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坚守传统绢上绘画立场,并立足于架上绘画视野;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因纯正,同时也是一个基因优化的过程。张猛的一批近作恰好向我们展示了他对这一过程的思考样本。
尽管,学院教育仍然把对传统人物画经典语言的传承当作教学任务之首。然而,仅仅限于照搬古画中的线条和色彩已不能满足有探索意识的学习者对观察和造型的需要。可以看到,传统线式造型元素一旦被抽离形象成为独立欣赏主体,便削弱了它作为服务画面整体所带来的各种可能性的表现力。重新回归对形象的认识原本,探索各种造型元素的整体关系,是继承地发展学院工笔人物画的一个方面,也是当代工笔人物画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在这样的起点上,写实的概念发生了实质的深化。
有意味的是,当这样的中国式写实人物画在向西方寻觅养分时,一旦发现了游弋于“真实”之外的个性语言趣味——譬如,西方古典语系下的审美差异——并在汲取的过程中融入了自我,其艺术面貌便“超越”了古人:是技艺之于认识的超越,是视野之于思维的超越,也是时代之于历史的超越。相比另起炉灶并冠之以“实验”名目的画作,显然具有了更加清晰的演变出处。
这不是简单的“拿来”。
从张猛早期作品《女孩侧面像》所透出的“文艺复兴”气息,可以看到他作为学院教养的根基和热衷古典审美趣味的明证,并一直贯穿在其后来的实践当中。《蓝裙子女孩》是他研究生学习阶段在“传统”与“自我”之间转换的标志作品。新作《独自等待》系列已看不到明显的“古”意,精准的线,虚松的染,交织成了落寞的形象和时尚的空间,娓娓地讲述着一个人的都市情怀,让我于无声中感受到都市的喧闹与无奈。
画到此时,东西方古典绘画语言已然幻化成了个人母语体系,有尊严地诉说着他对现代生活的独特认知。
2008年8月
作者:马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