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专业于新闻摄影的徐学仕天生具有艺术视野。在他涉猎新闻摄影的同时已经把目光投向民间民俗,似乎知道非物质文化的艺术含金量,及时地利用专业职业的便利捕捉渐趋被人遗忘的民俗镜头。于是,就有一部民俗摄影集《到妈祖故里过年》。于是,他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就理所当然。
然而,徐学仕的艺术细胞不断在裂变膨胀,他钟情于山水国画的初衷在业余时间里持续着,在他奔波于新闻题材的过程中,仿佛忘不了他的艺术梦,一下班他就要躲进“徐天阁”里安静地铺纸挥笔过着当“美术家”的瘾。于是,就有了这一本《独步山水间》国画集。于是,他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也名符其实。
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前者是他的职业成就,后者是他的志向成果。近年来他以他的古镇系列山水国画作品展示他的艺术才华,从摄影家跨越成就了美术家的梦想。其实,他本来所学的专业也属于美术,只不过为了谋生干上了摄影这个职业。虽然他在本职工作上也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但他仍然意向并实践着他的艺术创作。这一本《独步山水间》就是证明。这本国画集跨越三十年时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这十多年,按时序编排,分四个部分,很清晰地展现他的艺术道路走向。
他的美术作品题材大多来自他新闻生涯的灵感。比如对妈祖故乡山水的热爱从镜头转向画笔,倾注诚挚的爱意笔下就有九米多的长卷《莆阳二十四景览胜》。该作品把闻名遐迩的莆田二十四景有机地融入成一幅长卷,整幅看起来天衣无缝,山山水水步移景换,自然和谐至真臻美。此类题材成为他创作山水画作品最偏爱的主题。诸如许多大场合里的巨幅画作《莆阳揽胜》、《兰溪仙境》、《荔林水乡》、《篍芦风光》、《壶山兰水桃李香》、《九鲤飞瀑百泉来木兰春涨千帆归》等等。尤其是在莆田火车站贵客厅悬挂的巨幅作品《壶山雄健兰水长》,以壶公山和木兰溪为主脉构图,融汇莆田本地的其他著名名胜风光,显得大气磅礴秀气灵动,凸显地方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山是屹立的伟人,水是流动的诗韵。莆田山水的伟岸和诗韵的特色被徐学仕运转在画笔下,展现于公众场合。也许山藏着他的梦想,流水滋润着他的心灵。正如他喜欢在自己的住所布置着山水景观一样的情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有水人生才是健全而美丽的。他的园林设计也源于他对山水的审美情趣。比如他的山水画《山如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白云深处有人家》、《帆影撩动一溪烟》等等。技法上讲究传统的笔墨技巧,表现出一种能适应现代装修风格和大众认可的审美共性。
徐学仕的艺术视野不断扩展,捕捉新闻镜头的行走与感悟不断激活的创作激情。于是,他就有另一个主题的山水画作品,即从名山大川到乡间古韵,画出了古镇系列作品:《古镇新韵》、《古镇印象》、《红砖的印象》、《渔乡集市》等等。他从自然造化到自身感悟,创作的风格与技法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画面所追求传统山水画的气韵与造势,在表现手法上扩展了艺术空间。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徐默在徐学仕山水作品集《独步山水间》的序里说:“学仕把自己二十年来行走民间的生活感悟与艺术思考融入山水画中,创作出一系列以古镇水乡为主题的美术作品。短短三年间先后有八幅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并屡获大奖广受好评,他以线条为主建构人文风景的创作构思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徐氏风格’。”
“徐氏风格”的最大特点不是闭门造车。从非物质的“过年习俗”到可以看得见的古建筑,徐学仕意识到妈祖故乡莆仙地区的古民居建筑具有很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样本意义,他敏感地预测一些精美的古建筑已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一方面用镜头定格下来,一方面又“触动了心灵神经,孕育出创作构想,挖掘深藏内心的绘画元素”。他说:“用理性去思考,大胆地尝试,应用设计构成,应用光影效果,应用可以想到的想法,一笔一划构,一张一张画,把一栋栋房子一片片砖瓦不停地解构渲染成线面交错,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在不断地尝试中逐渐有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图式。”
作者:潘真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