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苑回声壁】刘巨德说“美术学院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信心”

2015-05-03 00:00

  【艺苑回声壁】刘巨德说“美术学院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信心”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文化旅游目的地,我们从来不缺观众,非常拥挤,所以从来不做宣传。过去说哪个媒体要来采访,写两个字:婉拒。后来我们被媒体集中在2011年报道了一年,什么‘十重门’,大家也都知道了。我们就在反思:究竟是一帮什么人在管理着故宫博物院,他们在用什么样的精神,他们在做什么样的事情,应该更开放一些,应该让每个公民对故宫博物院都有知情权、参与权等等。于是我们两个月左右举行一次媒体发布会,跟他们平等地坐在一起,说说这两个月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有些什么成果,有些什么教训,下个月我们准备做什么,有什么愿景,有什么诉求,来和大家交流。两年做下来,效果很好。我感觉媒体第一次发自肺腑地跟我们说了一些心里话,他们说媒体找信息很难,像故宫博物院从来不给我们爆料,但我们是有发稿任务的,就自己去找,找了也不一定准确。所以,如果大家都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媒体,真把媒体作为机构和社会沟通的桥梁,我们的日子也好过。”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开放的心态对待媒体,我们的日子也好过”

  【在单院长治下,故宫这两年的变化显而易见,不再“高冷范”,越来越亲民。从新近开发的数千件“萌萌哒”的文创产品上,就可见一斑。】

  “我现在觉得中国的油画家比他们强得多。当然,从油画的艺术高度来说,确实是西方好。但那只是指印象派以后,在这之前的,我认为欧洲的画家大多是工匠,在作坊里做事情,他们画画就是拿订单,让学徒打个稿,然后补一补,直到客户满意为止。这个跟自己的艺术表现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有谁能像中国画那样表现抒情的感觉?中国的文人山水花鸟,是谁订的?没有订单吧。都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里区别太大了。西方绘画有很多的技法,那些是工匠的东西,像一套程式,这不是艺术。”

  ——油画家冷军说“现在我们的写实油画比西方好得多”

  【就写实的技术而言也许是,但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仅依赖技术,中国俨然处于一个独立于世界的“绘画时代”。】

  “画家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办画展和出画集或宣传自己的什么艺术主张,更不是走穴卖画,而是批评。美术界当前最需要的是批评。批评是动力,在片面赞扬和歌颂声中,艺术不会发展。任何事物都是在批评声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没有批评就没有比较,没有进步,也失去了方向。十九世纪法国的左拉在他的美术论文集里就写道,美术批评就像是‘剖析一个生命,剖析一个人体,并最终使他复生后更强有力。’现在公开的批评实在是太少了,对某些画家或某些艺术流派的主张或对某些美术作品的批评都变成了私下里的不满和议论,在公开的场合还是迎合赞扬的东西太多。如果哪一天美术批评不断地出现在书刊和报章上,在台面上不断地出现有关艺术问题的争执和辩论,那才是美术界春天的到来。”

  ——艺术评论家齐建秋撰文谈“美术界当前最需要的是批评”

  【很多人相信,好的艺术是可以夸出来的,包括自夸。】

  “中国画坛的问题,追根究底是研究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不够。在中国画的教学上,目前的问题不是缺知识,不是缺技法,也不是缺乏对中国传统绘画程式的研究,缺什么呢?缺的是古人的精神,缺的是境界。这不是多加几个课时的临摹练习就能解决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根本就是我们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树立信心,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有个宏观、准确的领悟。有些人把程式化看做是中国画的主要特征和精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运用在教学上的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些‘新古人’或‘古人’的克隆。目前,高等美术学院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信心,对传统精神认识上的不足是当前中国的美术学院教学上存在的最大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说“高等美术学院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信心”

  【文化要自信,先得有文化自觉。】

  “对于我来说既可以理解,又是可笑的。我的回答因此只能用嬉戏的方式,也就是说,在严肃的两者必居其一之外阐发其矛盾的方面。即使我不在绘画,我也总是在描绘,因为我正好在写作,或者在聚精会神地思考。即使在绘画的时候,在另外一张纸上已经开了头的句子也仍在继续写。写作或飞快地或缓慢地消磨掉时光。在写作与绘画之间出现了一个有机的、互相作用的过程,常常是在一首诗的前面画上一幅画,由这幅画再产生第一句诗,或者顺序颠倒过来。我试图用两种方式来继承寓意画的传统。如果先有画家的创意,写作的过程就会引出画家的变体。两门学科如同雌雄同体互相滋润。我能用炭笔、钢笔、粉笔、铅笔和毛笔作画,而且左右手都行。”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生前回答“您首先是作家还是画家?”

  【被誉为“德国良心”的格拉斯日前辞世。天纵多能,特立独行,绘画是他的另一种“语言”。】

  “如果说两年前的搭肯尼亚馆的顺风车参展还仅是偶然个案的话,而两年之后的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人葆拉·波波尼以秦风、史金淞、李占洋、蓝正辉、李纲等几乎均为中国艺术家的参展阵容再次充斥肯尼亚国家馆,则受到广泛指责,并在国际范围内也引起了较大争议。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葆拉·波波尼所说的中国式代展是‘在一个艺术展上探讨来自世界另一端的艺术会对肯尼亚有好处,更能创造它的自身特色’,或者如她宣称那样‘艺术不应受地理位置约束’。因为,威尼斯双年展上充斥了中国艺术品的肯尼亚馆,却与肯尼亚人几乎没有一丝关系,甚至处于遥远非洲的肯尼亚人连看到此展的机会也没有,这多少有点反讽。”

  ——批评家闻松撰文《中国式镀金和文化新殖民主义——商业权谋下的威尼斯参展》

  【肯尼亚国家馆由意大利人策展,中国人参展(只有一个肯尼亚人)。这事难道不滑稽?】

  续随子点评,刊于中国文化报2014年4月,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