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不在现场:当代艺术群展将亮相南艺美术馆

2015-03-11 15:06

不在现场: 感官阈值与一种在地性的漂移 展览海报

  不在现场: 感官阈值与一种在地性的漂移 展览海报

  新浪收藏讯 2015年3月15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将举办“不在现场:感官阈值与一种在地性的漂移”当代艺术群展。

  不在现场: 感官阈值与一种在地性的漂移

  郑闻

  当代艺术的生产与展示机制之中,存在种种的“不在现场”:既有艺术家的“不在现场”、作品意义的“不在现场”、观众的“不在现场”、作者性别的“不在现场”,也有艺术史的“不在现场”、艺术批评的“不在现场”、社会指向性的“不在现场”,甚至是艺术本身的“不在现场”。

  本次展览与当代艺术展览机制中的种种“不在现场”针锋相对。“不在现场”既可以看作是“作者已死”与“观众误读”造成作品意义的双重缺席,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整体艺术风格面貌的消逝弥散,或者是艺术家及其作品遭遇既有艺术叙事结构和权力书写的屏蔽,以及艺术产品与其社会属性的意义脱节。甚至,“不在现场”就是当代艺术之于当下社会的一种现实写照——“当代艺术”正在成为一场日益沉湎于国际艺术形式更新与资本运转的游戏,相对于中国当下现实与精神生活呈现出一种分离与断裂。

  同时,在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机制与新科技的冲击下,当代艺术及艺术家的“在地性”成为一个羞耻的话题。艺术家努力模糊地域赋予自身的文化身份与背景,为了更好跻身于想象之中与现实之中的“国际艺术界”。即使一部分艺术家仍旧强调地域文化的符号或理念,其实更加侧重于一种借用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在地性”研究成为一个尴尬的命题,依赖全球当代艺术展示与流通机制的艺术作品的“在地性”,不过是以某种商标和卖点的方式出现。

  当一个地域的文化元素与艺术版图经历时间的推进,展示出一种隐形的“漂移”。这种漂移往往来自文化的惯性,为正在爬坡和转向的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最后的暧昧的动力,这种动力也必将在这个漂移的动作完成之后耗尽消失。这种“漂移”使艺术家以及艺术运动相对于发生地的文化环境与社会生活而言“不在现场”,甚至相对于其所在地域的整体艺术面貌而言亦“不在现场”,艺术运动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之中将化身为陌生人和异乡者。然而,这种可疑的和漂移的“在地性”,恰恰可以使我们反推出“在地性”的另一面——即当代艺术“全球化”同样具备的某种同质化与虚妄性。

  在艺术与现实的分裂之中,最重要的还在于身体和感官的“不在现场”。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致力于作品形式的不断纯化,同时使艺术家与观众的身体与艺术作品愈加疏离。二战以后的艺术运动中不断有艺术家致力于感官的唤醒与复苏。无论是激浪派艺术、行为艺术、偶发艺术的兴起,或是比如中国上世纪末的“后感性”等艺术运动,皆重新将对身体与感官的关注重新提上议程。在各种新媒介、身体媒介、甚至生物媒介都已屡见不鲜的现状中,身体与感官的重要性与合法性早已不是问题,但是被偷换的命题在于“身体”与“感官”该如何重新定义?如何在已经被科技与新媒介异化的身体中测量感官的阈值?成为了当下的问题。

  如果说维特根斯坦将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归结为语言学问题,那么隔阂在艺术与现实之间的问题也可以假设为媒介问题。而我们是否可以推导出一批有关艺术媒介的逻辑演化的公式?这种逻辑问题存在的基础如果仍然与感官相联系,那么,对于艺术媒介中感官绝对阈值的探测与定位便成了当务之急。可以重新弥合艺术与现实之间割裂的,并不是艺术理念中宏大的政治学与社会学倾向,反而可能是源自作品使感官触及的零星痛苦,以及对这种感官痛苦的理性观察与凝视。

  在杜尚之后的观念艺术的诸多岔道上,对于身体的使用仍旧笼罩于“观念”的工具论之中。身体感官成为链接艺术观念与人性的钢丝索,如何在使用身体与刺激感官的同时意识到身体与感官的异化与工具性,是当代科技与当代文化各领域的普罗米修斯们——也是艺术家们难以回应的问题。退回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如果将当下的景观社会与时代的精神现状看作一个有机体的整体,而将当代艺术的创造视作一种刺激机制,这种机制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该以何种方式反馈或刺激这个有机体?其限度如何界定?又能激发怎样的条件反射?——都是有关“社会感官绝对阈值”的一种探究。

  因此,让我们搜集足够多的理由,做一次妄图标注当代人异化的感官在当代艺术新媒介实验中界限与阈值的试验。哪怕,这场试验的结果并“不在现场”。

  展览信息

  《不在现场:感官阈值与一种在地性的漂移》

  艺术总监:李小山

  策展人:郑闻 林书传

  艺术家:陈陈陈 程广峰 董文胜 管策 管怀宾 华贸一楼 黄峻 金锋 靳山 蒋志 KID-A 厉槟源 裴丽 彭韞 琴嘎 渠岩 隋建国 孙秋晨+P.K.14乐队 石玩玩 SMZB乐队 汤国 吴玉仁 王水泊 许翔 杨劲松 左小祖咒 周啸虎 赵勤 朱赢椿 张权

  时间:2015.3.15—2015.4.5

  展厅:南艺美术馆1展厅 4展厅 0空间 影像厅

  简介:本次展览以批判的姿态与当代艺术生产机制中的种种“不在现场”针锋相对。八五美术新潮30周年之际,“当代艺术”正在成为一场日益沉湎于国际艺术形式更新与资本运转的游戏,相对于中国当下现实与精神生活呈现出一种分离与断裂。比如作品意义与社会指向的“不在现场”,也有价值体系与艺术批评的“不在现场”,最令人错愕的是艺术本身的“不在现场”。本次展览邀请近30位艺术家以及摇滚乐队、独立音乐人共同参与,回应并反思这一问题。

来源:新浪收藏展览信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