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深度 | 刘潇:“艺术管理”这个词给我们反思的起点

2022-06-09 09:53

qocpI21s4MKFc9YMX3vESCYowEjvQVCDKBEU45JL.jpg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策展人刘潇

撰稿 | 邹萍

2022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与雅昌深度合作,采用直播的方式践行毕业展。此类“艺术发生”堪称这座无墙学院直面社会的一次最快介入和最强发声。

直播期间,我们围绕“毕业展、艺术的管理、艺术的教育”等主题,与相关人员深度聊了聊,他们的回复真诚且细腻,字语间涉及的细节尤为动人。故拟以问答方式发布全文,展现他/她们对相关问题的真实深思。

本文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策展人刘潇的QA内容。

Q&A

Q:今年艺术管理系“直播”毕业展,展现了艺术管理系哪些特别的属性?您对这次学生的表现评价如何?

A:去年秋天社会实践期间,我正带着三年级的同学在上海深入各个艺术机构调研,同去的还有几名四年级的毕业生,我们时时聊起2022年的毕业展应该是什么样的。原本的计划是要请当下行业里具有代表性的三十位工作者,包括艺术机构的管理者、媒体人、文旅系统的经营者、藏家等等在今年毕业季莅临杭州,成为由本届毕业生开设的面向所有文化艺术类毕业生的艺术管理门诊部的“流动医生”,给毕业生们开出进入艺术世界的“药方”。因为疫情影响,只能将活动改成了线上,一方面考虑的是要通过对话检验同学们与专业相关的能力,一方面向业界展开一部分国美艺术管理专业的视野,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的视野不止小小的“艺术圈”。

因为在北京的工作原因,我只能尽量听同学们的直播。虽然收看的长度有限,但是能看到同学们表述专业、落落大方,感到非常高兴,并且收到了不少业内友人对同学表现的肯定。同时,也充满了焦虑,那就是“对话感”经验的不足,但我们也知道这需要内在的高水平艺术素养来支撑,所以这也是我们老师和未来的同学还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YcjfiZ2AtokX1BvSvkWT6AcFQRxw5dRNtHBTA9zc.jpg

点此进入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毕业展五场直播间 观看每位学生的精彩访谈

Q:今年是疫情以来艺术管理系的第三届本科毕业生。线上、线下的高度混合,突发困难与不适应的频繁爆发,其实都带来了很严重的“不确定感”。面对这段特殊经历,您的个人感受如何?就老师身份而言,又会如何应对学生和教学?

A:我好像没有“不确定感”,只是比过去更加敏感。我们系的老师适应能力都极强,所以艺管的同学在四年里也锻炼了相当的适应力,因为他们只能跟上。

今年的每场直播结束后,老师都会和同学们集体或私下复盘,不断提出新的改进意见,所以我们能看到线上对谈一场比一场成熟。我相信他们今年都获得了确定感。

无论线上、线下如何混合,艺术管理的同学能清楚的感受到来自自我实现的“确定感”,这必然经历困难、痛苦,甚至也很短暂,但这是每个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而长久的确定感,来自能够自我调适面对各种世事变化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提了五年的“生活力”,这是教育的底层逻辑,不会变,这是我们的确定感。

艺术管理明年的毕业生又会产生新的面貌,因为我已经看到了,大家也可以拭目以待。

Q:今年,也是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以“生活力”为毕业展主题的第五个年头。这其中,隐藏着“艺术管理”哪些方面的优势,又有哪些可提升之处?

A:第一次使用“生活力”作为毕业展的主题时,是回学校的第二年。虽是教育的新手,但知道大树在哪里,当时就有着清晰的意识,那就是我们学院的核心是丰厚的“教育”。

历史上被称为人民教育家的只有四个人,一位是陶行知,另三位是2021年评选的出的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高铭暄、卫兴华、于漪。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陶行知塑造的中国教育观是超脱于具体专业的,甚至超离当下的教育学本身,而是具有民族性、面向社会的、终身的、文化的、心灵的教育——“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这句话看起来只是一句目标,是学生获得超越素质、技能本身的能力,另外还包括老师的姿态和方式,一是相信,二是培植,不越俎代庖,不用老师的希冀覆盖学生的自我成长。

要说我们一直探求“之真、之实、之要”,可能我们只触到了一些边缘,实际上远远还没达到,这可不是几年就能说到就做到的。我老跟王犁老师磨叽,给他都说得耳朵都起茧子了,我们艺术管理就是一条准则,“让发光的物事保持光亮”。

“让”是很圆融的词,是一种姿态,谦让、让位、让道……在我的体会中,这是管理工作必然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克己,是在物事中不断需要修炼的姿态。当然“让”不代表不坚持,我们将坚持把艺术管理教学目标设置在五年左右,这个和我们放在一个月、一年是不同的。为什么设置五年?我们的同学毕业后还要在社会经历一段,才知培养出的同学如何。若是要专业完整,我认为艺术管理专业应该采用本硕连读的模式作为实验。这可以让这个专业面貌大变。

若是要说隐藏的优势,在我的观察中,那就是艺管的老师,尤其是王犁老师,能做好这个“让”。显现的优势就是艺术管理专业在国内并不让人满意的可见现状,同时还有校内还是社会发生着的现实一直要求我们开辟新的跑道,那我们就开辟新的跑道,总是要有人来开辟新的跑道,总有人愿意和我们一起来开辟新的跑道。我们非常感谢参与我们教学的朋友们。

QRuOxmQsTqttyW0f4TGT03aAdfmSEM8C997u3Mpw.jpg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毕业展直播间截图

Q:面对似乎越来越“失控”的未来,您会给毕业生哪些建议?

A:希望大家不要想”控制“未来,尤其要先放弃“立刻”。然后找到你与时代相处的方式。

在后一点上,老师不一定能帮上忙,只能靠他们自己了。

Q:“艺术管理系”的命名很有深意。艺术需要“管理”吗?艺术应该如何“管理”?当下的艺术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或者,什么样的管理适合当下的艺术?近年的教育实践是否产生了相对应的支撑数据和案例?

A:我相信应该有很多人并不认同“艺术管理”作为专业,尤其本科。其实我也是。但这并不代表就放弃不做。我们专业名称的英文现在使用的是administration,这实际是行政,意思是去实现决策职能之外的执行职能,包括组织、控制、协调等。与艺术在一起的时候,核心是艺术,行政助力艺术的实现,就是前面说的“让发光的物事保持光亮”。

而我们专业名称中文用的是“管理”,管理研究的是管理规律、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以及如何取得最大管理效益。比如我们如何运营一个工厂,使其效率最高、效益最大化,我们可以将这个词用在艺术机构的管理上,但并不能用在“大艺术”上。

我个人非常喜欢今年建筑学院的毕业展主题,和青艺周的主题连起来就是“生活力——反思的阶段正在来临”。

“艺术管理”这个词给我们的是反思的起点。要知道,近十年,高等教育应时之边,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艺术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在未来,“艺术管理”可能也就被调整了。所以我们保持与其同步的思考就好,毕竟我们不是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地理,甚至中国画与书法。但在当下,我们又乘着“新文科”的东风,能创出新的跑道是意料之中。

若是不了解文化的整体机制,无论取哪个“管理”含义,都无处着落。但想要用具体的文字与视觉涵括文化、艺术何其难,我们需要时间和专注,尽我们所能。五年来,我们带着同学做的就是一同绘制当下文化艺术生态的地图,要看成果的话尚还需要再积累两年。大家若能回顾这三届我们艺术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与创作,也能够一定得见一部分:纵向的有国家治理体系中科层制管理下的文化艺术创作系统,横向的有与世界同频的独立出版流通机制,可见的有具体实践带来的新兴社区理念,不可见的有去中心化情状下艺术价值判断的变化,以及地方性的觉知……

美术馆、艺术市场等等只是显著的属于艺术管理的范畴。在我看来,最近数学教材的插图事件成为全国都很关注的话题,就属于艺术管理的工作圈层。如果大家去翻阅2017年以来的三科统编教材,会发现选图与插图的质量相对来说尚可。但为什么在此之前的那么多教材视觉没有被重视,甚至无视,或者即便有人意识到了,直到今年才进入到调整的视野中,这不过提醒了我们,视觉审美素养成为了当下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文化与教育都是非常浑厚的世界,其实不是某一类工作。“让发光的物事保持光亮”可能接近于我们的管理观,“让”与“保持”都是不可见的教育工作、管理工作。

v8SV8S6zGQZLYVHpZB26iPfGoOkcVbIg7JUaAO6k.jpg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毕业展现场

Q:某种程度而言,艺术管理系培养的是一种“通才”或“全才”,因为需要涉猎艺术体系的“细枝末节”。那么,这类高层次专门人才最重要的具备能力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A:每年艺术管理的毕业创作也都会应时而变。前两届毕业生各有特点,第一届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创作经验,他们的创作感直指艺术作品,比如淡静舒同学本身就是一名舞者,她的毕业创作是以身体探索空间的组合视频,我私下收到很多对这件创作的赞美,当时这件作品在争取金奖时有很强的潜力。显然,我们更看重第一届毕业生理解艺术创作的能力和视觉阐释的能力。

第二届同学从艺术学理论的招生渠道进入艺术管理,他们的文字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显然与第一届同学有着巨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的毕业创作偏向了编辑能力、表达能力,他们的毕业创作包括一本书和一部与专业相关的的短片。比如朱欣怡的古文写作能力让老师们都叹服,如果她继续从事艺术编辑的工作,我相信她会成为非常优秀的文化艺术编辑。

但不敢说我们培养的是“通才”或“全才”,也绝不能说,因为这类人才不是靠培养出来的,那是每个个体的独特成长。学生能出现全才或通才,那就是老师的幸运。

我们幸运的是因为同学们来自不同招生渠道,给了我们的教学非常好的实验土壤,让我们重新思考在艺术领域中,相关的“管理者”角色应该具备哪些经验,比如他们应该体会过或能体会创作之难、之痛苦、之喜悦;他们能用各自的方式关心个体的生存、生活、心灵的经验;在人群中具备有效协调和控制的能力。

NK2RWRziKykNHx274XiPTqLpd6g2nuubwUCiY9Iz.jpg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毕业展现场

Q:可否简要介绍一下艺术管理系独立的价值系统?

A:简要来说,我们的课程体系粗分为5个序列:艺术本体实践课程、价值支撑课程、社会学-行政学-管理学课程、艺术行业及文化机制课程、毕业集合。驱动这些课程组织的内核就一个:让发光的物事保持光亮。

Q:关于Z世代们的专业选择,您会给予哪些建议?或者,您觉得,“专业”对生活会有哪些影响?

A:本科专业只是陪伴人生四年的一个阶段,没有决定论。去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很好,尤其是文科;去到没打算去的专业更好,因为有一句话一点儿没错:可遇而不可求。那将是磨练经历、磨练勇气、磨练底气的时光。

我一直跟同学说,到了大学有一门极为重要的课,叫作“蹭课”。希望大家都要上好这门课。

作者:邹萍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