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也许是看多了那些似曾相识的画作,所以我特喜欢那些求新求变、有创新元素的新作。前不久,画家五木的国画作品第一次在省里公开亮相,他所表现的题材又大都是人们熟悉的江西本土风光,我一走进展厅,就有一股新风扑面的感觉。他的画大都画得无拘无束,放得开,有力度,也很有新意。不少熟悉的同行和观众都在啧啧称赞,有的说画得很大气,显得气势磅礡;有的说这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佳作。看来,五木先生作为一个在革命老区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江西人,确实深受了井冈山革命创新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并自然而然地在他的画作中表现出来了。为此,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和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孙克、陈履生等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五木的山水画作品『元气淋漓,清新生动』、『颇具视觉冲击力』、『有耳目一新、别开生面之感』,等等。我经过反复欣赏五木先生的山水画新作,并同他几次交谈,也颇有同感。
感受之一是:画家笔名新
观展期间,有位记者曾问我,应从哪个角度解读王林森这个『五木』的笔名?我回答:『这得问画家本人。』倘若依我之见,王林森以『五木』作为笔名,似乎不可能只是『林森』这个名字由五个『木』字所组成这么简单。一是不妨从他的籍贯来看,王林森系我省樟树市人,大概从小就生活在郁郁葱葱的樟树林里,他所以取『五木』这个笔名,除应和『五木成森林』的说法外,恐怕还有重视环保、爱护生态,崇敬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描绘大自然的用意。二是不妨从谐音『武穆』来看,『武穆』者,崇尚武艺是也。这若是与他的绘画风格对应起来看,似乎又可以解释为执笔作画如手握长矛,有横扫千关万壑之势。三是不妨从『五木』二字的古意内涵来看,『五木』,在古代系特指五类取火的树木,且用来取火的木头四季不同,春季用榆柳取火,夏季用枣杏和桑柘取火,秋季用柞楢取火,冬季用槐檀取火,由此也有『钻燧改火』之说(见《论语•阳货》)。其内涵,亦可用来比喻时节改易,理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上述三种不同角度的解读,都可与五木先生的画家身份联系起来,但相比较而言,我更倾向于这第三种解读。因此,我认为,『五木』这个笔名,实在是取得太好了!这既通俗、易懂易记,又有创意、有时代特色,藴含着画家五木在当今改革开放的艺术舞台上与时俱进的不懈追求和创新精神。
感受之二是:惟其创新才有生命力
听一些熟悉五木先生的朋友介绍,画家五木属文科科班出身,既有相当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能力,又有很高的艺术悟性。他在吉安市委书记和省委统战部部长任上,曾分别出版了《后发求索录》、《中和知行录》这两部颇受欢迎的著作,成为他先后在地市主政和省级领导岗位上充分发挥潜能和创造力的印证。尤其是他从小锻造的文学素养,对他的国画艺术创意观念的形成更起了促进作用。在他的不少画作中,我看到都用有一方内容为『守正出奇』的篆文图章,为此我还查阅了有关资料,其中在《六艺》一书中就提到,各种艺术表演有四体八法,有『正』(正宗、正音、正书)、有『奇』(奇异、奇观、奇迹),且『正』应合于『奇』之中,『奇』应寓于『正』之内。而当我问五木先生对『守正出奇』的理解时,他的回答却是旧词新解:『「正」是指传统,是前人经过无数次实践得来的经验,我们必须尊重它、守住它;『奇』则是指创新,对传统的画法应该借鉴,但不能照搬,不能一味摹仿,我们还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创造出有鲜明个人特色的面貌。』正由于他的创新意识很强,所以他的山水画往往能在让人领悟先贤风骨的同时,更透射出一种前人不具的新意,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也正如他所推崇的大师李可染先生所说的,要善于学习传统,『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同时又要敢于突破传统,『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出有生命力的新作。其实,中国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不创新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
我在省市画界曾对国画创新问题做过调查,有些同志往往谈『新』色变,认为国画创新『容易走上西方极端主义的邪路,或者走入「风筝断线」的歧途』;也有的对国画创新作品总是『鸡蛋里挑骨头』,无形中设置了许多障碍。毫无疑问,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我在与五木先生交谈时,他也是坚决反对的。事实上,只要坚持『守正出奇』,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就绝不会陷入极端主义的歧途。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先生等著名国画大师,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是同样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吗?!这里的关键,就在于画家本身要有高尚的人品,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底和绘画艺术功底,并以深入生活掌握丰富的创作素材做基础,这样的创新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感受之三是:师法乎上上,得乎其上
古人说:『师法乎上,得乎其中;师法乎中,得乎其下』。由此我想,如果在学习绘画这方面能『师法乎上上』,就应该是『得乎其上』了。据悉,五木先生也是这样想,并这样做的。他在刚入门画国画时,曾临摹过《芥子园画谱》,而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法之后,便选中我国历史上最有名望、且在国际画坛久负盛名的中国画大师八大山人作为师法的对象。八大山人的画风最可贵之处,就是布局简练浑朴,笔力苍劲凝重,墨法恣纵天成,可谓独树一帜,魅力无穷。他的作品个性强烈,寓意深刻,特别耐人寻味。五木牢记八大山人『必频登而后可以无惧』的铭言,反复研习,得益非浅。这从他用八大笔意创作的画《近屿远岫图》及其题款中,便可见一斑。加之,他所工作过的地方又大都是文风鼎盛的『文化之乡』、『才子之乡』,他所履职的岗位也方便与一些文化名流包括书画大家打交道,这似乎更有利于他学习传统、师法传统。听说他与湖南籍的大画家黄永玉先生,以及江西籍的大画家傅抱石、黄秋园这两位先生的儿子都是好朋友。为向傅抱石先生学习,他专程去南京瞻仰了『傅抱石纪念馆』,并拜访了傅的长子傅小石先生;地处南昌的『黄秋园纪念馆』,更是他经常盘桓的地方。为向黄永玉先生学习,他还利用出差的机会专程去黄家『万荷堂』登门拜访,并去黄先生的老家湘西凤凰仔细研读了黄老留在那里的《湘西写生长卷》真迹。
我看到他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计算机,里面装满了他从网上下载的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和近现代的一些名家画作,特别是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凤眠、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关山月、石鲁、张仃、吴冠中和黄秋园等『江西十老』的精品画作图像,以便于他随时随地浏览和揣摩。他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之后,还经常带上自己的画册和画作,向刘大为、冯远、杨晓阳、吴长江、卢禹舜等中国美协、国家画院的领导和一些专家请教。去年,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组织一批著名画家到井冈山、瑞金采风时,他也主动请缨陪同前往,和这些名家相互交流切磋,一起到现场写生。平时在南昌,只要听说有画展,他都会挤时间去观摩。 江西的一些国画名家和瓷画大师,更是他经常学习、讨教的良师挚友。
在『师法乎上上』、转益多师的同时,五木先生还向来注重『外师造化』。他在退出政坛之前,有四十多年的从政经历,在湘赣两省几乎跑遍了所有的山山水水,足迹遍布张家界、衡山、井冈山、庐山和洞庭湖、鄱阳湖、湘江、赣江等名山大川。面对这些在全国可称之为『上上乘』的真山真水,他还特别注意观察自然景物的宏观变化、山川草木的四季变化、风云雨雪的气象变化、光照绰影的明晦变化,然后经过内心的加工和处理,把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变成自己笔下的心中山水,把带有共性的大自然山水变成与众不同的个性山水。
所以说,五木先生虽然没有美术专业的求学履历,却有在高起点上自学成才的切身历练;虽然没有耳提面命的拜师学徒经历,却有一般学画者少有的学习提高机会。这恐怕正是其绘画水平多年来不断得以提高、近些年来竟提高得如此之快的主要原因吧。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五木这把国画『利剑』又岂止磨了十年呢?!
感受之四是:新创意还得有新手法
一个成熟的画家,往往不会被动地对大自然进行临摹和再现,而是在经过观照自然景象之后,再按照自己的艺术心灵所得到的感受和体会,通过笔墨技巧,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心中意象、意境的画作。看了五木先生2009年创作的那幅《赣鄱腾飞》的画,我们可以感觉这无疑是作为一件有思想、有内涵的主题性作品来表现的。据他本人说,萌生此画的创作念头,是获悉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我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候,他当时即意识到这是一项规模宏大、泽被千秋、体现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民生工程。为表达好这个主题,他决意跳出前人立足于描绘鄱阳湖的渔船、渔鹰、渔火以及渔家炊烟的传统范式,并经过反复构思,终于想到可以用禽鸟在鄱阳湖上腾空飞翔的景象来作为创作元素。随后,他便开始创作,起初构图过于写实,一群丹顶鹤腾空而起的动作显得有些单调,进而他便干脆改为勾画婀娜多姿的丹顶鹤腾飞起舞的景象,这样既显现了鄱阳湖的生态之美,更象征着我省在实施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创作这幅画的基础上,他紧接着又创作了一幅《云起鄱湖鹤满天》的新作,在画面的构成组合上,特意将鹤群分为上中下三组,除踞立在湿地的这一组外,其余均让它们按大、小、远、近穿插翱翔在风起云涌、更高更远的大弧线蓝天之上,这些伴云起舞的白色鹤群与其下面随风飘动的绿色芦苇正好形成朝着同一个方向的斜线,与画面下部描绘鄱阳湖湿地所形成的大片大片横线相互映衬,从而形成了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内在律动和昂扬向上的节奏,构成了对比强烈且蔚为壮观的生动场面。这两幅精心构思、巧妙运笔的主题性画作,不仅在内涵容量方面足以给人丰富的联想和诸多感怀,而且在其为体现新创意而采用的新手法上,更让人有较多的咀嚼和回味。
感受之五是:『野』,同样是一种创造
有位画家在看画展时曾对我说:『如果把作画比作打牌,五木出牌就像是走一条「野」路子。』这种不按常规出牌的『野』、无拘无束的『野』,其实就是一种不落俗套的大胆创造,而这种创造也正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新。
五木先生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幅仅为23cm×71cm的小画《深壑野亭》,它虽然只是被挂在一个角落里,但在我看来,这正是他山水画风格中比较有创造性的一幅新画。从画面可以看出,他一方面想打破传统笔墨的局限,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用脱离前人的笔墨情趣来挖掘自己从生活中得来的感受,从而在『奇正相生』中探索形成了一种有自己风格的艺术语言。他把大写意的技艺与写实的手法巧妙结合在一起,看似随意,却让人觉得成竹在胸;虽觉率直,但更使人感到笔力雄健。在这样一幅小画中,作者干、湿、浓、淡并用,几乎整幅画都是用大画笔一鼓作气画出来的,充满着激情和力量,而且充分运用了他自己独创的这种带线、带面、带枯、带湿、带方、带圆,极富变化的『拖水带墨』皴法。我从中国画坛有关资料中仔细查阅,迄今还没有人像五木先生这样将这种皴法运用得如此娴熟,且常见诸他的作品之中,也许这就是他梦寐以求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皴法』。我向五木先生建议,不妨称之为『五木皴』。他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但我坚持认为,这确实是他长期痴迷于国画,经过对自然景象反复琢磨,再与画界师友切磋交流的结果,也是他多年来付出诸多精力和智慧、孜孜以求而形成的创意结晶。
感受之六是:乐山乐水更乐云
古人常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五木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加了一句:『高者乐云。』他的山水画,也乐于表现云、赞美云、突出云。云在他的画里,不管是『唱主角』还是『唱配角』,都往往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于为甚么要这样说、这样做?据他自己解释,这并不是为了自诩或凸显自己就是所谓的『高者』,而是刻意强调在山水画中是否画有云、或画云画得如何,常常是衡量山水画气势和格调高低的重要因素。因为,山水画中的云若处理得当,就能大大增强山石、树木和水的灵气,体现画的动感和若隐若现的韵味。何况,云彩通常是山水画构图中藉以表现『藏』和『露』的最佳载体,一幅画甚么地方该『藏』、甚么地方要『露』,都特有讲究。换句话说,倘若能把云画好、画到位,这种讲究也就到位了。大概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所以五木先生为这次画展,特意画了三幅尺寸较大的画——《山因云而弥高》、《水因云而愈阔》、《画因云而更韵》,形成了一组以『云之大美』为主要题材的画面,并用诗一般的对仗语句题写了画款。
更有甚者,五木画云,确属别具一格。他这次展出的《墨写云山》和《云呼山应》两幅画,与其说是画了山,倒不如说是仅仅把山作为云的陪衬,且在云的表现上尤为出色。他不是光靠留白、或靠晕染,更没有用勾线和白粉,而只是用大斗笔分别蘸上浓淡墨色,依据云的路子和走势放笔『写』出来的。那雄浑的笔力和灵通的云势,让人感到似乎有几条云『龙』在激情翻滚,形象相当生动、引人入胜。那幅《井冈云瀑》的画作,由于在右上方和右下角有大片浮现的山峦墨块相衬托,更可以明显地看出他那『写云见笔』、『拖水带墨』的『云皴』笔法。这从技艺水平看,显然已在普通的专业画家水平之上,无疑又是其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出新之处。
感受之七是:奋力冲刺正当时
看了五木先生的画展,我总的有这么一个强烈的印象:他的国画创作,其实一直是在努力实践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所倡导的『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包括大胆地将西画中的某些元素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表现手法之中,通过对二维空间的加工处理来实现三维和多维的效果,这就必然使得他那些山水画既有笔力的激情舒放,又有墨彩的恣意渲染,常常呈现出气度恢弘的布局和大气磅礡的气势。尽管如此,五木先生还是谦虚地认为,他的国画创作还只是一个起点,以后还需要更好地潜下心来做长期的历练,在继承中创新的大道上奋力冲刺。 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国画,本是年长者的艺术。因为它相对于其它画种来说,更不容易在技艺和意境上创新出彩,更需要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五木先生正是这样一位长者,所以对于他来说,可谓奋力冲刺正当时也。
原载于《江西美术》二0一一年第一期
(作者系中国美协会员、江西省美协原驻会常务理事、省文史馆馆员)
作者:何报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