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3-05 00:00
3月4日下午,以“环境”为主题的春季系列展览在OCAT西安馆开幕,展出了包括李消非、邓大非、吕松、陈秋林、胡昀等在内的艺术家的作品,其类型涵盖了影像、绘画、摄影和以个体生活与社群变迁为焦点的研究项目。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油盐酱醋——流水线项目
艺术家李消非在其“流水线”系列影像作品中,记录下了工厂中生产日常生活用品的小规模流水线,它们主要生产盐、煤炭、铜、银、香烟和巧克力。这些工厂通常很小,生产过程也显得肮脏。但在镜头前,这些污染最为严重的原料似乎也有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美感。
“油盐酱醋"展览现场的单屏影像
流水线上的产品呈现一种美感
流水线车间飞舞的鹅毛
从一包盐的拍摄开始,艺术家逐渐将“柴米油盐”的概念扩展到了整个经济语境,它们一起描绘出整个工业生产循环的画面:从原材料到产品和副产品产出的过程。李消非沿着生产价值链往上、往更深的区域里探索,织布机、车间风扇、漫天鹅毛……每一个单屏影像都记录了流水线上无休止的运转。
西安笔记——废墟纪念
艺术家邓大非更加关注城市扩展之后所带来的“废墟”,他在《废墟计划》中,运用传统的拓片手法,以宣纸和水墨对地面纹理进行再现,记录下这些正在消失的城市边缘的空间。
邓大非在展览现场
“废墟计划”始于2014年,它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记录区域的变迁。在此项目中,邓大非创造了一系列具有纪念性的图像与符号,伴随着创作的同时也记录了发生在创作周围的环境和土地变化,也赋予了这片处于疾步重建节奏的废墟尾迹生命和情感。
从废墟中拓印的作品《废墟面相考》
拓印着植物图案的《西安笔记》
邓大非在石头上、纸和水墨中,在印拓的传统技艺中捕捉这些已经失去的遗迹。随着这一程序的完成,随着被雕刻的地表空地被不断的掩埋、重建,拓印效果的古老图像成为一个充满想象空间和回忆的起点,去见证我们这个快速毁灭、发展、建设的历史现场。
邓大非 《互相安抚刻》 230×160cm 宣纸拓印 2015
邓大非 《牛头车身刻》 210×90cm 宣纸拓印 2015
流
出生于1982年的艺术家吕松,其作品漫步于城市环境边缘的新颖且奇特的景观之间,他的绘画充斥着一些列景观中可读元素:树、沼泽、河岸,偶尔也会出现人物的轮廓,它们并不清晰,像是处于意识的边缘,但又确实存在。
吕松 《隧道》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5
吕松 《苦艾酒》 250×200cm 布面丙烯 2015
吕松将其作品形容为“记忆的、心理的、经验的”,他从电影、文学及个人经历中或许灵感,在绘画中对其进行更深层的表述与理解。而这些根植于景观的视觉阐述,往往能在平静的美感之中唤起人们对某种特定心理经验的探寻。
展览现场的印刷作品
西安角&自我空间
重新定义的“西安角”作为OCAT西安馆系列展览的特别项目,不再只推出西安本地艺术家的作品。常驻上海的艺术家胡昀,此次在OCAT西安馆所呈现的项目,创作线索可追溯至其2013年个展《轻拿轻放》中所探讨的主题:1908-1909年间,在探险家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的带领下,一支外国科考队计划了一场从中国西部出发,穿越多省,最终抵达西藏的探险之旅。2016年,胡昀带着这些历史线索来到西安,开始了针对此次艺术项目的调查研究,并期待发掘一段能够唤醒自己兴趣的“新历史”。这也是此次展览主题“陕西——中国卫星监测与回收的重要基地”的诞生始末。
胡昀在现场掩饰音乐盒装置
一系列为定影的冲洗照片,其玻璃上的一条路线便是登峰路线
西安角现场的观众
常驻成都的艺术家陈秋林,则将焦点对向了城市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人群和文化。作为新项目“自我空间”的首展,陈秋林在其作品《一天》中呈现了来自艺术家对贵州省东南部山区的女性生活的考察。“床”对于生活在这一带山区的女性而言,是她们唯一私密且能够感到自由的空间。因此,《一天》中,床作为主体出现在装置和以当地女性为主角的录像及摄影中,成为当地女性生存现实的写照。陈秋林在作品创作中注入了她细腻的观察和体会,发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淳良的秉性和她们对于传统的敬畏,以玄秘的情景一幕幕展示了这里遗落在现代文明环境深处,被边缘化却无法摒弃的古老传统。
陈秋林的影像装置作品《一天》
《一天》作品中的装置床
影像中记录的侗族妇女的日常
展览通道墙上还展出了陈秋林的摄影作品,图为《繁花》
艺术家们或是关注自然景观,或是深入资本工厂,或是踏上城市废墟,或是深入山村边陲,通过对“环境”问题不同方面的检视,以极为个人化的方式表达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春季展览将持续至5月28日。
来源:hi艺术展览资讯 作者:class=,张朝贝<em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