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16 00:00
策展人林书传
策展人郑闻
3月15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迎来2015年开春的第一个大展,策展人郑闻和林书传,用作品深意中的“不在现场”呈现了一次当代艺术的在场,展览对作品和媒介的选择在这个主题下打破了许多禁忌,包括艺术家的年龄。老中青三代的当代艺术家在一起呈现各自的创作状态时,许多和当代艺术的现状和发展的问题便显露出来。 郑闻在前言中写道:“当代艺术的生产与展示机制之中,存在种种的‘不在现场’:既有艺术家的‘不在现场’、作品意义的‘不在现场’、观众的‘不在现场’、作者性别的‘不在现场’,也有艺术史的‘不在现场’、艺术批评的‘不在现场’、社会指向性的‘不在现场’,甚至是艺术本身的‘不在现场’。‘不在现场’既可以看作是‘作者已死’与‘观众误读’造成作品意义的双重缺席,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整体艺术风格面貌的消逝弥散,或者是艺术家及其作品遭遇既有艺术叙事结构和权力书写的屏蔽,以及艺术产品与其社会属性的意义脱节。甚至,‘不在现场’就是当代艺术之于当下社会的一种现实写照——‘当代艺术’正在成为一场日益沉湎于国际艺术形式更新与资本运转的游戏,相对于中国当下现实与精神生活呈现出一种分离与断裂。” “不在现场“的主题是贯穿始终的,比如隋建国作品的不在现场,而作品被影像演绎并描述的时候,实现了其观念的在场;汤国拍摄的战国髹柒耳杯在水中的漂动,视频装载在一个晚清民国的脸盆架上,诗意地将远古的记忆和当下的现场连接在一起;左小祖咒画了在山上叠加的猪,而这张画的原本就是那个引起众多争议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曾经参与经典的人已经脱离了那时的现场,在当下的现场中给了这个经典新的意义;王水泊三年前开始拍摄的《绝不松开我的拳头》,呈现了武汉的朋克摇滚历程,那些舞台音乐灯光闪耀在已经逝去的现场,但是摇滚的精神却一直都在;厉宾源的《她》,将那个在午夜狂奔的少年放置在墙上,曾经的冲动和初衷已经一点点地在此刻演化为五颜六色的装饰之物了。 展览给了所有的“不在现场”以充分的理由,包括这场在场的展览,最终的效用或许真的存在于”不在现场“的其他当代艺术发生的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来源:HI艺术 作者:曹丝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