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非凡形色的交响
——向光油画艺术初探
作者:徐亮
乍看向光的画,便觉是青年人所为,然而画面却很老辣,及待听朋友谈起向光,我便更深入了解了向光的画、向光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生于30年代的人作品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且思维大多“革命、红色、写实”。但映入我眼帘的画作却是激情似火,纵横之间显出娴熟的技巧和艺术氛围。
以我观来,他的画大都是心灵跳荡、情绪抑郁或奔放的那刻所做。其作品几乎都是趁灵感降临时一气呵成,在较短时间内迅疾把新鲜的思维和感觉在画布上固定下来,狂草奔放,作品似乎带有某种未完成性,甚至有某种偶然性,正是这些因素,带来似不经意的考究。乍看有些难懂,细品却是气象万千,雅致清爽,整个画面始终洋溢着一股令人心醉的激情和朝气勃发的无穷力量。作品《乡间石径》、《心中的河流》、《树影阑珊》等无一不在执拗的讲诉着自己的故事,在技法上他没有过多受到曾在学院里学到的技法和其它形式的所囿——我以为这是他曾受过学院派教育但又总想突破前人的创新思维所致。
在中国,不少油画家追求油画中国风,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形式,向光油画则独具出自气脉的东风神韵。可以说他的作品是具有中西绘画双重传统的现代绘画。
透过画家的生活历程我们发现他同许多人一样经历了共和国那一段段炼狱般的痛楚,由此他的画面里多了一份对人生的苦涩感悟和回忆,这从他的作品《岁月》、《相依偎》的色彩设置里均可以得以展现,画面似记忆深处的印象,孤独、悠远、朦胧。没有少女样的明媚艳丽,但观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意境里排遣的感情涟漪。
冷静地看,我感觉到他力戒“重技轻艺”的俗套,多年的艺术实践使他明白,技术只是艺术创作的手段,抒写心象方是艺术的真谛。因此,他的创作过程与其说是用手在画,毋宁说是在用心在画,他的画于恢宏中求精微,关注的是自己内心感情和意象的表达。如作品《瓶花》、《水果静物》、《两个姑娘》、《忧郁少女》等,没有做面面俱到的描摹,只是通过色彩的感觉,把握对象的形,画面传达给读者的视觉形象已使我们读出了画家要表现的思想和内容,并同画家一起去欣赏、去解读画里的情绪。
他自己曾写道:“近十年来,我只靠印象的迷惑前往,依理想的表现冲闯。运足气,憋足劲,仿佛刀耕火种的丰收祈盼,带着拓荒者对处女地的兴趣。亦如精心载培的成长巴望,几乎是养育孩子般的父爱。又像征服者的狂轰滥炸,暴发出野性的肆虐。也像急迫的垂直起降,显示出迅猛无前的霸道。原动力全在必胜的自信。”
通过作品看到,画家对风景、静物、人体或室内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只是为作品的萌动获得了一个理由和出发点;我特别欣赏他的那些表现树林和马儿狂奔的系列作品,就我而言,这些可以识别的物象为我提供一条进入他的思维世界的通道,让我不得不首先要追问、进而去思索、去探究。但是,经验所依据的价值尺度又很迷茫。我想,就画家自身来说,重要的也不在他画的是什么。画两个少女也好,画两个酒瓶也好,还是画的两匹马的交媵也好,他真正要表达的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内心状态,真正要创造的是一种富有个性旋律的音乐感画面。而出现在画面上的意象有时不是他特别在意的描绘目标,而只是绘画本体所需要冀助或习惯于冀助的一个对象,其着意处不在对象本身而在绘画本身,即所谓“借题发挥”而已。这也是“表现性”绘画和“再现性”绘画的本质区别——前者以表现主体为主旨,而后者则以再现客体为方略。
他的有些作品没有标题,但画面和色彩表现出来的客观物象又总是引导我们的审美神经去不断探询它的意义所在,此时,观者已完全没有必要通过辨认所描绘的物象去接近画家的心灵世界,而是可以通过富有激情的绘画语言直达画家的心灵世界。我想,这是一位老艺术家一生艺术历程涅磐的结果吧。
几天后,当我重读向光的画时又感到,他的绘画动机里表现主义和印象主义似乎有着相同的词根。表现主义是由内向外的释放自己的情感,印象主义是由外向内抒发自己的情愫,但共同的都是记录着艺术家内心曾经的情感浪潮和压抑心境,这向内、向外冲突所形成的视觉张力由于画框的局限反而增加了观者想象的空间和率真意味。我想,看向光的画愈看愈耐看的道理也就在这里……
作者:徐,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