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曹境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教学的弟子之一。我和他的相识是在15年前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时结缘。没想到,后来他竟成了我的研究生。
曹境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三年里,按照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方针与安排,对临摹、写生、创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循环训练,期间用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临摹、研究传统工笔花鸟画。对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构图、笔墨、造型设色及艺术技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使他的画风、心境、见识、创作能力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2010年2月,曹境与同学们随我去云南写生,在大自然中领悟对自然、物象、气息的感受,选择写生对象,捕捉创作需要的素材。在写生中,把握对象的微妙变化。不断地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学习怎样处理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以及自我感情的介入和意境与笔墨语言等的表达,并对多种材料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四年寒窗后,在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博士毕业作品展览”上,曹境特显出他与众不同的创作能力。
他的毕业创作组画:《生灵系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以他这种年龄,能有这样充沛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创作出如此多的具有个人特点鲜明,令观者感动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实属难得。更表露了曹境对“生命”这一主题有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从《生灵系列》这组画中,,可以看到曹境的艺术思想及表现能力日趋成熟。同时也证明了他有着深湛的艺术修养、良好的艺术感觉、扎实的基本功和绘画能力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他的这种强劲的创作势头令人充满期待。
曹境的组画《生灵系列》作品,描绘了千百年沉积于海底的生物形象,在日月轮换中,逐渐呈现为化石。他利用洒脱与豪情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精致与典雅的绘画技能表达《生灵系列》。该组画,既散发着自然的气息,又有着自然形象的生动与灵性,他不是单纯“物境”的唯美组合。而是将“化石”这一特定的情感符号作为作品中的表现线索,让花鸟形象超越自然形态而成为表达自己情感的依托。他将花鸟画的表现主题升华为对自然与生命的人文关怀。通过对自然形态的主观组合,超越了自然形态的本身形式,体现了人类精神对生命的向往与梦想。作品中,“化石”这一线索在联结画面各种形象的时候,为自然形象的现实表现,到主观“心境”的诉说,提供了“浪漫”与“非现实”的背景。而这种“浪漫”,使得作品在体现神秘、朦胧、空灵、宁静、悠远与苍茫的美感时,有了难得的“语境”。这种表现,使作品跨越了时空隧道,凸显了当代意识的表达。
以“化石”作为画面形象进行艺术表现,这在中国画中并不鲜见。但是,以“化石”作为一种情感符号,作为画面的表现线索来叙述花鸟生命的动人故事,将花鸟画的创作主题升华为对生命的关怀,这对于花鸟画创作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曹境作品《生灵系列》中,“化石”的情感符号表现,不但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人与物之间、鸟与物之间,还在花草、鱼虫、天地、石水之间自由地转换与连接。
除此之外,曹境的《生灵系列》作品的表现,既运用了宋画“格物”的“精微”体现,也包含了对岭南画派“写生”的勃勃生机理解。打破了传统技法上的单一渲染方式,作品中采用了拓印、冲撞,及山水画的“皴、擦”技法表现画面形象,并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元素,使其组画《生灵系列》的艺术形式更为完美。
近年来,曹境的画,神秘、浪漫,作品有着抽象的美感。画面背景大都着色深沉,这些深色背景是中国画“空白”的延伸。它既是天,也是地;既是水,也是气;既是无,也是有。这种“深沉”给人丰富的想象。使画面形象脱去“物理环境”而进入到“心理环境”。画面穿过超越时空的“光束”,使得抽象的背景变得更具有多维性和一种尔之表达的灵性与精神理想。
来自农民出身的曹境,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他对生活不屈和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在不惑之年,他还能通过国家统考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硕士,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这实在不易。从社会底层走出,历经了不少的生活磨砺,使他对人生有着特殊的理解,这也应该是他画《生灵系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毕业后,曹境还在延续《生灵系列》的创作,笔耕不断。相继创作了《生灵﹒声息》《生灵﹒相依》《生灵﹒羽觞》《生灵﹒羽魂》《生灵﹒寻觅》《生灵﹒嘶鸣》《生灵﹒初生》《生灵﹒凝思》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含有一个特定的情感符号——化石。以引发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对人与自然的人文思考,对生命的意义与过程的理性“思辨”。可见,他一直保持着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探索。我衷心期盼着曹境的画作日新月异,再攀艺术高峰!
2014年1月于北京
苏百钧
作者:苏百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