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02-15 18:00
“这幅作品的画面好像在我的梦中出现过”。
这是我们在北京798艺术区第零空间“数字幻象 - 于晓冬·版画作品展”现场听到的。真实与虚幻的交集,似真似幻,虚无缥缈,是于晓冬作品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
展览现场
于晓冬在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读研期间,就将数字版画选作了自己艺术的研究方向,成为最早一批探索数字版画的青年艺术家。
二十多年间,他始终在数字版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都有明显的变化。他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创作思路越来越清晰,对画面的追求更加明确。他在探索中不断打破固有的创作模式,尝试和寻求新的表达方式,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于晓冬近二十年创作数字版画的一个总结,也是他举办的第一个数字版画个展。很多新作都是首次亮相,作品中充满他对无限宇宙、亘古时间、折叠空间、神学与玄学、象征与隐喻的思考和理解。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在真实与虚幻间自由穿梭,有很多新的视觉体验。
艺术家 于晓冬
在展览之际,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对话艺术家于晓冬,深度解读此次展出的新作,以及他近期在数字版画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对话】
▋虚幻与真实交集的幻象
雅昌艺术网:近期您的个展“数字幻象 - 于晓冬 · 版画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第零空间成功开展,为什么会以“数字幻象”作为此次展览的名称?
于晓冬:数字幻象这个名称我觉得有两种涵义。首先,我一直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有着太多真实与虚幻的交集,真假难辨,似真似幻,我们有可能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来探究一件事物的真实性,到头来有可能一无所获,也有可能这个真实根本就是虚假的。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并不重要,或许这个世界就是想给人类呈现一种琢磨不透的状态。我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意识框架里延伸出来的。再者,我从事数字媒介创作多年,随着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我觉得数字媒介特别适合营造一种介于虚幻与真实之间的效果,它可以使我模糊的梦境变成真正有视觉形象的可触摸的画面。所以我觉得数字技术是实现虚幻景象的一个坚强的基础。综合这两点我决定将展览名称定义为“数字幻象”。
《永恒的瞬间NO.9》 130×65cm 数字版画 2023
雅昌艺术网:请您为我们整体介绍一下此次展览?
于晓冬:这次展览因为疫情的原因。从去年一直延期到了今年。不过作为第零空间2023年的开年首展还是非常幸运的。展览总计52件作品,是我近20年创作的数字版画的一个总结。时间跨度比较大,从2005年一直延续到2023年,其中很多作品都是诞生在近3年,这3年是我的一个创作高峰期,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和创作的欲望。数字幻象这个题目就是这批作品的一个总结。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您筹备了多久?对您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
于晓冬:其实最早决定要办个展是在2022年的9月份,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始筹备,但是因为疫情无法进京所以一直往后延期,在和第零空间李裕君老师不断的沟通协调后,终于决定在今年2月举办。这个展览是我的第一个数字版画个展,因为我一直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比较苛刻,新作品从来没有露面。如果我觉得不满意的话我是不会将作品在画廊呈现出来的,这次的展览总的来说作品基本满意,也算是我个人风格的一种确立。还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夜相浮屠》 75×110cm 数字版画 2023
▋打破固有模式后的全新表达
雅昌艺术网:在展览现场很多人对您作品的变化感到惊讶,而且此次展出的2023年新作与之前的作品又有所不同,近期您有哪些的新思考和探索?
于晓冬:是的,2023年的新作和之前的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思路、技法还是画面效果,我都尝试打破原来固有的一些框架模式,探索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这些作品里面充满了我对无限宇宙,亘古时间,折叠空间,神学与玄学,象征与隐喻的一些思考理解。探讨人类属性的痕迹与宇宙无限时空的关系。在画面处理上也有了很大提升,原先的平面二维空间形象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是三维空间和折叠空间的转换。
《诗歌——流浪的牧神1》 数字版画 30x22.5cm
《诗歌——流浪的牧神2》 数字版画 30x22.5cm
雅昌艺术网:新作是您在疫情特殊时期创作的,当时的状态是怎样的,是否对您的创作和思考内容产生一定影响?
于晓冬:对,新作是在疫情爆发后创作的,三年的疫情突然以大爆发的形式突然结束了。这确实有点像做了一场长久又虚幻的梦,醒来之后发现世界依然还是这个世界。阳过之后,我感觉我的创作思路突然有了变化,想表现的主题和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效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晰,对于画面的追求也突然更加明确了。生存与死亡,有限与无限,宇宙与个体都是我非常急切想表达出来的。所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以爆发的速度创作了多张作品。
《永恒的瞬间NO.9》 局部
雅昌艺术网:船是您这批新作中多次出现的元素,“永恒的瞬间”系列、《醉舟——昨日纪念》、《科斯塔的搁浅》、《瓦罗变奏曲》都有船的影子,似乎是在讲述过往的故事,而且展览现场有观者觉得这些画面像极了梦中出现的某个场景,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虚幻的一面,就此想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几幅作品?
于晓冬:是的,您说的对。好几位观众都有这种共鸣。我觉得这些作品其实都带有一些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子。因为我比较偏爱兰波、波德莱尔这些象征主义大师的诗歌,以神秘主义、玄学为基础,用朦胧晦涩的隐喻将现实世界引向虚无缥缈的梦境世界,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一种意境。我在海滨城市生活,作为海边的元素,船在这些作品里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包含了几层涵义,第一,船是一个载体,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载体,而且也是精神上的载体,它可以挽救生命也可以给人以心灵上的慰继。我们在梦境中经常会发现自己身处于危险境地,这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船在这时候出现会极大的寻求心理平衡和安慰。画面里的船都在主体位置,算是一个精神上的支撑。第二,船本身是真实的,是人类的产物,不是宇宙中自然存在的,它属于人类痕迹的体现,我需要将这有限的人与无限的宇宙作对比,所以我将船只与巨大空间并置在了一起。第三,由于幻象的不真实性,船并没有在水面上出现,反而来到了另一个不应该出现的空间,这就极强的增加了作品的晦涩和虚幻的成分。矛盾的感觉更加明显。这种梦境的半真实半虚幻的状态可能会引起观众的共鸣。
《永恒的瞬间NO.5》 180×88cm 数字版画 2023
我再来说一下这几幅新作,23年的这几幅新作在画面效果上其实有一种共同性,是一种更加接近于真实实体的虚幻场景,画面兼具了二维平面的印痕肌理和三维空间的深度,特别是在物体的轮廓线的处理上我有意进行了强化。利用轮廓线的厚薄虚实软硬营造出立体真实的虚幻体。努力让这种幻象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永恒的瞬间系列》有两幅作品,分为no.9 no.5 ,都是表现亘古宇宙的无限与人类生命的有限的一种强烈反差,呈现出一种巨大的矛盾对比,永恒与瞬间本身是反义词,但是在这幅作品里我意图将瞬间向永恒转化,有点像电影里定格的画面,将一种一瞬即逝的场景永远的记录下来。在创作的时候,我尝试试图通过软件的设定数值参数,让计算机按照数字美感特性随机产生画面肌理和纹路,取得了不错的视觉效果。这两幅作品充满了一种怪诞洪荒的神秘气质,我比较满意。至于为什么叫NO.9,是因为我是忠实的the beatles歌迷,他们在1969年曾经创作过一首颠覆以往的实验作品,歌名就是Revolution NO.9, 9同时也是约翰列侬的幸运数字。乐曲充满了未来的、实验性的、奇怪无序的声场,其中有人声不间断的在念诵NO.9,这个给我的印象是非常震撼的,所以我以这个数字来命名作品的序号,同时也想将这件作品纪念伟大的约翰列侬。
《永恒的瞬间NO.5》局部
NO.5这幅作品采用竖构图,画幅较大,有必要提一下,这幅作品中我尝试使用了折叠空间的视觉效果,就是将正常透视下的形象采取了折叠的反转,并且采用了类似绸缎的质感来表达涌起的海浪或者珊瑚礁的结合,使得整个场景变得更加迷幻不真实。
《醉舟——昨日纪念》 200×100cm 数字版画 2023
《醉舟——昨日纪念》借用了兰波的经典诗歌醉舟的题目,兰波提倡诗人应该成为“通灵者”,我是想通过这个寓意方式将感观重新打乱,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场景重新组建一个幻象世界,其中昨日纪念是指的刚刚过去的2022年,这一年出现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战争,疫情,给生命留下了太多伤痕,这是一种对于昨日的叹息,画面的色调和肌理有着浓厚的哀伤情绪。
《科斯塔的搁浅》 100×45cm 数字版画 2022
《科斯塔的搁浅》其实是许多年前的一个回忆,事件发生在2012年,一艘意大利游轮触礁而搁浅,导致不少人员的伤亡,因为我在那年也曾经前往意大利也搭乘过游轮,所以常常有种幸免于难的感觉。2023年1月的某天我走在海边,那天大雾弥漫,远处一艘巨大的轮船隐隐浮现在海滩上,让我猛的想起来这起事件。于是瞬间有了创作的冲动,所以这张作品基本算是一件真实的记录,但是画面效果又看起来比较虚幻。作品基本是用procreate结合手写笔完成,画面大部分是浓厚的灰色调,只在邮轮的上部用了一些饱和度高的颜色。
《瓦罗变奏曲》 150×48cm 数字版画 2022
《瓦罗变奏曲》是有关自然神学的一副作品,自然神学的代表人物瓦罗曾经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就是钟表与石头的故事。我们在马路边看见一个石头,没有人会去关心它,它为什么会在这,是谁放在这的,或者谁创造了它。但是如果是一块手表丢在马路边,绝大部分人都会去想谁把它丢在这里的,又是谁制造了它,它的主人是谁?那么同理这个石头应该也是有主人的,也是有创造它的人,这就是自然神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作品我采用了真实形象的沙滩,船,鱼竿,丢弃的儿童铲,还有一座刚刚堆砌完成的沙雕城堡,海面和浪花则采用了虚幻抽象的平面线条符号来表达,所以整张画面是由两种表达形态合成的,数字化的真实影像和手绘的平面符号线条统一在了一起。我想把瓦罗的思路通过画面的形象传达给观众,船只、儿童铲、沙子城堡的主人已经离去,那么沙滩大海的主人又在哪里?
《夜相浮屠》 局部
雅昌艺术网:《夜相浮屠》有一种影院剧场的观影效果,大家这幅作品很感兴趣,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您创作这幅作品时是如何思考的,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涵?
于晓冬:这幅作品确实是有些类似剧场舞台的效果,这也是我想表达的。我一直对舞台灯光氛围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大幕徐徐拉开的时候,伴随着聚光灯的照射,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下来,只有舞台上银幕里在诉说着图像声音和故事,观众的心情也会跟随屏幕上、舞台上的焦点来转换,时而高兴时而悲伤。这幅作品是将沧桑历史和宗教浓缩与一座模糊时空的佛塔中,其中上半部的舞台焦点是一块历史更加久远的化石,下半部的焦点是大门后半遮掩的大象,建筑物的底部则是被挖掘的凌乱无序的肌理和意向的云朵符号。这里是对于时间空间的一个虚实转换,中间通过一段类似衣服拉链将其分割,我在想有关世界的真相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我们无法得知。繁华落尽后,不论宗教、人性、物欲、权利、都在这时空交错中消失殆尽。最终留下的只会是一片尘埃。
《记录NO1》 46×16cm 数字版画 2022
雅昌艺术网:“记录”系列与其他几幅新作的感觉不同,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一系列的作品?
于晓冬:这个是真正的记录随笔,是我在海边停车休息时随手用pad 记录下来的,我很喜欢在海边散步运动游泳,大海给人的感觉是宽广的,一望无尽的,所以我经常用这种宽银幕似得构图。这两幅作品就是记录了当时看到的情景,因为有人在沙滩上烧东西,升起了浓浓的烟雾,整个画面笼罩在天青色的色调里。我觉得pad与手写笔的结合能解决一些灵活的问题,可以随意的发挥数字图形的特殊性,它携带方便,操作也很灵活,所以这种记录随笔我近期画了很多。
《记录NO2》 46×16cm 数字版画 2022
▋与数字科技共生共学不断挑战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会让我们联想到很多与影视相关的词,您也是一位忠实的电影爱好者,电影对您的创作有哪些帮助?
于晓冬:我确实是一个忠实的电影迷,还是一名摄影迷。我爱收藏欣赏各种类型的电影,尤其是奇幻类,幻想类型的电影。其实我从少年时期就梦想当一名摄像师或者导演,到现在为止这个愿望也没有消失。最早的时候我是从电影画面吸收知识,后来开始从电影情节去感受它带来的思考,展览上有位观众说感觉到每幅画面都是具有不同情节的,有点像故事让你去联想,我觉得这也跟我长期以来对于电影的爱好有关吧。我总是想将一幅静止的画面赋予动态的情节,今后我有计划做一些动态的数字影像的作品。
《诗歌——游弋的行者1》数字版画 30x22.5cm
雅昌艺术网:新作比之前的作品尺幅会大一些,您觉得通过数字媒介设备来创作大尺幅画面的难度和挑战有哪些?
于晓冬:其实当时作品没进入场馆之前我还害怕作品会大,放不下。当挂在墙上之后我感觉有些作品还是小了点,没有把宇宙那种洪荒的气势完全表达出来。如果下次再办个展,我会将作品尽量再做大一些,我觉得我的风格确实需要点超大尺寸的作品。数字媒介来做大尺幅画面没有任何问题,只要硬件运算够快就ok.当然输出设备也有限制,不过也可以采用拼接输出的方式进行微喷。所以多大尺寸的都没有问题。当然尺寸大了对于作者控制细节的把握是一个挑战,因为必须要保证足够的分辨率和充分的放大细节,才能够大而不空。
《诗歌——游弋的行者2》数字版画 30x22.5cm
《诗歌——游弋的行者3》数字版画 30x22.5cm
雅昌艺术网:有的艺术家会选择用真实的物象虚构出一种大家普遍认同的理想之境,您则是选择了用真实的物象虚构出一种大家无法相信的、虚拟的、不存在空间,这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您为什么会倾向于这个方向?创作的灵感主要来自哪里?
于晓冬:刚才说到了,我的作品其实是遵循于象征主义创作的思考方式,因为我并不太喜欢现实的世界,我认为现实世界总是有很大的缺憾,丧失了很多美感,过于嘈杂,不够单纯。你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我是个很理想主义的人,有时候会比较排斥世俗化的东西,在我创作的时候我会彻底的将自己放飞,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同时我还具有悲观主义情怀,我很难创作出那种特别积极向上的欢歌笑语的生活,相反我对于孤独,哀伤,恐惧有着很深的理解与共鸣。所以我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一种神秘虚幻、孤独的场景。创作的灵感绝大部分来自于文学作品,诗歌,偶尔有音乐和电影的启发。
《诗歌——枕上寒夜1》数字版画 30x22.5cm
《诗歌——枕上寒夜2》数字版画 30x22.5cm
雅昌艺术网:您从2002年接触数字版画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二十年间,数字科技也在飞速发展,您觉得数字科技与创作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于晓冬:弹指一灰间,20年的时间,数字科技经历了巨大的转变,我在2002年初次数字版画创作的时候使用的是最原始的苹果机,现在早已经更新了无数代了。但是不管数字技术怎么更新换代,或者人工智能多么强大,创作者始终都在把控着全局。(现在的AI绘画就是一个反面教材)数字科技看似更新的很快,实际上它的本质我发现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而且数字效果的美感还是牢牢掌握在创作者手中,一个优秀的创作者是不会被数字技术自身的繁杂效果干扰的。我们需要借助于数字媒介的特长发挥它的强项,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但是数字媒介也会帮助你呈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的,这确实是它的一大优势,在创作过程中,我有时候被它偶然的效果所震撼,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确实是自己很难实现的了的,我会马上反过来向他请教学习。所以数字科技与创作者始终处于一个共生共学的状态。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越来越多的处于一个参与者的身份。
《诗歌——枕上寒夜3》数字版画 30x22.5cm
雅昌艺术网:2022年是您创作的一个旺盛期,那2023年,您觉得是怎样的一年?
于晓冬:对,2022年我确实创作了很多作品,不过通过这次画展我又发现了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所以我会在2023年将这些问题加以修改。同时有关于幻象的想法和思路还有很多,不管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展示方式上,我都想在2023年里继续深入的做下去。所以今年的任务和工作量还是很大的,也是很有挑战性的一年。
雅昌艺术网:谢谢!
作者:王丽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