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年5月13日,陈文骥在台湾的首次个展在关渡美术馆开幕,图为艺术家陈文骥在作品前。
导言:从1999年举办第一个个展到现在,陈文骥在他三十年来的创作生涯中举办的个展并不多,和他同时代的的许多艺术家相比,这是一个明显“慢节奏”的艺术家。
从1995年开始,陈文骥就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燕郊的一个农村,对陈文骥来说,那时的时光是美好的,在那个种满了庄稼,宁静的乡间,他独自画着自己的画,远离了当时正在风生水起的中国当代艺术“政治波普”、“艳俗艺术”等浪潮。后来他工作室的周围建起了高楼大厦,变得车水马龙,从前甚至连车都很少见,现在只要出门就会堵上大半天。可陈文骥发现自己依然不是那个弄潮儿。他依旧执着地待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创作,只是再也无法像90年代那样可以走出工作室对着庄稼、对着自然描绘一种“心境”了。
也许是无法跟上这个变化太快的外部世界,陈文骥的创作有了新的突破口。在2000年之后,陈文骥的创作逐渐从相对具象的对外部风景的描绘转变成了相对理性的抽象几何的形式,在那个当代艺术市场开始变得火热的时代里,他默默地尝试着自己这一新的实验,一直到2006年,他开始与AYE画廊的合作,才将自己这一长达五、六年的艺术实验完整地呈现。
时间依旧很快,十年过去,可陈文骥依旧很慢,他还是和同一家画廊合作,十多年前的“抽象”实验已经成为了当下市场的“新宠”,但陈文骥却不认为自己的创作属于抽象,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抑或是个人的心境,诉说着一种无法言表的复杂的情怀。
陈文骥关渡美术馆个展现场,左起:策展人冯博一,艺术家陈文骥,关渡美术馆馆长曲德益
2016年,陈文骥在台湾的首次个展在关渡美术馆开幕,展览是受策展人冯博一之邀,并由他担任策展人,较为完整地展出陈文骥2009至2016年间,创作的布上或铝塑板上油画作品27幅,代表了他从2000年开始长达十多年探索的艺术创作。策展人冯博一认为陈文骥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对节制、精致的极限探索,不断刷新着人们惯常的视觉经验。而纵观其三十年的艺术创作,冯博一谈到:“陈文骥的艺术创作难以在中国当代艺术类型化、符号化的趋同性里给予界定、归类,而是在他自愿边缘化的选择中,坚守着其中自我的极端叛逆、质疑,抑或也是他无所顾忌地表现——那是一个只有艺术家才能够达到的一种极限。”
对于冯博一的这一评价,陈文骥不认为里面存在主动或被动的选择,而纯粹是自己的个性使然,因为他坚信:“艺术始终是要失败的,所以只有不断地前进,一旦你想被接纳,就意味着你已经停止了。”
陈文骥关渡美术馆个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此次在台北关渡美术馆的个展是您三十年艺术生涯中第一次在台湾举办个展,这让人很吃惊。
陈文骥: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个人展览这确实是第一次,台湾我也没去过,也是第一次。一切对我来说都挺新鲜的。
雅昌艺术网:展览举办的契机是怎样的?
陈文骥:我是受冯博一的邀请,他跟关渡美术馆有一些合作关系,邀请我做这个个人展览也是他的一个学术构想,所以这次展览整个面貌都是在他的一个学术思考体系下完成。展览的线索是从2009年到2016年期间的一些作品,所以面貌还是比较统一,但是也能看出里边有一些不同的变化。在他的构想上我选择了27幅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相对完整地展现这一时期我的艺术思考。
陈文骥关渡美术馆个展现场
雅昌艺术网:您刚刚说从09年到现在的作品其实是有一些变化的,这个变化是怎样的?
陈文骥:首先在材质上变化不大,基本上还是保持在很一贯的油画的表达方式上。可能在语言上稍微的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比如这一时期早一点的作品有一部分更接近于具象的表达。还有一部分作品是体现一种物理的变化上,所以在细节上让人们产生一种体验的感官作用。这一两年的作品是将前边这两种因素有针对性地去做一些对应性的调整,所以语言上可能会更平面些,图形感更强,力求在之前表达的方式上,找到一个新的表达欲望。在这种新的方式里边,我感觉到被秩序化了,找到自身的一种语言结构,和以前稍微有一些不同,这样我想完成的作品也会给观众有不同的反映。所以展览的作品也分三个展厅展出,其实是三种不同的阅读方式。
雅昌艺术网:您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绘画创作,三十年的艺术生涯经历了哪些转变?
陈文骥:如果细分,我曾经将自己的创作分成过四个阶段。从86年开始到90年代初期,我尽可能地让自己的画面表达一个我能把握的视觉效果;90年代的时候,我更多地是从绘画语言出发,围绕周边的环境,写生对象进行创作;到第三个阶段,进入2000年的前后这段时间,我感到自己的创造遭遇了一些瓶颈,我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方式,慢慢地将自己的创作和现实拉开距离;到了2000年之后,真正的开始了这一批相对理性的绘画,不由自主地回归到对物质本质的思考,也开始真正地表达自我的立场。每个阶段的创作都跟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心境有关,这跟自己的年龄、生命都有直接的关系。
陈文骥关渡美术馆个展展出作品
雅昌艺术网:其实对您来说最大的转变就是在2000年前后,从之前相对具象的语言转变成一种理性的,抽象的绘画语言?造成您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陈文骥:这里边可能外界的影响会占一定的比例,但更多的是内在的因素,自身的原因,可能跟我性格都有关系。在一个时间范围内或者是一个空间范围内,如果你的性格,你的思维习惯不一样,你的反映就有不同的阶段。我想在某个时期由于我个人的性格,让我更多的愿意去寻找一个自身的空间,回避一些现实,这些都让我思考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想我在那个阶段可能是回避现实的,但是在这个回避过程中我的思帮助我找到了另外一个艺术创作的点,就是在语言上找到了一种自身能达到的精确的位置,所以说启动原因可能是自己的一个失败的起因造成的,但是人的空间性是很大的,这就在于自己,你的智慧或者是你的勇气能不能帮助你开拓这种领域。
雅昌艺术网:2000年之后,中国当代的市场开始出现,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开始被动地被市场所主导,您在这一时期没有受到这些影响吗?
陈文骥:在这样的环境里有时候会被一些东西左右,会判断自己适合哪种表述方式和存在意义,这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想首先必须用我的习惯方式,用我的能控的方式,能回避多少就回避多少。选择远离的话其实是有一定的失败感的,或者也是带有一点自欺欺人的一种手段,但是最终会有效地把自己从中摆脱出来。这也许是我个人性格本质上的一种优势,我能在一个小范围里边很自觉接受某种事实,同时也对细微的东西很敏感,有一种警觉,这些都成为我某种态度上的优势,能保护我,同时也能让自己立足。
我意识到自己可能跟现实和潮流是毫无关系的,我相信我这个人的真实性,其实一个艺术家有的时候是在完成一个自我,这个“自我”甚至好像还不是你,不是我,就是一个你要维护的那个人,所以我要对这个“我”有一个特别客观的,或者是说要特别负责的态度去完成他,我相信他存在的独立意义,哪怕这个选择是个错误,但在我当下的判断下,至少是有一个方向的。
陈文骥关渡美术馆个展展出作品
雅昌艺术网:您2000年之后在创作上的转变,其实是从具象进入了抽象的范畴,但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抽象艺术市场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成长起来,您的这一新尝试在什么时候得到了认可?
陈文骥:其实我从来没有刻意去追求一种市场的认可,一切都是机缘巧合的结果。这批创作在积累了将近五、六年的时间之后,在06年和AYE合作了第一个展览,这里边已经透露出我的一种新的表述态度,被当时学术界和市场有所认可。这也只能说是水到渠成的过程,不是我刻意设计安排的。到了09年东站画廊的个展基本上是将我这一个阶段的东西全面的呈现出来,后来一些展览基本上是在这种思考方式上的延续。
就我个人来说,我希望离市场稍微远一点,因为我感觉自己是很敏感也是特别脆弱的一个人,所以我希望这个东西不要过多地影响我,我也不会对这个东西有太多的了解和掌握。
陈文骥关渡美术馆个展展出作品
雅昌艺术网:其实在您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似乎一直都在做自己的创作,远离所谓的市场潮流,但最近两年抽象艺术市场开始热起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您当下的创作契合,这是否会对您的创作造成一些影响?或者您对这一现象是否会有所警惕?
陈文骥:其实我感觉自己的艺术历程好像和市场发展的节拍不是很同步,每次在关键时候可能都和“潮流”正好是反向而行的。比如现在抽象热,可能我自己到现在也不认为我还在抽象表述的范畴之内,我也不太强调这个表述。因为我创作的起因就不是以一种抽象表述态度要求自己。这几年一直累积思考,到了13年的时候,我感觉我在这个思考上可能又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大家好像开始强调抽象风的时候,我的态度上更加想寻找一个安静的,让自己能冷静思考的一种对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
一个艺术家的个体跟时代或者是跟社会的认同不是由艺术家自己主导,更不是由艺术家自己刻意地营造出来的,而是这个社会在一个恰当的时候,达成了一种共识下来体现的,而这种共识体现的不是艺术的本质,它只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反映,所以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说艺术家的终结就是失败,只要你前进,你最终肯定是一个失败的结果,除非你不前进,你保持了一个和社会同步的进程,最后被社会吞噬,实际上他已经是失去了艺术本质的力量,只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装饰物、装饰品。所以从这个概念里边讲,其实艺术也是失败的,不管是你成功或者是你失败,最终都是一个失败的呈现。
雅昌艺术网:这或许就是策展人冯博一评价您是一个不能被归类的艺术家的原因?
陈文骥:对社会意义来说这种不可归类就是不能进入一个程序,就是被社会可边缘化的人,甚至是一个失败的人。但是可被归类的只能是一个社会和现实成功的人,会被社会消化掉的人,所以艺术家应该是始终不可被归类的,当然社会是可以强迫地去把他归类化,这是社会的力量,但是艺术家的力量就是力求不被社会归类,他一定要有独立性,有一种反文化的勇气。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罗书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