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方召麐,世纪见证人

  2006年2月20日,方召麐以92岁高龄辞世;她出生于1914年1月17日,距今刚好一百年,在我们今天看来,她是她所生活的那个世纪最了不起的见证人之一。她的个性中令人赞叹之处是她在一生中都表现出牢牢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无论作为女人,还是作为画家。

  1925年,方召麐11岁时,她的父亲死于非命。她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度过青春岁月,然而她仍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那个时代,与她出身相仿的大多数女性接受的都是《列女传》的训诫,方召麐则不同,她接受的是新潮年轻女性的现代教育,她的求学之路从无锡到上海,再到青岛的圣约瑟中学,随后又到上海光华大学念书。她对探索世界满怀好奇心,后来远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欧洲近代史。正是在那里,她结识了方心诰,一年后即1938年,两人结为伉俪。

  此时欧战爆发,这对年轻夫妇在挪威小住了一段时间,后来迁居纽约。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局势,方召麐举家迁往四川避难。后来她几乎再也没有回到过她的出生地无锡。许多画家在无锡这个城市生活过,比如顾恺之(345-406),倪瓒(1306-1374)和徐悲鸿(1895-1953)。这种适于艺术天才得到绽放的环境一定对这位敏感的少女产生了影响,她19岁时就师从钱松喦学习山水画,并师从另一位无锡籍画家陈旧村学习花鸟。

  二战结束后,远东依然陷于撕裂的战乱状态,1948年方家决定迁居香港。然而安居乐业的日子为时短暂,方心诰不久故去,给她留下八个年幼的孩子。又一次,方召麐不得不承担起作为女人的命运,独自经营家庭的进出口生意。面对无数困境,她以坚韧克己的姿态选择了奋斗。她是一位尽责的母亲,但是她也深知,只有通过绘画她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这时她认识了香港的著名画家赵少昂,此人是岭南画派大师,他将方召麐引入了艺术和画廊的世界。而赵少昂本人则致力于从西方写实绘画中汲取灵感,以期赋予国画以新的生机。

  跟随赵少昂习画的经历为方召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少昂尤其教导她仔细观察和在写生的基础上直接创作,让她捕捉细节的感觉变得更为敏锐,并反复教诲她注重运笔时的灵活自如。在方召麐1950年代的作品里,赵少昂传授给她的这些原则清晰可见。她将老师的教导化为己有,她的作品笔触细腻,运墨有度。

  1953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她结识了张大千。张大千是无可争议的传统画大师,也是一位可以乱真的临摹高手,他将认可方召麐的才华,同时向她指出新的发展方向。得益于张大千的指导和他的私人收藏,方召麐见识了八大山人、石涛等历代名家的原作……她深切地体会到一种需求,那就是去追寻自己内心深处的根。为此,1956年她再赴英国,在牛津大学玛格丽特夫人学堂接受汉学家哈纳达布斯(Haner Dubs)和戴维霍克斯(David Hawkes)的教诲,这两位学者是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战国和汉代文化的专家。发现远古的画像砖使方召麐笔下的人物形象为之一变,轮廓更加鲜明,造型也更加生动。1960年,为了给她的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她甚至不惜在伦敦定居下来。正如我们所见,她对绘画的热情从未妨碍她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

  从此,方召麐一生的重大方向都业已确定。她将在香港生活和创作,但她不惧路途遥远,常常赴欧洲、英国和美国去观看画展,为自己的艺术吸收滋养。为此,她来到巴黎观看马蒂斯的展览以及在大宫举办的毕加索展览。尽管如此,对方召麐而言,最富于启迪和最深厚的联系仍当属她与张大千之间的交往,这一交往长达三十年,一直持续到1983年张大千去世。可以说张大千是她的精神导师,她甚至前往巴西向他请益,去加州跟随他作画,还陪同他在欧洲和亚洲游历。她很快摆脱了1960年代所作的某些近似抽象画的尝试,因为张大千深知,方召麐作为一位富于感性的女性,最好远离那些知性的领域,而是通过具体的、可触摸的方式表达自己。到了1970年代,方召麐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越来越独立自主,这段时期她勤奋作画,每天都要画,无拘无束地画,坦诚地、简单地、直截了当地画,带着力量、信念和热情作画。她的老师要求她走出画室,睁大眼睛看世界,然后在画中将这个世界新鲜、本真、自然和瞬息之间的面目呈现出来。而她的世界,那个存在于她的自我最深处的世界,就是她在1948年离开的中国,以及中国河山和中国人。从1972年起,回中国比以前容易了,尤其是1973年她与作家韩素音结伴周游了中国。对方召麐来说,这次旅行仿佛是一次重逢,她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精神祖国,大江大河,高耸入云的山峰,壮阔的风景,这一切为她打开了一扇扇窗户,从此她将不断在大大小小的画幅上描绘这些风景,并且怀着永不枯竭和始终饱满的热情。1973年,她游览了黄山和华山,乘船经过长江三峡,穿越陕西和山西的黄土高原,一直深入到窑洞民居。她的画风确立了,她尤其擅长用披麻皴的技法来表现中国壮阔的大自然,这种手法顾名思义就是用有力的线条来构图。她用极其自然的笔触在画面上布满小点,仿佛遍布天空的星辰在闪烁。她用清澈的水波构成水平线,有时在其中点缀一些散漫的波纹。她不满足于再现外在的表象,而是去捕捉寓居于每个地方的生命,去描绘那些终日忙于自己活计的芸芸众生。这位女画家向我们传达了她作画时的喜悦,那是对寻常生活中的幸福的赞美。像黄宾虹(1865-1955)那样,她用浓墨来描绘坚实而纷乱的风景。像吴昌硕(1844-1927),她偏爱鲜明而清晰的色彩。她也像后者那样,出色地做到了将绘画与书法和谐地融为一体。她喜欢从最伟大的艺术家那里汲取灵感,比如王羲之,但尤其是怀素和孙过庭。她对画笔的控制能力一部分来自于她长期不懈地练习书法,这种练习将她的女性气质升华为力量。她始终是富于女性气质的,这体现在她作品中流动着的纤美、精致、细长和弯曲的笔触。她的女性气质也体现在她心地宽厚,善于倾听他人,体现在她对自己笔下描绘的那些船民、临时搭建的小艇和难民营满怀关切,或许这些场景唤起了她曾经历过的一些时刻。然而今天,她的作品超越了所有这些具体的事件,成为了对生命和艺术的礼赞。

戴浩石

  戴浩石(Jean-Paul Desroches)先生

  国际著名策展合伙人,中国文化遗产专家,著名汉学家,法国文化部国家文化资产总监,原法国国立吉美博物馆馆长,曾为卢浮宫艺术院校教授,众多文化展览的策划人。曾在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大学研习中文和考古,是研究中国文化的知名国际汉学家。2014年获得中国政府颁布的“文化交流贡献奖”。

作者:戴浩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