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收藏家又添新宠:身价斥百万的信札收藏

2016-05-19 16:34

  近年书画拍卖市场信札的收藏异常火热,特别是文化名人的信札,某拍卖会上,茅盾的信札一页拍到90多万,鲁迅的信札拍到600多万,陈寅恪的信札也拍到200多万,当然受众多原因影响,名人信札也并非都能以这么高的价格成交,但越来越多的收藏者进入了信札收藏或投资的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觉得信札收藏的意义大致有两点。其一、信札属于第一手材料,因为它多为作者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般没有什么忌讳,比较可靠,对名 人研究是难得的文献资料。缺点是怀有私心杂念。利用书信时,需要结合其他文献,了解其时背景。胡适曾说:“信札是传记的原料,传记是历史的来源。故保存和 收藏古人的墨迹,其功用即是为史学家保存最可靠的史料。” 在我收集的二十多封文史大家郑逸梅的信札中,文史资料随处可见,有封信上,他跟老朋友谈到民国时的小型报,“在清季光绪年间,成为一种流派,那些所谓洋场 才子,往往借此小小地盘,发泄他怀才不遇的牢骚,愤世嫉俗的感慨,或者自诩风雅,酬唱诗词。等而下之,便是记载些花丛新闻,歌场月旦,总之只供茶余酒后的 消遣,谈不上什么意义两字……”类似的材料在他的书里从来没有见过,是可为文史补遗的。

  其二、信札书写较多随意,一般情况下不会像创作书法作品那么正襟危坐,所以信札上的书法更具作者的天性,也更体现书法的本真。如我收藏的一页周 作人信札。周作人是文学家,但与他的哥哥鲁迅一样,是习过字的,书法绝非俗流。他的书法作品不少见,字体以方扁略带隶味的楷书为多,此幅信札暂不论内容, 书法上行距开松疏朗,点画内敛从容中多消散之气,再配了俞平伯赠送他的俞曲园“如面谈”花笺,难得的古雅。

  信札收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流传有序。所谓流传有序,即来自收藏大家的藏品,或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或出自名人晚辈之手的某些名人与同时期知名人士的来往信件等,这些信札来源比较可靠,可信度也比较高。

  第二、要防止赝品。今年某拍卖会上见到文学家俞平伯致作家荒芜的一封信,为赝品。此信原件曾有出版,毛笔横写在文稿纸上,并附有钢笔信封。虽然 老人因晚年中风后毛笔字少了刚劲之气,但略显木讷的行笔清韵依然。而拍卖会上的这封信,信纸改为了花笺纸,横写改为了竖写,或许在作伪时的粗心,文字竟然 多处遗漏及错写,行笔绵弱单薄多偏锋,为了增强信札的可靠性,作伪者煞费苦心,在信末加了一枚“俞平伯”的印章,并将信封邮戳处剪去,留下一些邮戳印,让 人觉得这是实寄封,从而为信札的真实性添加砝码。

  第三、注意信札的完整性。信札收藏最佳的状态是七美并一:毛笔书写,好的作者,好的上款,好的笺纸,好的内容(或说信中有故事),有印章,有信 封。如果七美并一,那价格自然是天价。求不得全,退而其次,毛笔书写,好的作者,好的笺纸,好的内容,有这四美,对收藏而言也是足够了。曾有朋友买过叶恭 绰的信札,应为两页,但因原藏者保管不当,遗失了前页,只剩落款的那一页,由于不完整,所以朋友买进价格非常低,但这样的信札除了得到拥有前人墨迹的满足 感外,并无多少意义可言了。

  第四、收藏要成系列。中国的名人太多,与书画收藏一样,信札收藏也要讲系列,如我的朋友中,有的收藏清朝状元系列,如翁同龢、刘春霖等;有的收藏文人系列,如茅盾、沈从文等;有的收藏闺秀系列,如陆小曼、周炼霞等;有的收藏戏曲家系列,如梅兰芳、程砚秋等。这样细水长流,一旦成了系列,就有了深度,可做展览,可做史料研究,比投资有意义得多。

来源:华夏收藏网-市场行情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