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2-06-27 10:07
5月18日,“元视界—水墨与未来”在雅昌数字美术馆开幕,可以看做是打造艺术元宇宙的具体实践,此次展览将水墨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虚拟化媒介转呈,从虚拟视觉沉浸式的映射和交互视界中,探讨水墨艺术媒介面向未来的多样可能性。5月31日,“元视界—水墨与未来”移动端正式上线,同时,还举行了线上直播论坛,嘉宾们围绕数字时代下的水墨与未来,发表不同观点,这场学术论坛持续了近四个小时,非常具有学术意义,以下为嘉宾刘巨德教授的观点。
详情识别二维码
《鱼》 50cmx55cm 水墨设色纸本 1989年 1990年
雅昌怀着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心愿,开始动手建造数字化虚拟美术馆,以《元视界——水墨艺术与未来》,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虚拟空间艺术展。云游览,这在当今虚拟数字时代,及疫情期间,非常及时和有现实意义。应该说这属于另一种视觉模式,数字化的艺术展览,可以扩大展览边界和观众。虽然看到的是绘画影像复制品,并非原作的物质性在场,有些隔膜的遗憾,但足不出户,为大家看展览提供了方便。相信此举必将成为展览新风尚,为中国艺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打开一扇新的艺术之窗。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当今,虚拟化的世界在网络上狂飙一般来临,人们热烈而好奇地走进那虚拟化的半真半假的空间里漫游,这可能是人们对虚拟感知心理的本能需求和自由表现所致。偶尔,青年朋友也带我去体验,戴上VR眼镜,在虚拟空间内画几笔,深感那里充满光的运动奇幻。艺术在数字时代,也许会孵化出另一种艺术流变,但艺术不等于技术,绘画更不可能由高科技的工具所主宰。虽然,绘画的空间之象也是虚拟的人为建造,但真正的艺术家“所好者,道也。”
《南山菊 》水墨纸本设色 69cmx36.9cm 1997年
《月季》 水墨设色纸本 27cm×60cm1999年
前几年一位日本物派艺术家李禹焕,在我院作学术报告特别讲到这个问题,他明确表示,数字化时代的人工智能艺术,不可能取代人工绘画。本次会议的学术主持张敢老师今天也特别论述了这一观点,我很同意。“任何美都包含永恒的东西和某种过渡的东西,即绝对的东西和特殊的东西。”诗人波德莱尔告诉世人,艺术不同时代的流变性,不同艺术家的特殊性,离不开艺术的永恒性,艺术的永恒与流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唯有回到生命永恒的源头,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在根脉上新生。新生是逆流而上,有进无前的路,繁衍、增加、扩充,再生会让艺术生生不息,日新月新。艺术家的心灵永驻于师法自然的永恒中,即中国画所主张的知常而生变。创新的流变非艺术家主观预设谋划所为,师法自然与传统的永恒精神,“创新”自然会在心灵不知不觉中孕育化生。星辰是一团旧火,新与旧相克又相生。
《守夜草 》纸本水墨 90cmx178cm 2010年
所以,艺术之路本质上是逆流而上之路,艺术家不随风,不跟潮,更非弄潮儿,他们是回溯永恒源头、逆流而上的求索者。回到生命源头,回到文化故乡,回到童年故乡,回到宇宙故乡,是艺术家毕生的永无终点的路,真正的艺术家莫不始于此,又终于此。这可能与雅昌提倡“回望轴心时代”有极大的相似性,艺术家永远处于数轴上的零位,奔跑于过去与未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当代,在艺术家心中是一个正反头尾相接的环,像一个莫比乌斯圈,循环无限,生生不息。
《追日草 》水墨纸本设色141cm×362cm 2011年
每个艺术家都不是孤立的,背后都与传统的母体相连。读历代中国画论就会明白,中国画家手中之笔随心而转,心随气,气随神,神抱太虚,方可成画。正如王微所言,“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此扶正中国画家心灵之大道,绝非玄虚之言,它是千年绘画精粹往圣绝学之真传,我们需细心领悟和长期实践。
《 生命没有告别》水墨纸本 362×141cm 2012年
古人言:“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作画旨在静心采气、聚气,大至画面空间场的韵律,小至形的膨胀收缩之张力,都在气的作用下,潮汐往来无痕。气聚了,形神即可见,画家个性也自然流淌显现,因为人的心性随气流动,不同的心性看见的气象亦不同,一般心里有什么就会看见什么,看是心灵的自照,行笔也是自性的流动,其强弱、快慢、顺逆、屈伸、聚散、提按、幽明、枯润、浓淡,均是个性的显现,如同每个人走路的姿势与节奏,天生的会不同,不模仿他人,就不会出现“邯郸学步”之病。
《骆驼草 》水墨纸本设色69cmx139cm 2015年
真正的艺术家,均师法自然,师古人之心,怀抱太虚,虚以待物,超越现象界,直入绘画本体,从“无”的角度看世界,听之以气,察万物波动之奥妙已成他们的本能。人都生活在自然夹缝中,官能感知有限,唯想象无限。艺术正是发挥人想象的内直觉感应之地。从艺术的角度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虚存在,并非实有,唯拟太虚之体,以看不见的去画那看得见的,以看得见的去寻找看不见的,方能形、神、物相合,浑沌一气无分别,气自旋于画面各个角落,自然会气韵生动。气韵生动的背后就是“拟太虚之体”,从虚入手,物我两忘,从抽象的气韵行笔,无心于物,而物自化生。
《出生地 》纸本水墨设色 145cm×365cm 2016年
中国画是“抱虚”的绘画,绘画的过程就是怀抱太虚,模仿太虚化生万物的过程。画面中似什么,不似什么,又似与不似什么并存,它们均由太虚之气引发内直觉,把潜意识、无意识的记忆想象一一掏引出来,闪现在你眼前,从而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空谷万境现,万物滚滚来,令你气无阻隔,行笔无疆,诗意无界,神话的白日梦都会悄然飘来,又一瞬即去,只有少数被捕捉和凝聚。艺术家的感知是无法设想和预料的,它非常微妙和敏感,哪怕一阵风、一棵草、一只飞鸟、一条路,都会激起心中的波澜,引发万物从太虚之气中重生,以有限伸向无限,从现实走向虚构。人们一般只关心那画的是什么?而画家关心的是形成物的抽象关系和由来,是否进入自然的永恒精神。拷问,默默地自我拷问,是艺术家不断求索的状态。
《牧马图》水墨纸本设色145cmX547cm2017年
我特别想把我的体会与学生分享,为此画了以下4个图,见附图,简明图示出艺由心物合一而至太虚,抱太虚又成就心物合一。太虚看不见,但艺术家神贵与太虚合一,从中以天地造化之理,倾述人性慈悲之怀。所以,中国画尚虚、尚气,始于太虚又终于太虚。其感人的力量在于艺术家的情怀、精神、血性、仁爱,通向天宇,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这不可能被一台计算机绘画所取代。因为人的心灵感应、幻境、想象力和情感及意志是任何机器所没有的,艺术极大的精神性和灵性,机器不可能胜任,如果依赖机器必然会磨损人与太虚合一的灵性。
《灰喜鹊》 水墨纸本设色 250cm×501cm 2017年
现在美术界风行“元宇宙”、“元视界”、“元绘画”,“元”的汉语之意是“始也”,为大,为春,万物萌生之缘起,直指生命的源头、缘起和未知,这和中国画尚虚尚气,贵与太虚合一,有着某种相似性和亲和性。所以,我期待《元视界——水墨与未来》为美术界带来新气象,期待雅昌虚拟空间艺术展为复兴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带给大家美育的新课堂。
刘巨德,1946年出生,蒙古族,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3年任云南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1978年考取庞薰琹教授研究生,研学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之比较,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学位委员会主席,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协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专著《图形想象》、《面对形象》,出版画册《刘巨德素描集》、《刘巨德中国画作品集》、《刘巨德油画作品集》、《刘巨德写生作品集》、《刘巨德陶艺雕塑作品集》、《刘巨德扇面百图集》、《浑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作品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