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杨培江:真正的故乡,是令你找到归属感的地方

目前价格:★★★☆☆
市场潜力:★★★☆☆
装 饰 性:★★★★☆
收藏热度:★★★★☆
文化价值:★★★☆☆
     杨培江,1963年生于广东汕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目前为汕头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姑嫂》68x68cm
     真诚,是个人们总挂在嘴边的词,有时因为太常提起而忽视了其中的价值。但杨培江的真诚,在与他相处的过程里,总会流露。他总保持这一种朴素的低调,在朋友的聚会里往往是自我解嘲的角色。但一旦你为他提出艺术或生活上的问题,就会进入一种认真状态,来思考解答。他有着艺术家可贵的天真和单纯,也从不会掩饰创作中的焦虑,没有拘泥在身份下去刻意深奥。
一、故乡,就是找到归属感的地方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你所出生的地方不一定是故乡,真正的故乡是令你找到归属感的地方。
     在这一点上,惠村对杨培江有着不同的意义。惠村究竟是个什么地方?他为何如此着迷。惠村是汕头饶平县的某个村镇,处于粤闽交界处,属于三不管地带。也正是这样成就了它秀丽、质朴的原生态,其实对杨培江来说惠村的心理意义远远大于它地理的位置。他与惠村结缘将近三十年,可以说这儿几乎见证了他美术的全部历程。大约在1985年,当时在广州美院就读的杨培江就听同学提起过惠村,他们在那里进行毕业创作,回校后向他描述趣事和景色:宁静安然的环境,淳朴的山民,漫山的草木,篱笆草垛,黄昏夕阳……这一切都让听话人心生向往。大多的时间,杨培江守在一个叫金背堂的村落,村里只有五六户人家,出入山村只有狭窄的一条小路。生机勃勃又带着浓浓的避世野逸。
     在他作品里,仿佛与乡村生活有着宿命的联系。每次下乡采集素材,他都会把自己“还原”成当地人,自然融入每日的生活,舍弃了在都市中的艺术家身份。只有全然的接纳一切,才会在其中找到触及心灵的闪光,在细节之中体悟乡野山间独特的美。他不是旁观,是一位亲历者。对于对乡村题材的坚持和乡土情怀,杨培江说,“我庆幸年轻时有过这么一段生活,能与自然如此的亲近,通过与这些乡村的、纯朴的村民的亲密接触,我受到了不少的启发。净化心灵的同时,也会变得不那么斤斤计较,心态更平和、知足”。这种坚守是自然发生的,因为他对这一切都有着踏实的归属感。
《树荫 1999》107x78cm
 
 
二、身处外围,让人更冷静 
     汕头,作为远离艺术中心的“边缘地带”,也许会令很多从事艺术的人不甘心。但这种距离制造的,除了名利得失,还有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外围”是一个安静而不被打扰的环境,这种氛围让人们有机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思考;正是因为没有卷入主流的漩涡,才可以对更多个体关怀,保留了一种内心的温暖。
《赶集路上 2010》122x144cm
 
《果园逸事 》68x68cm
     杨培江画中的惠村,不是真实生活的照搬;而是他心目中,画笔下的惠村。经过了艺术的加工,显得夸张、荒诞、甚至带有笑意。无论是圆润饱满的线条,还是颇具张力的色彩、节奏,充满想象力的叙事安排,都带着纯真的情感。这些豪放的笔触,本身就在放射着一种生活本身的力量,表达了浓郁的热爱。在绘画过程里,讲究对突发情感的即兴处理,让作品带有一种偶得的幸运和新鲜感。在创作形式上,杨培江并没有拘泥于某一种风格和绘画媒介。而是广泛涉猎各种媒材,从水彩、水墨到油画,甚至综合材料的尝试。这种看似不安分,实际是内心的自我检讨精神和对能力的挑战。也许他不愿意作驻留一地的守望者,希望寻找自身更多的可能性。这种材料、题材、绘画方式的新尝试,各种媒介搭配造成的碰撞,给了他的作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也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三、尾声
     杨培江说,他已有“多年不去惠村写生了,如今惠村已经不是当年的惠村”。他曾经熟悉的金背堂,村民们都搬到公路旁边居住,当年的村庄也不复存在。但是那些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场景与人群,永远留在他的作品之中,像一段最闪光的回忆。

作者:Asura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