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 | 书写一个人的艺术史:从表象到炁象-马路45年艺术发现之路

2023-03-03 10:12

2023年3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马路“从表象到炁象——马路45年艺术发现之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云上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油画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联合主办,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策划,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朱春林、云上美术馆王鹤馆长担任展览统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担任策展人。

展览

此次展览全面地展现了马路在近半个世纪里的创作思想和作品面貌如何走出了一条从表象到炁象的艺术发现之路。展出艺术家各时期重要作品500余幅,包括油画、水墨、丙烯、水彩、素描、综合材料绘画等,按照时间顺序和马路艺术创作实践的变化分为四个部分:一、从何而来(1978-1984):国内求学与国外留学探索期;二、具象还是心象(1985-2004):表现主义探索期;三、超越心象还是超越现实(2005-2009):超现实主义探索期;四、从抽象到炁象(2010-2022):抽象艺术与炁象艺术探索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647ba0e7173414e39abec4a9c36d79f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4580bf8ec7cface1fc95d1769fc569d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c5dce28fcb85eeb44ef7d8404dc9a616.jpg

展厅现场

红梅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她谈到本次展览不是传统意义上马路从艺45年(1978-2023)的回顾展,而是梳理、追溯、论证马路的“炁象艺术”,这与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意象艺术”区分开来的新的艺术观念及作品面貌,所形成的必然发展之路的研究展。

“马路的炁象作品本质上是在西方绘画的逻辑上演进,在后现代艺术的尽头,奋力一跃,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宇宙天地。他的这一跃,在延伸了西方绘画逻辑的同时,也扩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表达的边界。从而,马路的这些炁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为产生真正具备国际性的中国本土艺术奠定了基础,在我个人看来,这是炁象作品历史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云上美术馆

本次展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2023年开年首展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重要的学术品牌展“中国现代艺术大家”展的“一个人的艺术史”系列(“一个人的艺术史”系列包括“先生们的历史研究”展以及“新青年的发展之路”展)中的“先生们的历史研究”展的启动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51e71ac5a22990de602054a760d2bd49.jpg

云上美术馆

同时,此次展览也是中国油画院云上美术馆的首次对外正式亮相。云上美术馆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哥特式风格建筑,与以往美术馆展场空间不同,此次展览的展示空间非常的特殊,策展人红梅介绍到,我们常见的美术馆空间是白盒子空间,视角是平视的;云上美术馆的空间则是360度开放的空间,观众置身其中,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观看作品,从而获得不一样的观看体验,为此她在展览策划中,特别注重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90ceaa9491a386d03704b02cbcba432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d15f629982f1e831a8cc7861bda3f59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3b27a40b1f1008b138191a7a6b7f6e03.jpg

展厅现场

正如策展人所讲,置身于展览空间之中,首先给人一种空灵之感,而作品被错落有致的放置在展墙中,既可以平视、也可以仰视甚至是俯视,带来丰富多样的观看视角;尤其是美术馆的三层空间,像“迷宫”一样,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作品风景。策展人红梅讲到,马路的作品最大的特色是远看有细节,近看有气象,再搭配这样的空间,更能突出艺术家作品的特点。

马路其人

马路原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院理事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理事,历任北京市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d510a2c9cae0eef20023ea1053bed3d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8cba4f06cc23624ac624103ad20dbe67.jpg

展厅现场

1958年,马路生于北京的一个艺术之家,父母均为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53届毕业生,父亲马常利是中国著名油画家、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创始人之一,并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之职。而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美工科工作的母亲李静深先生写得一手好书法。尽管一开始父母并不希望他学艺术,然而浓郁的家庭艺术氛围,依然为其日后的从艺之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978年,马路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成为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本科生之一。正是1978年及之后几年全国各地艺术院校入学的这批年轻人,成为中国1980年代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不可忽视的核心力量。1982年,马路取得全国留学考试第一名成绩,成为改革开放后,美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公派出国的第一人,紧接着又获得德国DAAD奖学金,又成为改革开放后公派留学西德习艺的第一人,于1982-1984年在德国汉堡造型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学习。因两个国家双公费的支持,使得马路留学期间心无旁骛,专注于艺术研究和欧洲各国艺术之旅,全方位汲取西方文明滋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b11a31d6754720db69d7bac49629b25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399c751cfa9707fe43957345ef5c1165.jpg

展厅现场

马路留学期间,正值标志着绘画在欧洲“复兴”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上升期,马路身处其中亦深受影响。1985年,马路回到北京,最先带回了关于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信息,并先后在《世界美术》和《美术》杂志发表了《回到绘画的怀抱——联邦德国新表现主义述评》和《文化战争中的艺术和大小自我》两篇有关德国表现主义的文章。在这两篇文章里,马路梳理了德国新表现主义产生的前在艺术史脉络和当时具体的艺术、社会环境,深入分析了德国新表现主义产生的内在逻辑以及关注点的变化,包括对艺术本体、艺术与艺术家、艺术与社会等因素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现在看来,这两篇文章不仅仅是时年27岁的马路对当时自身的艺术观念和实践的阐述,尤其是他后来长达半世纪之久的艺术思考和实践,始终紧紧围绕上述核心问题群而深入展开。这两篇文章一经发表,即在当时中国艺术界产生空前反响。因为此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艺术家的关注点也从国家、民族、集体这些宏观的宏大叙事转向了独立的个体在当代社会中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这种转向实际上是一种向艺术家主体的回归,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德国新表现主义在当时的中国艺术家中迅速引起强烈反响,中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创作群体在85美术新潮中异常活跃。然而,马路的艺术虽从德国新表现主义起步,但却从由他本人参与掀起的中国表现主义热潮中迅速抽身离去且渐行渐远,而一路经由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绘画而最终走上了与西方诸绘画流派大相径庭的“炁象艺术”之路。

开幕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9be5d76e2617b237501ddb67fc0ce41f.jpg

开幕式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0dfbd25c7509d31cfcdfca2675a6f2e5.jpg

开幕式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123393f3655725d23e0d7760b471dfca.jpg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主持

靳尚谊、闻立鹏、杨先让、张宝玮、曹春生等众多艺术界前辈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主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f5de7cea5f55a770958629317efb5d91.jpg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先生在致辞中谈了马路的艺术成长之路。他表示,马路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正处于经济发展与文化开放的大变革时期,在经历过长期封闭环境的美术教学之后,他从闻立鹏先生主持的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毕业后赴德国留学。他谈到,在西方的美术教学中,素描基础的基本原则是永远不变的,但形式风格是不断变化的,德国表现主义对马路的影响非常大。回国后,马路的绘画风格也开始朝向表现主义发展。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背景,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并未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开放使中国后现代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马路创作的这批新作品在他表现性的绘画基础上更为丰富和成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03bacde00c9552f261cc21ab19f9b93d.jpg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杨飞云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杨飞云,梳理了马路从西方的“抽象”艺术到中国的“意象”艺术,再到马路自己探索的“炁象”艺术的过程。他感言,马路大跨度的绘画实践是对“炁象”创造性的推进,这是油画中国化又一次向内深入的案例。他以坚实的写实绘画基础,顺畅的转型,将表现性的绘画自觉地融入了中国画的书写性特征与意象性的审美。

杨飞云说,绘画艺术的质量不在于表现形态涉猎的宽度、表现视角变化的力度,而在于涉足的深度、表达精神境界的高度,艺术家的天性才情是否能自如自主地展示与发挥。马路在绘画的抽象形态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范畴,也表达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近些年,他将西方抽象绘画与东方意象的气息相融合,创作了“炁象”的绘画,自由的释放了自己的绘画才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c60cbdb412db4c60a34b084db1c0d92d.jpg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表示,马路从写实到具象、表现到抽象,到今天的炁象艺术,这种自由来自扎实的基础,来自学院的馈赠。这种自由正是艺术学院培养学生的目标。他谈到,走进展厅看见马路自己写的那段话,把情感和责任都落实在平实的文字中,让其想起著名艺术家吴大羽。吴大羽谱写了中国近现代抽象艺术的篇章,在晚年也提出了视象艺术的概念,他的画恣意挥洒,一派天真,蕴含着人之本真纯粹。邱志杰在致辞中引用孙过庭《书谱》里面的一句话:“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他说道,今天来到展览现场,这句话在脑子里重新浮现出来,大概每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生涯最终都是为了走到这一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08988f45fb0d13b3b8da7bcac65284be.jpg

艺术家马路致辞

开幕式最后,展览艺术家马路致答谢词。他回顾自己的从艺之路,经过了美院、出国、留德,然后又回到壁画系。他强调,油画系让他学会了观察,壁画系告诉他空间特别重要,包括这次展览特别强调空间的意识,观者不再关注于自己的一个画面,而是把画面放在空间里面去观看,产生一个大的气象,这种画面和建筑它是一种互相结合的关系。马路认为,美术应该是画肉眼看不到东西,画人们看不到的、心里想的,甚至于是宇宙的,是人们心里面达不到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是一个非常宏观的、非常博大的东西。对于能看到的东西,人们可以直接去看。

研讨会

开幕式结束后,一场基于此的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于下午4点在云上美术馆油画博物馆三楼展厅中心圆厅举办。出席研讨会的专家、艺术家、批评家、学者会从各个角度展开了对于马路45年艺术历程的讨论。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主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060f3be15610eb2db96b27fd807e175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47b8f4fd2f45ceaa4f66f703c076c420.jpg

研讨会现场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尚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牛宏宝,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夏可君,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朝革,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画家、博士生导师常磊,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策展人红梅。

以下是此次研讨会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发言摘要(按发言顺序排序,嘉宾发言摘自研讨会速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90293a399e7117763fcbbb105c201824.jpg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尊敬的马路先生,策展人红梅女士,在座参与研讨会发言的嘉宾,大家下午好! 云上美术馆是一个像希腊十字的建筑。在希腊十字建筑十字交叉的中间,放了研讨会长桌,我们在这儿正好来展开一个从四面八方,从红梅女士作为策展人所总结的马路老师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讨论一个人的艺术史,也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一生,尽管不是一个回顾展,而是一个主题展,它通向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就是一个艺术家逐层升华,从各个方面往高峰升华和凝聚的历程。

45年马路老师艺术历程,在这儿是以一个平面、空间、同时的方式展开。研讨会本身,在座的专家、艺术家、批评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展开对马路45年艺术历程的讨论。同时这样一个空间也给不同背景的学者、艺术家、批评家提供了一种新的交往的可能性。过程中,我在看的时候,因为希腊十字的空间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结构,我们都会不断地走走,然后又回到一个交汇的中央。但是从时序的角度来讲,它好像有点不是那么线性的。比如从西方教堂来说,如果是一个拉丁十字教堂,它的序列就特别清楚。但是一到希腊十字,里面就出现了时间问题,时间的空间化,实际上也是时间的永恒,时间可能停滞了,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永恒的命题。这种永恒的命题里面,四个阶段马路老师的作品也会邂逅相遇,这种碰撞可能会产生出也许不是一个线性的归属,也就是说,马路老师的气象也许不见得是马路老师艺术历程的终点,而是一个出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1fd50f308801dea5568e0379190c26ce.jpg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马路虽然是我的老同学,非常了解也非常熟悉,但是这个展览弄完以后,包括刚才同学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没有这样完整的看到马路,这样深入全面的,而且看到马路45年从艺经历的过程。不光是老同学没有看到,昨天我说马路他自己也没有看到。所以这样的展览非常有意义。如果45年走过了,自己都没有看过自己的全貌,是一种遗憾。这个展览在红梅女士全力以赴的策划中,能把这个场馆用到这么好,我也非常感谢。

第二点,我记得当时他和我画的路子差不多。刚才开幕时,他说他终于走出了我的“阴影”,我们老一辈画家画写实的“阴影”。其实回头看,当时我们一起画画的时候,发现他的天性当中已经有非常不一样的着重点。马路所以最后画到这个画,我很欣赏,很高兴,很受启发。这就是他,走了45年,一定会走到这儿来。同时也说了一个东西,45年来中国在变化,中国人观念的变化、时代的变化,这个变化在画里面,回头看,很可能当时画的时候根本不管时代,但是回头看,那个时代的烙印是挣脱不了的,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6da8ad8eded53ef30c6df4f0e20bddf4.jpg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为什么说马路采用了后抽象的这样一个表达,因为他表现的是一种感知。所谓感知我们说它是一种心理状况,它来自于19世纪末,比如说利普斯、冯特他们的心理学。我们的感知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但是它会显现为表象。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在马路的画里,它应该显现为大众文化的色彩以及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间也占有空间,是一种视觉符号。不是说有一个价格判断在里面,是好还是不好,是喜欢还是觉得很厌烦,而是你对自己感知经验的图像表达。可能画出来的,我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从80年代到90年代,马路的那些画,他不大用非常强烈的颜色。中间色用的多,但是它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有调子的颜色。到了2000年以后,颜色逐渐走向单纯,也就是纯化。这个经验不是来自于他有意识地对颜色的一种自我改造,而是应该来自于他对周边的环境以及对当代艺术某些方面的一种感知。因为我们谈到这种感知的时候,既包括我们对于无生命物象的一种感知,同时也包括我们对于形式本身的这种感知。当我们说到抽象艺术它走到尽头的时候,实际上也包括我们在进行大量的阅读,我们对抽象艺术的了解,尤其是像马路这样,他比我们更多的知道抽象艺术该怎么画,不该怎么画,我怎么找到一个途径来实现,用传统的话来说就是自我表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90fd60da6ba9e478788000c048243905.jpg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一个艺术家很像是一生在做一件大的作品或者一生在赌博。你遇到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转向什么,最终选择什么,尝试什么,在哪里去努力,以及最后能到达哪里,老天爷给不给你这个寿命去到达那里。这个事情虽然有勤奋、有天赋,也有勇气,但是也有运气。我们艺术家所能做的其实是如何用勇气和勤奋来让我们的天赋和运气最大化,其实是有风险的。马老师的运气无疑是好的,从家庭到学校、从油画系到壁画系,以及到德国的时间点,好像都恰到好处。但是在每一个节点上,如何判断、如何选择、如何行动都需要智慧和勇气,然后才有机会成为赢家。我觉得从这些转折点转变上面,结果上无疑是赚的盆满钵满,但是他在里面的努力,无疑非常值得我们的青年教师在规划自己作为艺术家生涯的时候来学习的,因为从马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脚踏实地的终身学习者,同时也是亲民的思想清晰的思考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28d96c34729fb38bfdc2a02641345591.jpg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我觉得马路的炁象其实和向往之间有一个词语的对应性。这个“象”是“有”,前面这个“炁”是“无”,所以你可以解释中间一定有一个含义——不象,就是佛教说的虚空粉碎,都粉碎了。因缘一散以后,虚空粉碎,所有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没有了。

马路走了一圈以后又像老子说的一样,一个伟大的事物、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时间流向不是一个单位的,体量够大以后,它在空间上就会显得远,远了以后,你就觉得看不见它了。大越远,远越视,按照西方哲学那就是一路狂奔,一骑绝尘,跑到看不见的地方去了。但是中国的时空是一个折叠的时空,转个弯又回来了,是个周期的时空,所以最后是视越反,要反回来。我觉得马路的45年展就是大越远、远越视,在炁象这个地方又回到自己的文化和哲学的这么一个时空周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87d2bddb95cf30039c8b9a6507fec702.jpg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我们都说40多年来马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也应该说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形态面貌,包括风格语言上的变化,是因为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里,世界比艺术家当然要大,但是重要的是一个艺术家如何能够在自身世界的这样一个时空里形成自我心理、自我性格,包括艺术诉求和这个世界的关联,我觉得马路在这方面应该说是很突出的案例。

我就讲一个感受。从当年马路画面上出现飞机、出现玩具、出现昆虫,出现那些交错的时空,我就在想马路要画什么呢,显然他不是要画他眼前所见或者身之所感的那个形,而是要在画面上去重新建构一个他的世界。而这条道路当然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及画面上具体的形态、形貌、形象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从表现上体现出来,那就是他关于世界混沌性特征的感知和力图用绘画的语言去把握。

我们很难理解马路每一幅作品的动机,但是在马路那里肯定是有动机的,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整体的“象”,的确是能够让我们看到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应该要在建立世界眼光之后,和自己传统的,特别是传统文化精髓性的这些元素能够形成连接。所以马路的艺术是不断地寻找一种通的过程,把中西古今贯通起来,把绘画的表达和他对于绘画形象的把握融通起来。所以一个“通”字就构成了马路一路走过来不断宽阔的境界,这是特别值得祝贺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9accd7d98dce67e415c953d401fe14f.jpg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尚辉:我觉得这个展览给予我的思考还是挺多的。我特别赞赏刚才杨飞云先生他自己认为不着调的话,他的不着调的话具有深刻性,他肯定没有把它说完,或者是某种客气。我们来看马路这一代人或者以马路为个案,艺术道路应该是怎么走的?他们这一代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想离开父辈那样一种具象表现,那样一种情节性的绘画,开始向抽象、向表现去回归。这是八五美术新潮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的过程,甚至也离开绘画,用材料、用观念来进行当代艺术的实验。但是当它都足够的时候,就像我们的云上展厅,满满地装上这样一些作品,成为一个人事件的时候,我们发现你到底要走什么样的路。也就是说,今天这个展览很成功的是它把一个人的作品变成一个时代的作品,但是又不够成功,不成功的地方是一个艺术家是不是所有的道路都要去实验,或者说你开始的起点到底对艺术基本的认知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来看并不是说再现性的绘画、写实性的绘画没有艺术价值、没有艺术发展的空间。同样也不是认为抽象的绘画、内观的绘画就没有它的发展空间,比如说中国绘画。我们不能在一种绘画类型中进行谁高、谁低、谁先进、谁落后的选择,我们今天已经到了这样一种自觉的时代。这就是这个展览给我的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c0a0e13e4a40330877dd38979add653a.jpg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牛宏宝:看完展览以后,我觉得他是一个哲学家。他是在用感觉和图像来做哲学的艺术家。

在炁象部分,我觉得马路老师遇到了一个尖锐的挑战,在西方抽象绘画的系统中,有一个立足点就是个体作为主体,我的感受系统是我个体主体的感受系统,中国古代的成象的方式是超越“我”的、主体性的。这种情况下,马路老师内在自我感受的主体性的东西和他现在的这套成象方式之间会有矛盾,这个矛盾会导致你的下一个变化,这种情况下,你是把自我消灭掉,还是重新发现一个自我,我觉得可能会遇到的新形而上的探索过程。这是我所寄希望的东西,也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马路老师作品的题记。是一个非常新的方式,提供了一种现代艺术的题跋方式,展现了一种新的语图关系。这种表现方式是值得思考的。第三点,马路先生的图像库,很多是我们所说的进化不充分的动物,长得很怪诞,无论是德国早期的表现主义,还是后来的新表现主义,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隐喻。我不知道你在这里面还有建构一种新的隐喻感知系统,我在你这里发现了隐喻的可能性。这是我觉得他在语言上非常新的东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215d6b1f6dac295e4e40fd3ec53a42fd.jpg

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我发现范院长说的“通”字,我用了俩字“通了”。 一个是人通了,人活通透了,想通透了,再就是画通透了。我跟马路老师讲从楼下的上学期间20岁出头画的那些写生写实的作品到楼上的这些作品,首先我觉得不管是抽象还是写实表现,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水平、基本功,这个基本功不仅仅是一个技法,而是观念、视野、格调。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通”就是人通了,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我觉得在马路老师的作品当中,物和象、气和象这些关系的转换,在画面上不管是在哪个阶段都是他看重的。当然一个艺术家也是有个性的,马路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画面充满张力,但是这种张力我们可以看到从来不是张狂,从来不是没有节制的那种表。这种表现、这种语言背后都是有节制的,这就是他的个性,是有节制的一个理性。他的作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跟观众之间的关系是友好的。

还有展览通了。展览对文脉的梳理非常好。而且同时让我们看到不管是什么风格、什么母题,我们都能从每一件作品中看到马路打通了这种关系,时间的顺序、个人的转承起合都通了。同时作品和空间通了。这个馆很好,但是能压住这个馆的不多。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也是通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展览,一个很通透的展览。

最后我想讲一个人艺术史的工程是我们现在最为需要的。只有艺术史个案的研究、书写和展览才能定位每一个人在艺术史中的位置,才能够推出这个时代的名家大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5e8c818e39c707b5265af32877473daa.jpg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第一点,这是一个激活了艺术传统和艺术系统的展览。策展人红梅非常用心、用情、用力,而且非常有温度。也让做艺术展览的人都有同感。这次展览跨度大,非常有难度,这个空间非常不好搞,红梅胆子比较大,马路老师也比较支持。作品与作品之间、作品与展场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特别是这种丰富的颜色对于作品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第二点,七八光环现象。范院、杨飞云老师、马路老师他们头顶一个光环,这个光环是77、78级,这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他们这代人当时尽享改革开放,1978年作为一个节点,之前是英雄颂歌,之后就走向了平凡世界。他直接进入德表。在1985年《世界美术》。他还有一篇文章叫《文化战争》,发表以后在整个国内掀起了“德表”两个字。一到央美你不谈“德表”你就不是央美的,所以马路在这个时候的传播作用,给当时整个有学院经验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点,最重要的,虽然马路是搞西画的,但是他很“中国”,他是一个很“中国”的画家。在他的画当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精神,我们也看到了中国道路,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美术路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467616894d0abd09c76d30ae59138c92.jpg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国现代艺术大家展一个人的艺术史系列,这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题目。我今天想说的是把马路老师归到现代艺术大家展系列是不是别有考量。今天坐在这儿的感受是非常有意思的,本身我在北京画院工作,我现在慢慢把它梳理的越来越清晰。我在研究20世纪老师们的时候,我在想的是我在研究今天中国当下艺术,还不一定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前史,就是他们都是怎么来的。在这个前史系统中,当然现在肯定有两种传统,所谓东方和西方的。我感觉马路老师的这个展览是两条延长线的一个交叉点,他并没有跳出那个维度,而是在两个传统的交叉点上在找自己的定位,这是很有意思,也特别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

现在我们来讨论马路老师这个更具有本体化研究的时候,其实我在想,假设咱们叫抽象的这个事在今天意味着什么。今天的抽象变成了一种更具清新愉快和能进入我们所有展览空间和室内空间,包括这样的一个经典空间里都不会出现问题的一种形式。这个形式在今天我们是归于在哪个系统中思维,那就变得有意思了。也就是说,当通了以后哪个变的重要我是感兴趣的。好像我们进入一个混沌就很哲学了,我总是觉得一旦进入了混沌,人是不满足的,人对混沌是不甘心的,那么后面再做什么。我想马路老师后面的创作应该还是有很多事要做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b7be27eead4813826eb119cfd96ba78.jpg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夏可君:去年我在这里做了一个个展,空间是我布置的,所以我能够感受到红梅在这个空间里的激动。当人很少的时候,当你把画放到这个空间里,它有一种神圣感,有一种庄严感,就像中世纪的教堂。

我想谈三个方面。第一,通过马路老师的画可以探讨一种中国式的绘画。因为格林伯格在1940年代写过一篇美国式绘画,标志着美国绘画摆脱欧洲的独立与程式,显然在道家化里面,来自于德国人的说法,说是欧洲的道家化或者欧洲的道教化。

第二,我们探讨一下怎么可能把一个来自于道教的很玄虚的气象的词视觉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问题。刚才有的老师说对于从事哲学的人来说,如果不能说清楚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玄妙而不可言说的,甚至神话化的一个气象,它怎么变成一个具体的视觉上直观的逻辑的过程,因为他已经画成了。

第三,马路老师差不多50年绘画的路程,他是在哪些时间节点上、哪些代表作上可以形成近十年来的无炁之象,我们暂且认为它是区别于有气之象,这一道家本体性的差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4fee96ea0b8db9324ef9b23c39345c5b.jpg

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马路老师这个展览。第一个从方法论方法方面,第二个从内容的方面。

整个展览我看了大概一个小时,当中有两幅作品特别能体现出马路老师留学的背景和对待东西艺术或者文化的一种认识。第一个是2006年的“你中有我”,第二个是2007年的“对视”。你中有我和对视让我们体会到今天我们已经不是一种同质或者是一种单独的个体,也就是说,文化并不是定义自我的功用,文化本身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的关系,纠缠在一起的。

从内容上来讲,大家都在不断地提到充盈于世界之中的一种混沌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当然我们不能说,一说了这个气象就没了。我觉得马路老师整个绘画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看得比较清楚的,海德格也在说从一个存在者的路径不断地走向本身,是这样的一个路径。

雅斯贝尔斯特别反对基督教,他在他的书里不断地在反对基督教。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说基督教太具体地表达了那个不可理解的超越性。所以我觉得气象,特别是在这个大厅里所展示的这些作品,实际上明显可以看到是一种能量产生的不定型的形象。这种气象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神秘的力量,就是我们说的元气。刚才王鲁湘老师专门提到这种气是先天生成的,不是我们后天让它形成的。这种东西当然我们是不可以说,也不可以把它作为对象表现出来的。通过马路作品的体现,特别是从具象的作品到炁象作品的这条路线,我们基本还是可以大概了解了用哪个方向、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慢慢地无限接近这个炁象。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b889af65fdae3bb2ab92749f933a5869.jpg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雪杉:以前大家对马路老师最近十年来的作品比较了解,现在看到他从19岁到64岁这45年的东西,第一个感觉就是丰富,就像马路老师长了三头六臂一样,每只手画不一样的东西,说这是十几个画家的连展也不为过。红梅把它分成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再分2-3个系列,我觉得很厉害,居然能分得那么清楚。

最开始的抽象系列“那系列”很有意思,感觉具象和抽象的张力在里面体现的特别清楚。在我看来,具象和抽象从“那”系列开始,首先它就是一种对抗的关系,又具象又抽象。同时这种对抗性的关系在画面里融合的特别好,所以好像又把它给消失掉了。马路老师说他的作品既不是具象,也不是抽象,而是一个别的什么象。我觉得它同时是二者,既是抽象,也是具象,他能够把它们协调起来,我觉得这是很高明的地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d3891f3c20656b5499214260a028584d.jpg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朝革:马路是我的同班同学。作为一个观察者,马路最好看的作品是他画的那些意象性的鸟,我觉得它的优点是使自己的想象力完全裸露出来了,裸露出来以后有一种冲击力,很重要的是速度感。这是他的一个特别宝贵的地方。

他的很波澜壮阔的艺术实践活动,我觉得比较华彩的阶段是2000年之后的这10年,他出现了特别意外的想象力。我表达两个意思,马路作品的神秘性和他表达的空间,我永远怀着一种探讨的情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ca5dd447f048c0e7d91a8230e634fe26.jpg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画家、博士生导师常磊:我是画画的人,马老师是我的老师,您教过我,我们私下探讨过,还请教过您关于德表的问题,到现在我都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您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特别谦和,特别有修养。

有人说马老师的画是抽象的,我觉得不是,我看马老师的画恰恰相反,他的很多东西其实是没有形象的,但是我恰恰可以读取到形象,引起了我对形象的联想。比如理论家刚才说到的这种感受,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宇宙洪荒,这种宇宙感,这是大范围的、开阔的,向外拓展的,而且还有向内的,内心的这种神秘的体验不可描述的无逻辑的神秘的体验,摆脱了自然逻辑。我觉得这都是艺术家应该追求的。

马老师的作品确实也给我本人的创作以及想象提供了很多精神上的营养。刚才我才知道布展都是红梅老师设计的,设计的非常气势恢宏,因为以前没有这么设计的,而且和画非常贴切,我觉得非常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dc285fd7b29143257b1a5feab59d3ff7.jpg

在研讨会的最后一个环节,艺术家马路以自身理解及感悟针对“路在何方”的命题进行了回答。

他说:刚才余丁问我说将来怎么办,其实这些对于我来说不是问题。一个是一个人要不断认识、不断发展,然后肉体上不断死亡,不断死亡也是伴随着认识的提升或者转变或者角度不同,这些东西都会给我一个新的母题,一个新的创作方式。所以这些东西都不是问题。路在何方,其实路就在脚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7e0223f2b6a4d6717304070461925ddf.jpg

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策展人红梅最后总结到:这个展览的意义不是对马路先生的艺术进行回顾,而是论证马路的炁象作品本质上是在西方绘画的逻辑上演进,在后现代艺术的尽头,奋力一跃,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宇宙天地。他的这一跃,在延伸了西方绘画逻辑的同时,也扩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表达的边界。从而,马路的这些炁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为产生真正具备国际性的中国本土艺术奠定了基础,在我个人看来,这是炁象作品历史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梳理马路先生45年的艺术探索,更好地理解其“炁象”艺术的独立价值。

展览作品(部分):

一、从何而来(1978-1984)国内求学与国外留学探索期

《出国前的自画像》纸本油彩1981年54cm×39cm 自藏

《我们的家》纸本油彩1981年 53cm×38cm 自藏

穿军装的朋克们 60cmX80cm三合板油画 1983年

二、具象还是心象(1985-2004):表现主义探索期

《老象》布面油画1991年180cmx193cm

《何烈山》布面油彩1993年 73cmX53cm 私人藏

《大蝈》布面油彩 1993年 80cm×100cm 私人藏

《蓬》布面丙烯 2000年 80cmx60cm 私人藏

三、超越心象还是超越现实(2005-2009):超现实主义探索期

《辩经一(左)》布面丙烯综合技法 2006年 200cm×320cmx2 私人藏

《辩经一(右)》布面丙烯综合技法 2006年 200cm×320cmx2 私人藏

《山谷》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07年 210cm×170cm

《雾》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07年 210cm×170cm 私人藏

四、从抽象到炁象(2010-2022):抽象艺术与炁象艺术探索期

《黑雨振迅》2012年 100cmX160cm 丙烯综合技法

《苍然细水化凝尘》布面丙烯综合技法 2016年 90cmX120cm 方向可变

《一笔红云》布面丙烯综合技法 2014年 100cm×160cm私人藏

《不动而动》2017-2021 180x210cm 综合材料 私人藏

《感觉无所不在》2022年5月-2022年7月 170cmX169cm 方向可变,亦可与其他画面组合,丙烯综合技法,亚麻布刷底料

《是一是二是三》丙烯综合技法 2021年5月-2021年7月19日 229.5cmX86cm

《心流》2022年1月5日210cmX110cm方向可变,亚麻布,丙烯综合技法,未刷底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68255316cd45e37b85a707840dbdefdd.jpg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

学术主持:范迪安

策    划:杨飞云

展览统筹:朱春林 王鹤

策 展 人:红  梅

展览时间:2023年3月1日——4月15日

展览地点:  云上美术馆  油画博物馆(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文化大街1704号)

开幕时间:2023年3月1日(周三)下午14:00—14:40

开幕地点:云上美术馆2层大厅

开幕主持: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研讨会时间:2023年3月1日(周三)下午16:00—17:30

研讨会地点:云上美术馆 油画博物馆 2 层⼤厅

研讨会主持:李军(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院长)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