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郑云瀚:水泥与凝固感 一种生命的缺失

2022-11-22 09:27

“静物 Still Life”郑云瀚个展

“静物 Still Life”郑云瀚个展

8

金桥碧云美术馆

已结束 1.3万+

文/李家丽

年过不惑之年的郑云瀚(郑云瀚艺术百科​),身上仍有种东北人惯有的“劲儿”。镜头前,他有些局促,尽管嘴上一直说着“我总会说错话”,但聚焦到某一话题时,他仍会坦诚地、无所顾忌地讲述自己的观点。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郑云瀚对于诸如思辨、批判、意义、温度等人文精神的近乎执拗的坚持。真,这一当代社会略显匮乏的品质,正在郑云瀚的身上自然流动着。不中庸,不圆滑,不世故,今年已然44岁的他,仍旧担得起一句“少年”。

这使得郑云瀚的作品,无论是影像装置,还是绘画,都体现出一种热切的真诚。即便在他十分强调“凝固感”的最新创作中,亦复如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546ba65b8a3facb185ef567d96e458cc.jpg

郑云瀚:静物 浦东碧云美术馆 2022年11月9日 - 12月18日

11月9日至12月18日,郑云瀚个展“静物”在浦东碧云美术馆开幕。与其以往为人熟知的影像和多媒体交互装置的表现手法不同,此次展览展出了郑云瀚最近创作的四十余件油画、素描及艺术装置。在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郑云瀚把目光聚焦于家宅内的每一个独立物件,以带有坚硬感的建筑材料附在画布上为底,斑驳的笔触承载着多样的思绪,在创作中呈现出一种自我修行般的内在体验。

面具与凝固感

一种生命的缺失

2019年末,同许多人一样,郑云瀚被封在了武汉。两个月的时间内,他日夜与室内陈旧的家居用品静默相对,无声无息的,安静的,独处的体验映射在日常品中,显露出一种恒常的质感。尽管看上去郑云瀚的作品表述带着一些“静物”的艺术性,但当我们将其置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表述中时,便会发现,事情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那么,郑云瀚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d6391583b88faf58853417d6ac2738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42f9fa3122d161c300c112064c99d66.jpg

郑云瀚:静物 浦东碧云美术馆 2022年11月9日 - 12月18日

在接受访谈时,他曾表示:“我想要凝固感。这一方面体现在画面意象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绘画语言上。绘画如同浇铸在水泥内部一样,被结实地凝固在那一刻。”画面中凝滞、僵直的时间感是郑云瀚在武汉长达两月的城市静态管理中,获得的真实体验。“这一点(凝固感)太值得纪念和记忆了,因为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瞬间。我住的地方没有网,每天只能瞪着眼看那些家居品。我常常有种自己进入二维世界的错觉。”凝固感所蕴含着的是疏离、僵直、静止映照着郑云瀚当时所处的空旷的现实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16c03897bddfe8b1a6f302fabef3072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19fdaf188b67b7e8e4c72993e1dd063.jpg

郑云瀚:静物 浦东碧云美术馆 2022年11月9日 - 12月18日

德国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曾说道:“死亡面具将一个人一生中拥有的无数张脸凝聚成唯一一种表情,表情谢幕之际恰恰是死亡面具诞生的时刻”,“一旦目光中鲜活的那一部分被剔除,真实的脸便会凝固成面具”。贝尔廷的这句话无意间预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向之一——表情凝固的面具中,隐藏与伪装功能被遮蔽,抽离了鲜活生命状态的作品,拥有可不断复制的特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248fa75f94c27d4669e753c912d77bc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1bee6210b30052ce302ced600f451150.jpg

郑云瀚:静物 浦东碧云美术馆 2022年11月9日 - 12月18日

郑云瀚的作品便具备上述的所有特征。他将家居物品从时间流动中的鲜活而富有温度的状态中抽离出来,作品由此呈现出极强的凝滞和刻板感,原本与家居紧密联系的家庭空间和私密关系被剔除,只留下凝固的时间。从此点出发的创作,图像的差别早已无关紧要。“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检测手段,一切都是未知的。以往喧闹的城市空无一人,死亡每天都在以各种名义发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62b4a30dfacd58650ff3e4ed12f74fc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8e0cc9b5ce505f55a980380cb202f43b.jpg

郑云瀚:静物 浦东碧云美术馆 2022年11月9日 - 12月18日

因此,其画面中所体现出的个体经验具有集体记忆的群体共性特征的叙事特性。只有结合现实,才能透过这些被抽离掉鲜活生命体验的“无表情的面具”,理解其背后的震惊而错愕的体验。事实上,郑云瀚也曾无数次有过这样一个念头——冲到城市宽阔的十字路口,在超巨幅的画布上尽情地画些什么。虽然他一向以影像装置作品闻名,也很久没有画过画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584572adcd57b9936f6ceb35232ac51c.jpg

郑云瀚,钢琴,丙烯、帆布、水泥、木板、丙烯酸液、清漆、固化剂,128 × 160 cm,2020-2021

正如贝尔廷所言:“脸的再现(作为替代或记忆)被托付于一个默无声息的图像,这个图像虽然比脸的存在更长久,却无法弥补其生命的空白。”凝固感被托付给一张张凝滞的图像,而这图像的背后却指向生命的缺失。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凝固感一方面指向艺术家的真实体验,另一方面也指向当代艺术光怪陆离的表象世界与批判实质间的纠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921f5d2778255e0a869e7abc091165ae.jpg

郑云瀚,会说话的猩猩4,丙烯、帆布、水泥、木板、丙烯酸液、清漆、固化剂,63 × 44 cm,2022

众所周知,中国当代艺术自诞生起便与中国复杂的社会及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其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内在具有复杂多样的历史逻辑,同经济、政治、文化的样态莲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代艺术被视为同大众艺术、学院艺术、国家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前卫、先锋艺术。因此,拥有特殊的存在环境与官方体制艺术的差异性,当代艺术在发声之时就带有天然的隐喻功能,它往往以一种寓言的形式显示出一种前瞻性和深层思想性,艺术家的真实意图往往处于隐匿。

或许,那眼所未见,语所未达之处,才是郑云瀚真正的内心所想。

平面与立体的穿梭

凝固感中的时间困境

如前所言,郑云瀚作品的凝固感通过两方面表达:一方面是图像,另一方面是手法。前述中我们已经十分详尽地阐述了其图像抽离鲜活生命的特点,艺术家通过对存在物的时间线索的斩断,使时间被浓缩在一个奇点,并在这冰冻的瞬间,凝结出身处其中的凝固的生命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ab26ca14fa44a999cf0b09a97b50199f.jpg

郑云瀚,双人沙发,丙烯、帆布、水泥、木板、丙烯酸液、清漆、固化剂,100 × 240 cm,2020-2021

郑云瀚的创作手法十分值得展开阐述,因为不同于传统绘画中常见的油彩、丙烯,郑云瀚是用水泥和胶水去表达这种凝固。“我也在从事设计工作,日常会和水泥打交道。一开始我就觉得,水泥可以被作为绘画材料,只是从未有人这么做。在想表达处于静态管理中的那种凝固感时,水泥便一下子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那时候,我的工作室跟工地似的,水泥和各种添加剂、黏合剂等结合,不停地在压力和耐受力等方面进行试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2df2983fe156f85c8238bb09c10d07aa.jpg

郑云瀚,火烧矸4,丙烯、帆布、水泥、木板、丙烯酸液、清漆、固化剂,150 × 120 cm,2022

最终,郑云瀚摸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他先将自己绘画对象用尺子量好长度,以设计图的形式在虚拟空间中呈现,然后以1:1的比例打印出来,粘在画布上后,在此基础上绘画,然后用水泥掺合添加剂和胶水,以建筑工人的姿态将水泥抹在画布上。“等比例还原很重要,如果放大或缩小,都是抽离空间感谈画面,而我更想还原画面和空间的关系。我不想要失衡的感觉,也不想有意引导人们向左还是向右。一把椅子就是一把椅子,我只想平铺直叙地讲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f9f11538dcf76f9fa8f2d4ee6862ef0c.jpg

郑云瀚,卧室窗外,丙烯、帆布、水泥、木板、丙烯酸液、清漆、固化剂,165 × 140 cm,2020-2021

这种平铺直叙根源于艺术家真实的肉身感受,对当时特殊现实际遇的真实表达也使得画面中的凝固感呈现出一种逆时间或超时间性的特点。众所周知,时间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客观性意指时间的单向度,而主观性则意指人因存在感受不同而对时间具有不同的感知。无论是客观时间,还是主观时间,当代社会对于时间的感知都是不可逆转的。萨特曾针对此点说“人的不幸在于他被框在了时间里”,一语道破人类围困于单向度时间之局里的无奈和凄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f79a5bb6be41c0359621fee57c266a11.jpg

郑云瀚,餐边柜,丙烯、帆布、水泥、木板、丙烯酸液、清漆、固化剂,200 × 195 cm,2020-2021

然而,郑云瀚作品中呈现出的凝固感却是超时间性的,他以瞬间时间的固定取消了时间的向度,使人忘却不可逆转的时间对主体的压迫,并借由这种瞬时传达出的永恒达成了对时间的否定。这种否定使得作品超越特殊时期的表达,具有更为广阔的意涵,即超越时间主导一切的无可逃匿感,主体得以从永动的随波逐流的时间机器中挣脱出来,从时间即金钱即效率,及钢筋水泥构成的甜蜜谎言中解脱出来,对自我生命感知和挣扎具有更细致的体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caa0a900c308844d4a87b5e6eaa67e8d.jpg

展览海报

同时,这种凝固感也塑成了一种时间的空间化。从传统哲学来讲,把时间化为空间,即是剔除线性时间的特性,以空间角度表达具有时间意义的对象,把时间表达转化为空间表达。从广义上说,无论是截取所绘对象或生活的切面,还是阻断瞬间时间与过去及未来的联系,本质上都是时间的一种空间化呈现。郑云瀚综合虚拟空间、现实空间,二维和三维,在空间艺术中,创造时间的停滞,使突走狂奔的时间成为一团迷雾,一个可以任意穿行的迷宫。空间展现在时间里,而时间又需要空间去理解和衡量。在这种时与空的敞开中,他为人们呈现与时间和平共处的通道和力量。

作者:李家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