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看破而未放下——薛广陈的拟物修炼

  2010年,今日美术馆在杭州举办了一次青年油画家的推介展,题目叫《关注的力量》,展览中薛广陈的几幅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薛广陈绘画中与冷军有些近似的题材偏好和气质把控,以及部分作品由于细节毕现而可能导致的炫技倾向,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在之后的几年里,对薛广陈绘画进程的关注颠覆了我之前对他绘画的一些臆测。比如,我前文担心的肖似风格与趣味陷阱,在他身上没有出现阳性反应。可以说,他几乎是在别人以为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超级写实能力在国内具象绘画群体中安逸地过几年舒服日子的生涯定位中,非常迅速地登上了另外一条更追求整体性格的路径,此前取得的诸多能力,成为其测试新的题材与方法时,可以随机调用的工具而非雷池自属的牵制。大道无遮拦,《道德经》中有句:见小复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第五十二章)。能看见细小的东西才是明,能保持住低调与柔弱的姿态才是坚强。用悟道者的自性之光来映照外物,不因偏离而让身心受损,算是切近了可持续的大道。以“见小”、“守柔”目为广陈所力求靠近的一种精神向度,我以为是相对恰切的。

  而在具体的语言抉择上,薛广陈似乎更为放松。他在微观山水系列里娴熟的采用了通感借代、质构互异等手法,让不断强化的局部模块有效地集成于带有宋画风格的总体平面之中,实现了个人面目从技巧观感到意蕴品咂的次第呈现。观察由语言向文本的完成过程中逸出的模糊线性,不难发现薛广陈美学思维和手段塑造的表里两面,他没有将中国传统审美的终极体验等同于方法过程,反而以质疑与自我质疑相结合的态度来考量具体的语言选择,这种态度更接近维特根斯坦所强调的——语言是历史的给定,而非先验的给定;当然,维氏在哲学上较大的贡献是让我们既不要轻信文本与逻辑,也不必总是如临不可言说的经验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绘画首先是对现实基点保有初心的模拟或抽象,其次,图像所能达到的高度,依然有赖作者对天赋与经验的自判。

  微观山水系列中的《俯瞰微揽》3、4两件,尤其是3,让我想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上部,除了雨点皴与牛毛皴以及点刻笔法的生动使用,范宽更为伟大之处,如方闻所云,“其最终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超越现实具象的宇宙观……山林隐士试图引领我们在叠加的、正视的、由近及远的视角下,于山径间漫步思考人生和宇宙,每一视角的取景均随着焦点上下左右的游移而放大缩小。(《早期中国山水画两种范式的建立》)”而广陈的用心似乎也暗藏于此。除了透视服从于取景,在构图主体与边缘的交汇处,他采用带状云雾加以环绕或阻隔,诱使具象的主体生成虚幻与漂移感,使得不大的画面峰岫嶤嶷,云林森渺。

  2011年之后,薛广陈几乎所有的山水母题,都选择了类似砖块、腐木、腊肉的肌理效果来作为基材,他似乎回到了起源之初的鸿蒙世界,我们用日常语言界定的自然对象,在传说中往往来自于微小物品甚至身体,比如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夸父逐日失败后,拄杖化作邓林,身躯变成大山。稍微把念头再开放一点,可以看出广陈的另一番野心,是他要做自己这些作品的造物主人。绘画拥有如此之多的虚拟与可能,却并非那么容易把握,有时是虚拟到了边缘,依然无法有效地突破能指;而更多人以为领会了所指,但匮于手段,把佛跳墙做成了一锅东北乱炖。仰之弥高,方能钻之弥坚,广陈的这个系列的很多作品,是会让我们眼前一亮的。

  微观山水与之前的作品相比不仅仅是题材的迁移,我觉得其中最大的改变,是观看方式的转化,并导致了结果呈现的不同。将此物当成彼物,在修辞学上称为拟物,比如“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高尔基《海燕》)”当然,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人物互拟,从庄周梦蝶开始,就是说理咏志的拿手好戏,随手一拈,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样的佳句。拟物这样的词,拿来做共时性指称,似乎比用写实或写意,以及具象和抽象这两对范畴来给活着的画家的作品贴标签,外延要小一些,容易校准或校差。画家具备的各种可能,使得他们有能力在同一图式中测试不同的效果与感受,不再轻易被哲学家或史学癖收伏到某一既定而单调的序列之中。广陈的拟物灵感来源,我因为和他接触的少,仅仅大略知道他对传统有浓厚的兴趣,不过,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除了各种描摹技巧之外,他对器物、传说、古典作品的图式的揣摩,都有些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面对这样天生的画者,当某个阶段无可避免地被自身经验与精力所囿时,也无需太过焦虑。即便最强调观看方式的海德格尔,他本人看待德国历史记忆上最大痛点时的方式和角度,按当下的公众常识,亦和他主张的“悬置的观看”有所差别。而这些观看结果的历史评价,一定如之前所看到的,还将面临转折的可能。假使领悟了这一点,我们对画家的欣赏,也许可以直接得多。

  相对于国画,油画家本身出品就不快,而广陈的画法则更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他进行评价时,尽量保持低调——如同议论孕妇肚里是男是女,或是围观正在孵蛋的母鸡,往往事倍功半。既然,他几乎每一件作品都能带给我们极大的视觉满足感,就足可证明他绘画的诚意与能力。他已经看破和需要他看破的东西都很多,但此刻是他最好的年华,我唯一想对广陈说的是:请先留下精致的快意吧。

2014年10月28日于杭州

作者:王源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