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7-29 22:16
近日,王光乐个展“六块颜色”在北京公社拉开序幕,本次展览的《无题》系列仍延续了《水磨石》和《寿漆》系列中的创作原理,“时间”依旧构成了这批创作的主线。在王光乐的艺术探索中,“客观”与“理性”一直是他最重要的态度,是构建其艺术系统的核心准则。
王光乐在最近创作中所选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构成了一个基本的色彩框架,这似乎也体现了《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六块颜色构造了一个自我生成的体系,艺术家后续的一些探索也可以被纳入其中。为了让各位读者对王光乐创作有一个相对深入的了解,“凤凰艺术”的特派记者在展览现场采对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进行了采访。
▲ 150701,布上丙烯,280×180cm,2015
▲ 150617,布上丙烯,280×180cm,2015
▲ 150614,布上丙烯,280×180cm,2015
为方便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为Q,王光乐简称为A。
关于六块颜色
Q: 为什么会选择这六块颜色?
A:这六块颜色可以指代任何颜色,并且从色彩序列上来说,红、黄、蓝是三原色,绿、橙、紫是三间色,如果再复杂些还可以有褐色这样的复色,这是一种特别不主观的选择。
叠加的光阴
Q:表现时间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会采用层层叠加覆盖的方式来压缩它?
A:它可以倒推至我上一个系列《寿漆》,"寿漆"是来自我们老家的土葬的一个习俗,就是老人快过世前他会给棺材刷油漆,每年刷一层,一层叠一层。我受到老人对时间体验的这个启发来把握这样的主题,也用了刷棺材这样的一个层层叠加工作方法。
▲ 131115,布上丙烯,116×114cm,2013
▲ 寿漆120103,布上油漆,146×114cm,2012
▲ 寿漆131127,布面丙烯,116×114cm,2013
Q:其中的原理一样。
A:对,是一样的。
Q:那么,在这个层层覆盖的这个过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A:其实我恰恰是要排斥各种感觉的。在做的时候,要把这些感受、情绪,都排除掉,我觉得就是在重复时间。
Q:在这个过程中您是想要去个人化,去个人感受,您会对作品最后产生的效果感到很激动吗?
A:其实不太会有激动的时候,因为现在的所有的结果其实差不多,就像你去计划一个事情,它最后往往也实现了,当然会有一些意外,但是不会有什么激动。因为在做作品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做出一个小稿了,如果说把那一刻叫做灵感,激动就已发生在那一刻,剩下来这些不会激动。因为你得用一个非常长的时间去把你当时那感觉呈现出来,通过视觉让别人感觉到你的感觉,所以你要去很稳定的去把那个当初的第一感觉理性地表达出来。
通过作品来固定自己
Q:我之前看过您的一篇采访,您提到过会自己追求一种不变,会用作品去固定自己的看法。这一点让我很好奇, 因为一般的艺术家都是通过生活获得一些感触和思考,之后,这种观念或者思考会作用于他的作品中。您的选择却是反向的?
A:对,你提到那些艺术家是一种半循环,他们的作品来源于生活,这个我也一样。但其实你回到传统,回到古人的画,大家并不是评论画怎么样,而会说这个作者是很有境界的。实际上这是因为他把自己作画的境界还原到生活中了,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而且,我是一个比较相信个体的这样的一个现代主义者,我觉得基于你自己的话,你工作首先是因为你自己的需要;工作完了,表达完了,这个东西反过来也是在说你自己。所以,从这两个角度而言,我觉得作品反弹回我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Q:您曾经还提到过要端正对生活的态度,对吗?
A:对啊,时时刻刻啊。
Q:那现在的态度和之前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呢,现在是怎么样的态度?
A:它是这样的,不是说将原来的态度反过来端正一下,而是说原来我有一个很好的态度,但如果你不去经常去修正它,它就有一点点倾斜了,所以你常常要把它扶正一点,每天都要做这样的工作。
叙事性消失的视觉艺术
Q:我们知道抽象艺术是让观众是有距离感的,它很难让人理解,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艺术史的这样的背景,或者是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在《寿漆》系列的背后有你的生活来源,它是有故事的,因为有具体的情节,大家会比较容易理解,您这六张作品《无题》背后是否也有故事或某个特定的场景,还是说它是从生活中泛泛抽象出来的一种艺术。
A:这种抽象在《寿漆》中其实已经表达完成,当然其中有叙事性在背后支撑。我对这个状态并不是说不满意,但我也在尝试能不能不讲故事,不叙事,通过视觉还原出我希望的那种感觉,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我觉得它有某一种可能,它不需要任何美术史背景,对于一个非常有知识的人和一个文盲而言它都是一样的,通过视觉与相同的生活体验,可能会唤起一些感受。
Q:我所理解的是这种艺术是非常平等的,没有性别和社会的歧视。
A:我希望。
Q:您之前说过大家的评论不会影响到艺术创作,但您会去思考这些评论,而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可能还是和之前一样,形式上没有特别大的变化。然而,这种情况对于观者而言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虽然你自己的阐释或是你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但作品依旧是原来的样子。
A:对,其实我就是观者和作品之间的缓冲,其实观者对作品的看法,首先作用于我,但我不希望把它作用到作品上。然后在这个中间,我相信作品它不需要你更多的想法添加进去,我持续做它的时候会保证其形式不变。当然,你只要持续的做,作品也有自己地生命,它会生长,我在等待它,我放慢脚步等它发生变化,最后它会变化。我希望每一次以高质量来呈现它。
与修拉的对话
Q:您很喜欢新印象主义的点彩派?比如修拉。
A:你怎么知道?
Q:因为我看了您的作品《水磨石》。
▲ 水磨石,王光乐,2008
▲ 水磨石201004,布上油画,180×150cm,2010
▲ 水磨石201308,布上油画,180×160cm
A:其实是否有关系我并不知道,我是迷恋过修拉一阵。
Q:我能感觉到这几件作品之间的一个跨时空的交流。
A:新印象派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修拉,因为当时我觉得他画的那些点的时候最没情绪。
Q:对,就是对光的表现。
A:对,其实印象派都是对光的表现,但是它的笔触里面没有情绪,这个点和那个点是一样的,但是莫奈就不一样了,可能画天空时会更加奔放一些,画地面的时候更仔细一些。
Q:为什么选择这种没有情绪的表达方式呢?很多艺术家都希望在自己的笔触中留下非常个人化的表达,融入自己的情感。
A:是的,首先是我选择要做一个理性的人,不是因为我是艺术家我才应该理性或者感性,而是因为我觉得我的周围很缺理性。我先要自己理性起来,然后看理性能做什么作品出来。
与之前的《寿漆》系列不同,走进王光乐的这六张《无题》,会不自觉地被其中散发的“甜美的气息”所吸引。没有压抑,但有一种与社会疏离的错觉感。王光乐在采访中一直提到理性,他想通过避开叙事的方式来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他做到了,虽然理性的思想一直贯穿于这两个系列的作品之中,但是它却绽放出了不同的花朵。
关于艺术家
▲ 王光乐在工作室创作
▲ 王光乐工作室
▲ 艺术家王光乐
王光乐1976年出生于福建,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其绘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其中包括加利福尼亚亚太三年展(2013)和釜山双年展(2010)。同时他还参加了美国卢贝尔家族迈阿密私人收藏博物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的多次群展,他的个展多在北京公社和佩斯纽约举行。近年他参加的展览包括在荷兰鹿特丹波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举办的群展“聚焦北京:德赫斯-佐莫收藏展”(2014),意大利博岑Museion美术馆举办的群展“When Now is Minimal: The Unknown Side of the Goetz Collection”(2014),以及目前正在美国旧金山Asian Art Museum巡回的“中华廿八人”群展(2015)。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