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刘文涛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刘文涛:博物馆元宇宙的畅想和难点

“元宇宙”正在走进公众的生活,作为承载人类文化遗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博物馆,也应该积极走进并参与构建公众的“元宇宙生活”。

元宇宙需要博物馆:元宇宙构建的是数字生活空间,而在这个数字生活空间里,文化是灵魂与核心,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承载机构,应该成为构建数字文化空间的重要力量。

博物馆也应该欢迎元宇宙:博物馆是开放的文化共享平台,既承载过去也连接未来。近年来,博物馆的理念更加开放与多元,博物馆无边界的理念正为人们所接受,博物馆文化所到之地,博物馆的影响力所到之地,都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参与构建元宇宙,应该也可以看作打造无边界博物馆的一种实践。

g9pBVMi5mYFhEDBmgQrFnE5cQcNh2jkUulUJyDAg.png

上海博物馆“云上博”

畅想一下,元宇宙应该有元宇宙的格局和规则。元宇宙一定要有足够的魅力才会让人能有超拔出现实的惯性去那里的动力,一定有超越现实的限制实现更加美好的可能。

近年来,各种新技术快速地更多地在博物馆得到应用,但这种应用应该还是局部的而非全局的,是辅助的而非主体的,有许多带有试验性探索性。

当前,甚至一段时期,我保守地认为,元宇宙能够带给博物馆的,还不会是“革新”,可能更多体现在“转变”上,这些转变,最开始可能主要体现在观念上,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实践,但根本的变革还有赖于更多的条件支撑,比如更强大的数据支撑,更全面的技术应用,更具引领性的理论引领与更完善的规则制定。

博物馆要进入元宇宙首先做好数据资源的采集,要把基础做好,目前我们的数字资源采集工作,从全国博物馆界来看,都还比较弱,远远不能支撑我们进入元宇宙。

CC5Y6lxPIlkWqc0XWH8ft59sq9sUkFlo6civxZIu.png

上海博物馆精品馆藏高清展示

关于博物馆元宇宙实践的难点,我觉得,有观念上的也有行动上的。观念上的,比如关于资源共享的问题,博物馆数字资源开放共享的意识不足,过度的保护意识依然存在。在这方面,欧美博物馆走在我们前面,大量的藏品信息公开,很多藏品信息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免费使用。其次,要解决基础数据问题,基础数据采集,做好大数据梳理、数据关联、数据分类,数据整合等基础需要打好。再次,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博物馆进入元宇宙。另外,理论建构与人才缺乏也是一个难点。

元宇宙的概念肯定会促进我们对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思考。目前上海博物馆正在全力推进东馆建设,上博东馆,不仅在硬件上将实现大的跨越,在软件上也必然迈向新的高度。上博东馆建筑面积将达到11万多平方米,基本陈列也近20个,观众在这里将获得更多更好的文化体验。伴随东馆的建设,上博的信息化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EcPl3FfrgZv0guJ6zsC83dOgYfaDAAZxKGCwHAbX.png

长沙市博物馆馆长王立华

长沙博物馆馆长王立华:我们和元宇宙的距离

这些年,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如今又进入元宇宙阶段,可见当下社会发展之快。博物馆与元宇宙的结合,也定会为博物馆发展带来助力。通过现代技术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展示、研究、传播、教育等方面的功能。畅想“元宇宙”的未来,跟今天肯定会有很大不同,甚至会颠覆我们实体博物馆的认知,比如在元宇宙中的博物馆收藏是什么?或者在虚拟空间中,如何再造一个博物馆?

当然现在与元宇宙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首先,需要统一概念和认识,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建成什么样?达成共识后才能建立标准。建立元宇宙系统的基础,是数据采集。采集应该遵循的标准包括藏品三维扫描的技术标准,具体到数字产品的像素、清晰度、色彩、存储方式等细节都需要量化。就如此前倡导做智慧博物馆,都是各自在不同的平台上各自探索。未来以怎样的方式把这些平台链接起来,实现平台统一化和资源共享。同时,博物馆的数字资源,涉及的法律规范以及博物馆与社会合作的权利义务和边界,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度探讨,制定标准规范。

其次,博物馆现有的藏品研究不能满足元宇宙的需求。在当下实体博物馆时代,人们关注的更多是在于藏品本身,但元宇宙概念中,人们除了关注藏品,还要关注与藏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一件陶俑,过去的研究更多聚焦工艺、造型,以及时代的特点等。那么在虚拟场景中,这件陶俑要进入到一个场景中,博物馆所要提供的信息就要更多更丰富,年代、服饰、场景、动作、语言等等相关信息,要把它还原到一个现实场景中,这对于博物馆来讲将是非常大的挑战。

再次,则是技术和博物馆需求的匹配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科学技术走在了博物馆学术研究和学术的前面。比如技术层面能解决的虚拟场景的呈现问题,学术研究的体系能不能支撑场景的搭建?比如陶瓷是如何烧制出来的,比如马王堆汉墓到底是如何建的?如果我们要把这些呈现在元宇宙中,呈现一种现实的体验,需要更多场景化的细节,这些细节都基于深厚的学术研究。

谈到博物馆元宇宙,我们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博物馆的发展要一步一步来,把基础性工作做好,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下一步才能走得更稳。


oMyErX85PKtOrP3wECjhWQxzrDw1Zz3kLPOg2mzf.png

东莞博物馆馆长李历松

▼东莞博物馆馆长李历松:博物院元宇宙可以放慢脚步,稳定发展

所有未来都要基于历史和今天来推断,我们所看到当下的所谓“元宇宙”,就我个人的观察和判断,我认为“元宇宙”依然处于一种概念化阶段,还没有形成一种文明。

人类社会对未来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设想和规划,元宇宙是很多个设想之一,只是搭上了今天信息化的快车,显得话语性更强一些。“元宇宙”这个词汇用的比较巧妙,它给人营造了一种无尽想象的未来,让人看到了一个美好未来。

M5gCX6MEjbUvEPSTTYcEeQIYRgrYZFrM5f8pZMvW.jpg

东莞博物馆“大唐宝藏”展览海报

但我们真的进入元宇宙时代了吗?至少从表象看来还不足够吸引人,甚至还没有超越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关于未来世界的优质电影。很遗憾,如果我们在很多地方还没有真正突破时就过度炒热“元宇宙”的概念,尤其是文博领域,我感到担忧。

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博物馆不具有产业优势,也不掌握资本力量,不能说我们掌握了历史的密码就能诞生一个新文明和新世界。即使有“元宇宙”等未来信息化的手段,博物馆也不是领先者。

近些年来,博物馆在数字化、智慧博物馆等方面的探索,大多利用的是社会上已经成熟的技术,在博物馆这个子行业内应用。对于博物馆行业来说,这样的应用更多的是数据采集、研究手段、传播手段等层面的多元化,并没有覆盖传统博物馆的功能优势,更没办法超越或者将传统博物馆取而代之。

博物馆的发展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行业,博物馆的发展没有一模一样的路可走,每家博物馆都要找到其差异化发展之路,但是数字博物馆的标准都走一条赛道的话,可能没办法实现。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但是不同的区域、人群,对文化的感知力都不一样,比如我从长沙博物馆到东莞博物馆,同样是中国南方两个城市,民众对文化的感知力,对文化的感知方法是差异很大的,做博物馆需要根据社区的互动语境去工作,不是一种技术手段可以通用的。

rAMqaGRLRIb90Q1taaARgdd7myop5MjwaE74OECL.jpeg

东莞博物馆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充满科技感的活动海报

我觉得技术不会突然营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是很多细小技术的积累,慢慢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未来。我觉得博物馆的元宇宙可以放慢脚步,稳定的发展。

比如公布全部藏品,这是现阶段技术和现有数字化手段能完成的,把馆藏的高清数据进行公布,链接博物馆和社会公众,把藏在博物馆里的公共财富真正转化为公共财富,这一步我们还没有走。

博物馆,我们应该做的是文明基石的工作,不是文明浪潮尖峰上的工作,我们应该找到各自博物馆的价值定位和锚点,找到成熟技术的锚点去应用。点击链接查看详细观点:李历松:关于博物馆+元宇宙的当下思考

作者:李家丽,刘倩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