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几年前,一个讲坛上,几个油画系的学生轮番诘问“绘画到底画什么”,那时我说:“你可以像历史上很多人那样画你所见、所知、所感、所梦,也可以把你现在这种疑惑化为有意味的形式。但我认为:你想画什么不重要,你能画什么也不重要,你不得不画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类问题:塞尚、梵高、高更为什么要逃离优渥的环境而走上漂泊危险的人生?为什么没有跟从当时正生机勃勃的“印象、光影”画风而兀自前行?对此当然有一大堆诠释,但到头来恐怕还是日常的说法最中肯——他们就是那样的人,他们不得不那样画。这“不得不”就是一个人真正的天性,是他区别于其他任何人的本质所在,不像“我想、我能”因环境、时间、外力、名利等而频频改变。
王牧羽可能就是这种“不得不”的艺术家。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国画”功力、画理画学都较深厚,道禅、诗词文学修养亦很“入境”,对西画也潜心深研。他早期的绘画——无论是“写意水墨”还是“具象写实”都显现出卓尔不群的才情,但谁也没想到——我想他自己也始料未及,近几年他的三组画却明白无误地宣告他走上了另外一条艺术之路。
第一组,画的是城市扩张过程中对自然的侵犯。这种题材很惯常,乍看起来,画家要表现的“问题”也很寻常:被开肠破肚的土地、即将消失的原野、挣扎颤抖的野草、树木、为所欲为的挖掘机??????在这里,人类是如此强大,自然是如此孱弱,只能任人随意处置。——我第一次就是这样“看”这些画的:它们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冲突、都市文明与乡野文明的对抗、工业的非人性、人的暴力面等。但隐约间又觉得这可能不是个“暴力片”:那些硬生生的机器虽然耀武扬威,但同时又像些搞笑的玩具,并不面目可憎;那些爆炸状的草木也并不愤怒、恐惧,或许兴奋异常也未可知。
第二组是洪水淹没中的城市。与第一组一样,这组画上也有两种强烈对峙、并置、纠缠的力量:洪水所象征的自然力与房屋、汽车等所代表的人类。有了看第一组画的经验,我不再把这组画看做:饱受人力之苦的大自然发怒发威了,来教训人类了——画面也确实没有提供这种信息,相反的倒是不少:有的人被洪水逼上了楼顶,但似乎没有丝毫狼狈,还优哉游哉、胜似闲庭信步呢;有的被大水追得无处可逃,只好爬上栅栏,却是兴冲冲的;有的索性在洪水中游泳、舞蹈。总之,大洪水中的人们要么是一派淡定、要么一片欢欣。
画家到底要表现什么呢?肯定不是灾难中人的镇定自若之类,当然更不是幸灾乐祸。是反衬我们日常的生活太闷、太无聊了,以至于来场洪水都精神一振?还是:人在极端外力下更容易迸发生机、生命力?
无论如何,绘画说到底是画家心象的折射,但我不想猜测此时画家身心深处是否有多种强烈的力量在交锋、激荡。在这篇短文中,我也无意深究这些画的“主题、意蕴”。这些画最打动我的,恰恰不在画的是什么,而是:他表达感受的方式,那样直接、源始,好像把身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一下子“倾泻”在画面上。这种“东西”,就是他的本能、潜意识、最本根的原始经验,是他“不得不”倾听而倾诉的。而他为了找到表达这种原初感觉的最直接的形式,可以说是如痴如狂,不顾一切了:早期绘画中那种严谨的构图、精心的着色、抒情性笔触,统统都要为“直接”让路了。
我们知道,能够经常用本能、潜意识“直接入画”的艺术家是多么难能可贵,而这条道路又是多么危险、充满颠覆性!好在,王牧羽似乎只是颠覆了自身习惯中的某些东西,而他整个的人、艺术却走向了涅槃、重生。是的,他在最关键的部分取得了成功,证据就是:他接下来画的一大系列——云象。
对最重要的这组画,我能说的话最少,按理应“忘言”,这是那种让人一望即融化其中,体味大寂静、大欢喜、大悲悯、大自在、大空灵的画。
我自幼时就喜欢看云天,曾试图搜集有关云的图像、描写,做了几个月后,我发现这是个根本无法“完成”的使命,古今中外关于“云”的图、文太海量了。但此番妄行也有收获,至少使我明白:“云”自古以来就是某种人类精神、性灵的象征,高天上的云是离人心最近的自然物。
王牧羽的“云象”是他心灵深处何种悸动的投影?指向何种人性深处共通的东西?我实在说不上来。在看这组画时,我始终有一种感受:人类的心灵变得越来越像天上的云,那么飘忽不定、难以预料,但又具体、生动、真实存在。
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王牧羽早期绘画的严谨构图、情绪性很强的笔触、诗意的文人逸兴又回到了“云象”中,不过,它们是“自动”入画的,绝没有伤及“直接性、源始性”。
行文中,那些画仿佛影影绰绰地在我眼前晃动,像一群俏皮的小精灵在演出一幕幕无声戏,起初它们个个是那么迥然有别,但最后拥抱成一团、融化为一体。至此,我似乎有点开窍了:这三组画其实只是一组,它们是一条无间隙的河流、渗透一切的感觉之流,起先在大地上流淌、漫延、浸淫,最后气化为云(象)、弥漫在天空。
全面浸淫、无限弥漫,浸泡、融化后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碎片化、疏离感、虚无感,这可能就是王牧羽近年绘画的内在主导意向。——这,难道不是当下很多人内心的渴望吗?
一亮
2014年7月16日夜
作者:一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