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黄金有价玉无价,中国是世界上最爱玉石的国家。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玉石?小编觉得,那是因为玉石的质地符合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要求:温润却不孱弱,坚硬但不伤人!
故宫中有不少玉器珍品,历朝历代的玉环、玉璧、玉佩……个个美不胜收。但要提到玉中魁首,那必须是——《大禹治水图玉山》!
前几天,这一玉雕国宝就登上了某档综艺栏目,让现场几位明星是看得瞠目结舌,惊叹不已!
这件《大禹治水图》玉山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10000斤,新疆和田青玉,制于乾隆末年,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在中国,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在上古时代(很久很久以前),中华大地洪水泛滥,大禹受命于当时的舜帝,负责水利工程工作治理洪水灾害。
在治水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流传至今的故事,变“堵”为“疏”的治水理念,“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工作态度等,这些“故事”其实是反应了中国古人的很多内在品质,其中包括并不限于工作方式、哲学思想、人生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
总之,这是一部寓教于乐、传说与现实有机结合,恐怖与神话穿插其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话说在数千年后的大清朝,乾隆皇帝读到这个故事也是十分感动(外加兴奋),因此做出了一个决定——要用巨型的玉石把大禹治水的画面“情景再现”。
下面,小编给大家讲一讲这件玉雕创作始末!
乾隆在位期间,民间有人发现一块重达6吨多的玉石,这块大玉石色泽青绿,质地细腻,光润如脂,且体量罕见,世间难求。乾隆知道后非常高兴,下令将其火速运往京城。
当时可没有现代化的吊装工具,全靠人工和畜力,前面用100多匹壮马拉车,后面有上千名役夫推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拽运,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玉料运抵京城,用了至少3年,简直不可思议!
玉雕运送到京城,设计方案早已确定。乾隆有一幅爱不释手的画作,名叫《大禹治水图》,由于年代久远已经破损褪色,乾隆希望用玉雕将大禹治水图复刻,也希望自己能像大禹一样千古留名。
自古流传这样一句话“造办处苏州的玉,作以精巧见长;扬州的玉,作以大取胜。”也就是说扬州的玉雕艺人,特别擅长加工大型玉雕。
为了赶在乾隆80大寿前完成制作,扬州工匠分成几班,昼夜不停地加工,用了七年时间,才完成这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大型玉雕!
玉山雕刻完成后重达10000斤,刻画的是禹率领大众开山的场面,在山的前三面,雕刻家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结合玉材的形态,灵活安排人物,遍山古木苍松,重山叠蟑,流泉飞瀑。
整座玉山上,雕琢了众多人物,活动都围绕治水展开,人们穿着粗布麻衣,有的干脆光着上身,抡起橛子,劈山移土,脊背、腿上的肌肉随着动作的展开爆发出力量。
玉山的山顶则是动物的世界,猴子、梅花鹿、野猪、蛇,数组十数头动物因放火烧山慌张地向四处逃去。
玉山顶背部还有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隶书"弥勒塔山玉 大禹治水图"以及御题七言诗一首:“功垂万古得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图画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这份乾隆八十大寿的贺礼,既有乾隆千古圣君自居,也有其以大禹的事迹自勉的含义。如今,这件玉山依旧在北京故宫的乐寿堂内高高伫立,两百多年来,一直展示着它那看不尽的风姿。
玉器的雕刻,最考验玉匠的功力。玉匠必须根据玉石的形状和纹理,构思整体效果和细节。《大禹治水图玉山》参考清宫收藏的一张《大禹治水图》,在玉山之上,雕刻悬崖峭壁、飞流瀑布、花木古松和成群的劳动者,场面紧张热烈,体现着先民们开山治水的信心。
乾隆皇帝参与了玉器制作的整个过程:玉匠凿玉前,乾隆皇帝要亲自过目每一张图纸;玉器完工后,乾隆皇帝给它亲笔题字。
玉器完工之时,乾隆皇帝已经因在位年数的缘故退位。在他当太上皇的三年时间里,《大禹治水图玉山》被放在乐寿堂,与乾隆皇帝相互陪伴。
玉山从采玉开始到雕刻完成达十年之久,具体花费估计没人说得清楚,关于乾隆爷的这个旷世奇作,或许有人说他“炫富”,有人说他“贪功”,但若不那么腹黑。
理性分析一下:1、人家乾隆玩得起,当时正是康乾盛世,国力能够支撑如此浩大的工程。2、人家确实有艺术品位,制作出了一件艺术精品,也算是给后人留下了点好东西。
不过这种重量级的艺术作品完成后,乾隆皇帝除了欣喜,确实也是有点“心有余悸”,在玉山的题诗中他告诫子孙,不可为了追求“宝物”(炫富)和“成就”(扬名)再进行此类行为,一个万万人之上,任性而为的皇帝,能够有这种反思也是难能可贵的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