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2年底开始,悦来美术馆推出了“重庆艺术家档案”项目,今年的3月18日它迎来了第三期“重庆艺术家档案—叶洲”展览,之前他们也做了关于艺术家杨述、李占洋的文献收集、整理及研究,最后用展览呈现艺术家当下的状态。
美术馆给这个项目的定位如下:
悦来美术馆作为扎根于重庆的艺术空间,自2019年10月成立以来,持续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策展人来到重庆,用展览、公共艺术、论坛的方式作为方法,在悦来打造国际化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与此同时激励重庆本土艺术生态的不断成长。2022年,开馆三年之际,在“无边界美术馆”理念的指引下,进一步延伸展览空间,成立“岩石空间”。它搭载着“重庆艺术家档案”项目,并尝试用个案研究的方式进一步沉淀、梳理、激励、建构重庆这片土地的艺术氛围。
“重庆艺术家档案”可以被视作一份关于重庆艺术生态客观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以艺术家来命名每一份档案,在其中回顾他们以艺术为主题所做的各种尝试,并记载他们当下的现状。在田野调查、资料收集、采访等过程中,获得关于艺术家对这片土地最真切的表达,最终收获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给诸位。以此展现重庆艺术生态中富有生命力、开放、包容的面貌也为后来者留下一份真实、有趣的重庆文本。
显然,相对于此前悦来美术馆坚持的“邀请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重要艺术家来刺激重庆艺术生态”的路线,这个项目显得接地气不少,至少地方艺术家在地方的号召力还是可以从开幕式上蜂拥而至的亲朋好友看出来。
作为重庆一家国营企业运营下的美术馆,馆方表示,其价值或许会在三年或者是更久以后加以显现。他们似乎不着急于让它成为一场“方向正确”的游戏,而是进行一场漫长的时间发掘。借本次活动开幕的机会,馆方邀请了诸多外地学者、艺术家来到现场,对此项目的后续发展给出建议。
以下访谈由写作者,按采访顺序整理编辑。
吕澎 艺术史学家、策展人
织一张地域艺术生态的网
艺术生态没有明显的好与不好,只有展览、活动水平的差异与地方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画廊多一个少一个并不是地方生态的决定性因素。一个生态中有很多的环节,重庆的艺术生态现在要做的就是健全艺术产业的各个环节。而美术馆要做的就是把展览、公教、收藏做好,这样就能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那么“重庆艺术家档案”这个项目,出发点就应该在这。
其次做重庆艺术家的研究没有高低之分,但是你得找到其中的特殊性。首先是项目的特殊性,作为“档案”那就得有基础文献,创作经历梳理、画册收集等。除了丰富文献性以外,就是艺术家的串联思路,历史应该是定位的工作,要在头脑里建立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把所有东西连在一起。比如说做一个艺术家群展,那首先就是知道哪些艺术家在这个范围内,然后走访工作室,先看然后交流,最后这些材料会在你的知识体系、直觉、理性之中织成一张网,为这些艺术家找到在这个档案中的定位。
悦来美术馆拜访艺术家杨述
出发点如果是艺术史,那就从老到年轻,但是往往这个是比较吃力的。第二个当然你可以跳跃,寻求今天比较相对活跃和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艺术家,有时候是材料,有时候是艺术思想、语言方式,然后把它系统化,就是重庆的今天的艺术家。第三个,当然你也可以从时间来判断,80后90后的艺术家都可以,然后你就把他们的资料整理出来,然后你就会发现每个展览从1个开头到10个展览加在一起,这就是过去几年在重庆艺术中的模样,随着你的数量规模和时间,它自然而然形成档案。
王晓松 艺术评论人、策展人
目的性别太强
一家美术馆能够主动、坚持做这样一件事情本身就有莫大的意义,地方艺术生态的面貌可能会由此被一点点勾画起来,有内外的参照物。但是短时间内的功利心别太强,做一次、两次不大能看不太出来它的意义,但是到了10次、50次之后,这种量的积累就会显示出文献、档案的力量。项目的时间就会被拉伸得比较长,甚至你无法预测它的意义和价值什么时候会被发现,所以美术馆就得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目的性别太强,这样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叶洲在为重庆艺术家档案准备新作品
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规划,“选品”很重要,一开始就要把门槛和要求设置好,价值维度是什么?取向是什么?前期“选品”挑剔,后期“出品”就更有效果,对艺术家、美术馆和生态才有衍生价值,事件的发散性意义就出来了。
在实践过程中,要留意前后的延续性,这是体现项目稳定性的一种基础条件。在整理艺术家的档案时,要注意他们的特殊性,不是去做简单的归档,而是呈现当地或某一范围内的艺术生态。顺着这个逻辑,就要把艺术家在这个生态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作用体现出来,找到了选择艺术家的出发点,也就找到了展览的理由。
毛同强 艺术家
共同成长
现在美术馆其实工作人员都挺年轻的,那么可以考虑尽可能找同代人共同成长。因为艺术行业其实需要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也是艺术历史延续的必要方法。因为艺术家档案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做完成熟的艺术家之后做什么就是一个问题。另外就是成熟的艺术家其内在的重复性也很高,他的人设已经定型了之后你很难去给他塑造一个新形象。
重庆艺术家档案展览开幕后杨述与工作团队合影
另外就是选择年轻艺术家其实是对项目本身的丰富,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世界永远是年轻人的力量是最大的。而且艺术档案肯定是不同类型,它的丰富性、差距越大越好。如果从文献的角度来讲,肯定是要丰富内容,增加里面的可能性。
丁乙 艺术家
增强认知 建立信心
作为一个美术馆,一定要划分空间。长期展览与短期展览的结合,这样会形成一个比较好的节奏。因为每次人家来总是有展览,不间断的有新东西呈现给社区观众,这是有意义的。
另外就是“重庆艺术家档案”项目本身主要邀请的是重庆艺术家,那么这种天然的在地性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美术馆的宣传。艺术家的朋友受众来到这里,慢慢认知美术馆,然后慢慢发酵形成关注,可能以后不是自己朋友的展览,他们也会来到这里。无形之中,美术馆的公众推广能力就建立起来。
另外一个意义就是建构艺术家与外界的信心。因为重庆相对于北京上海还是一个文化消费能力较弱的城市,那么做这样一个更容易被重庆本土认知的项目,有利于提高市民对当代艺术的认知,慢慢的观众会习惯展览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态起来了艺术家、艺术圈也会对这片土地的信心更强。
重庆艺术家档案-叶洲展览现场
如今,艺术似乎已经成为了都市人群消遣的绝对对象,而重庆相对于大都市这个进程又稍慢一步。远离闹市区的悦来美术馆在过去3年的默默耕耘中,增添了一项新的实验田——重庆艺术家档案。与其它大体量美术馆试图制造各类视觉冲击,吸引人群的诉求不同,悦来转向了一种质朴的视觉叙事。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在艺术成为消费热点的时刻,此举也发出了某种关于现实生活中艺术存在合理性及存在方式的叩问。
悦来美术馆
作者:田雨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