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10-27 13:46
图1
图2
古代玉器宝库中,有一瑰宝叫玉琮,很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这不仅由于其形状奇特,而且关于其用途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并有着各种虚玄的传说,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玉琮最早出现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以良渚文化最为丰富。其形状与大小差异较大,但大多是方体圆孔,器体细长,如方柱状,一般在器体上雕出多节结,节带上饰有兽面,兽鼻和眉之间雕以纤细云雷纹,表现出庄严肃穆的神秘含义。需要提及的是,还有一类圆体内空类玉琮,按“玉琮”的定义,当属玉琮。此类琮与方体类琮差别较大,有学者认为这种琮具备“圆体内空、器壁内凹”的特点,应冠以圆体琮,但考古资料报导较少,对其定名问题,意见尚不一致,从实际来看还是存疑。我们注意到甘肃灵台一处西周墓地玉璧和圆体玉琮同时出土,根据“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祭祀天、地是同时进行的,璧和琮应是同时运用的。因此,这类圆体类琮的祭祀功能应与其他方体类琮相同。
据《古玉图考》记载,玉琮以黄玉质地为最多,其次是青玉、白玉。考古发现证明,史前文化玉琮工艺技术已相当发达,从红山到凌家滩、崧泽与良渚,及至大汶口和仰韶文化,聪明的古人以绳子为载体,加上解玉砂和水的砂绳切割工艺在中国玉器的制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个时候的玉琮绝大多数有纹饰,主要是神人面或神兽面,或二者结合。商代玉琮大多经过雕刻,以蝉纹为主。到了周代,玉琮光素者较多,伴随青铜文化的影响,以浅浮雕卷曲龙形纹饰的玉琮也有发现,但这时玉琮的风格已与史前玉琮截然不同,这可能是玉琮崇拜观念即用途的一大转折。战国时期,人们对史前玉琮造型之特点已不甚清楚,以致于在雕造玉琮时,出现了一些违反传统的作法。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特征,发源地在江南一带。河南、陕西等地史前玉琮极罕见,仅在商周墓葬或祭祀坑和窖藏中有出土。至西汉,玉琮崇拜观念已经完全变化,墓葬中偶有出土,但已是传世古玉随葬而已。这时,玉琮已经成了“古董”。因此,考古学上,有人把秦汉以后的玉琮叫赝品,且极为罕见。就此而言,清代以前到秦汉时的玉琮,虽然都是仿古玉,但仍有着重要的收藏价值。
本文介绍的这两件玉琮:一为西安长安区张家坡西周墓出土,一为陕西凤翔县城关镇窑头村一处春秋晚期的遗址上出土,无论从出土地域还是时代特征上,都比较特殊。
先看张家坡西周墓的这件玉琮(图1),高6.8厘米,器宽4.6—5.1厘米,孔长4.3厘米,孔宽3.8厘米;质地为利蛇纹石加方解石,黄色,间有黑斑。器为一端略大的长方形高筒状,两端有射,穿孔为方形,由两端凿通,器表光洁无纹饰。与良渚文化的玉琮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种异乎常制的方孔玉琮在长江以北的西周墓葬中甚为罕见,仅在关中西部的宝鸡与甘肃灵台西周墓地有零星发现。
再看凤翔春秋遗址出土的这件长体玉琮(图2),通高12.7厘米,外方边长6.5厘米,孔径5.2厘米,射高1.2厘米。玉色青绿略泛黄白,温润莹秀,呈半透明状,形体长方高大,内圆外方,两端有射,形体规整,外表及内孔均抛磨光洁,通体光素。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春秋乃至西周时期还是很难见到这种形制的玉琮。从形制与玉质分析,与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上出土的玉琮极为相似,因此很有可能是齐家文化或陕西龙山文化的遗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几千年前,玉琮为什么如此虚玄神秘?至今是良渚文化乃至商周文化玉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则玉琮是祭祀天地的礼器。在史前先民看来,玉琮与天地阴阳有关,因此,对玉琮崇拜至极。玉琮外方内圆,是天圆地方的象征。地之上下为天,大地是夹在天地之间,玉琮体中心上下穿透的圆孔,当为通天地之通道。又据《周礼·典瑞》:“琮以敛尸”,则玉琮又与葬礼有关。但《周礼》的成书较晚,所以反映的崇拜习俗多在商周。因此,有学者认为良渚文化玉琮可能是财富与权贵礼仪的象征。商周以后,玉琮可能是神人或神兽或二者结合的具体化和立体化。有如后来的化佛、菩萨形象作为人们膜拜的形象一样,玉琮成了先民生前崇拜的偶像,其目的是为了驱魔避邪,祈福禳灾。死后又以玉琮随葬或者祭祀,旨在保护死者,防御妖魔鬼怪的骚扰侵犯。这种崇拜一直延续至西周晚期,后来随着这种崇拜观念的消失,玉琮随即消亡。
来源:凤凰艺术-收藏投资 作者:刘明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