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认识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一点就是——首先弄清楚我们(中国)在哪儿呢?艺术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和我们生存空间关联的准确程度和深度(接地气),应该是评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好和不好的唯一标准。
因为参与白兔收藏的几年之间,无意间看了很多的展览和作品,其中不乏很有创意的新点子、新材料、新的展示方式,包括最近在尤伦斯看到的ON/OFF年轻人的展览,还有动漫美学影响下的许多作品,但是,当越了解中国的现实就越发觉得很多作品都离开我们所认识的中国是那么的遥远,况且所谓的“新”在我看来只不过是过去的西方理论的“拿来”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许多所谓的“新”面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加显示的是如此的没心没肺。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第一步都会不自觉的进入三个选择,尤其在中国:1)说实话 2)不说话 3)说瞎话。我认为“新”必须是和中国的地气相通的新才是真正的“新”。在这里“说实话”和“接地气”并不单纯的只是针对内容,也包括艺术语言,否则,全球的视觉艺术只会走向“样式雷同”的绝境。
我欣赏批评家王南溟提出的“无聊艺术”的观点,是指目前很多的无关痛痒的花边作品,其实他骂的是如上例子中的第二种选择——“不说话”的作品,所谓的“不说话”的意思就是这些作品也有所创新、创意,但就是玩儿一些特别所谓观念的、与今天我们的感受无关的东西.....例如:(墙上挂上一张照片、一把真正的椅子和一张绘画)题目是:你看这个照片里的、真实中的和我画的椅子那个更加的真实?(与玛格丽特50年前作品重复)——或者是录像作品——一个艺术家记录自己在屋子里做所有的动作都是没用的、无聊的——可能题目是:“一个最后的自我和现实是无边叙述”,似乎很深刻,但是这是不是属于“不说话”范围?——不痛不痒、无伤大雅和什么都没说——还很“艺术”——但是,只是把西方艺术家做过的重复而已。延续“无聊艺术”的观点,我认为很多的“学者”打着学习西方和研究西方的幌子,无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直接拿出50年代、60年代在西方发生的那些理论用来吓唬今天活着的中国人,其实没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个也可以称为“无聊理论”,我的看法是:所有的过去都必须为今天服务;所有的发生在二十世纪的理论,对于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都不会起到指导作用。因为发明这些理论的那些地方(国家),在今天他们也都没有了方向,那些理论对于他们来讲也都束之高阁了。我认为对于人类艺术发展的下一步,发展的机会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平等,所谓的视觉艺术——在纽约、东京和北京,今天在哪里更加代表着先进?
在这里必须声明,所有的在学院里做研究、翻译、教学的都是有用的和应该加大力度去支持的,因为我们在这方面的资料欠缺的很多,翻译的和积累的还很少,和西方相比是100和1的比例。和我如上说的是两回事情。我认为这两件事情必须分开来研究,如果乱在一起了就会出现问题,而且会越谈越乱。应该是:一个是理论问题,属于历史的必须只放在历史;一个是现实问题,所有理论必须要和具体的现在发生关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