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4-13 17:18
余德耀美术馆“周力:白影”个展现场
导言:近日,“周力:白影”个展的研讨会在余德耀美术馆举办。研讨会以21世纪以来的当代语境和当代新绘画发展为背景,讨论艺术家的个人表达和作品的多译性。
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二元对立
研讨会现场,王嘉骥先生发言
左起:策展人及艺术评论家王嘉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策展人及作者刘秀仪;艺术家周力
抽象艺术”(Abstract Art)一词,从1936年第一次正式提出至今已经90多年。但策展人及影评人王嘉骥在研讨会上指出,中国现代艺术虽然从20世纪初便开始向向西方学习,但是抽象艺术却没有出现在当时艺术家的创作或艺术语言里。对于写意和抽象的概念,有着各自褒贬不一的看法。随后,抽象艺术正式在中国发展兴起,是20世纪末期,尤其是1990年以后。
研讨会现场,胡斌先生发言
对于此后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以70年代末以来为时间点,概括成了三个类型:第一个是70年代末以吴冠中为代表的艺术家提出的形式美,既有中国笔墨的中式特色,又有西方抽象艺术,包括抽象表达主义的表达方法;
第二种是受典型西方抽象艺术风格的影响。特别体现在院校学生和老师,通过系统地对西方抽象绘画的学习之后,所形成的表达方式;
第三种是后抽象的表达方式。它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日常的修为,区别于形式美的抽象和结构性的抽象,比如痕迹或者观念性的叙述抽象。
研讨会现场,朱朱先生发言
现今抽象艺术越来越普及,结合具象和抽象艺术形式,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朱朱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象的图式在90年代已经达到了高峰,随着商业化语境不断的发酵,具象也已经脱离了当时所针对的一种非常具体的语境。所以,近些年极简、抽象的表达被越来越多的美术馆、画廊、收藏家、观众所接受。“但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都激发了一代代艺术家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没有必要再把抽象和具象看成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他在发言最后表示,对于周力以及其他艺术家来说,以往的艺术史相当于一本词典,这本词典是等待着艺术家来创造性地沿用。
研讨会现场,刘秀仪女士发言
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刘秀仪也认同“抽象和具象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关系”这一观点,抽象一词从中英文字面意思上来看都有一个“抽出来”的概念,但从哪里“抽”出来呢?
刘秀仪认为,首先是从“物”中抽出来,然后经历一个重现、再现的过程:“很多人认为抽象就是平面和点。但其实艺术家将抽象作品从提炼到提纯的过程,比如提纯到只剩画面和画框的关系。”
研讨会现场,许晟先生发言
左起:余德耀美术馆展览部助理总监施雯;策展人及艺术评论家许晟;诗人、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朱朱
展览前言中,本次展览策展人许晟写道:“也许当我们看到作品的时候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每个人都走了很长的心路历程。”从现代主义开始,艺术的风格一直在演变,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重新思考看待每一件作品的方式,并思考如何创作出可以面向未来的艺术作品。许晟提议,“我们有没有可能跨越风格的限制,跨越媒介的限制,跨越一些被当做前提的价值观,重新寻找更宽泛的美学框架,给未来提供更多的启发。”
研讨会现场,凯伦·史密斯女士发言
抽象艺术其实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仅仅是在画面上创作出不规则的图形。英国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凯伦·史密斯觉得,抽象艺术家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当选择创作一个抽象的艺术形式,前提是你需要拥有足够的表达欲望与想象力。
在21世纪的西方艺坛,抽象艺术已经不再是当代艺术的主流趋势。但这种环境下,中国的抽象艺术却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策展人及影评人王嘉骥表示,“相对于西方当代抽象艺术发展陷入瓶颈的状态,中国艺术家如何转化自身的文艺和书画传统,进而丰富抽象艺术的创作,我觉得周力提供了一个有趣而且值得参考的案例。”
绘画是治愈性的
“周力:白影”个展现场
“周力:白影”个展在近1000平米的矩形主展厅中,呈现周力近两年创作的抽象绘画,与环境中的声音一起,构成由内心而生的空间场域。
展厅现场
展览告别“白盒子”方式,试图想要呈现出周力的内心世界。展出的绘画作品以浅色为主,当灯光打上来,达到一种“让作品浮出墙面”的效果,观众会忽略周围环境的存在,从而近距离观察细节。本次展览策展人许晟表示:“布展跟周力老师画画的状态很像,想要试图打破传统的东西,不墨守陈规。”
策展人及影评人王嘉认为,展览从视觉效果上来说,很成功:“艺术家在设置动态空间的过程中,同步彰显了一种时间性。”从周力2016年近作中可以看出,她借助中国传统绘画作为创作对象,不刻意营造一种意象,而是凭着自己身体内在的生息,据此衍生出了她个人的抽象表达。
周力:白影,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
对周力来说,绘画是治愈性的,富有诗意的。而抽象艺术是一个自由表达方式,但这种自由是一种相对的自由。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看来,周力的抽象作品不局限于现有框架,而是在在抽象和具象的表达之间、局限与自由之间、视觉与心灵之间,并存在形与影,内与外的概念。
“我试图捕捉在中国语境和多重文化环境背景下,周力老师的创作类型和取向。她作品中所描绘的形态有着某种框架和规范,但又不是完全确定的东西,它用形式来体现内心世界的感知和心灵体验”,胡斌最后说道,如果艺术家跳出了框架或是在框架的间隙,其实利于我们打开对抽象艺术认知的新视角。
周力,《风吹过的影子》,综合材料,200x300cm,2016 (图片由余德耀美术馆提供)
周力作品中对于线条的偏爱,来源于她对于世界的敏感度。小时候周力被要求一定要画速写和写书法,影响了她对线条的创作。作品中的线条看上去很轻盈,是因为她觉得人活着需要有这样的状态。
艺术家及策展人朱朱在研讨会上表示,周力作品中的“线”其实是她情感的投入。线条是缠绕、蜿蜒或者颤抖,就如同女性生活中的编织,在编织的过程中,时间在消逝,同时时间也被转化进作品里。
周力,《线-白影 之二》,综合材料 ,200x200cm,2016(图片由余德耀美术馆提供)
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刘秀仪提到周力作品中的一个特征:流动性以及活动的痕迹,“作品视觉上虽是平面,但是有一种反向的深度和理性结构的深层表现。”
在当今国际化的语境下,周力的作品是吸引人的。英国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凯伦·史密斯表示,周力的表达方式很有趣,结合西方与东方文化,找到了比较吸引人的切入口。朱朱在研讨会说到:“周力的每一次创作,每一段情绪都是不断地重新自我认知、自我塑型的结果。”
观众需要怎样去欣赏抽象作品
周力,《线-白影》,综合材料,200x300cm,2016(图片由余德耀美术馆提供)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觉得抽象绘画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可以引用一句话来表达:“抽象绘画是对当下喧嚣世界的解毒剂。”但至于每个人如何解读自己看到的东西,他认为每个人的感知是不一样的。
一个展览在呈现之时,周力认为作品和空间应该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以她自己的角度出发,在创作时,她会假设自己处于画的中间,想象画面以外呈现出来的样子。所以,周力认为,展陈对于一个展览也非常重要。
就如胡斌在研讨会上提到的,“如今的当代作品不仅是塑造一种视错觉,而是把整个空间包裹进去,作品和整个环境联系起来。”
当观众欣赏一件作品时,“不应仅局限在画的语境。当我们再去谈论它时,可以改变一些固有的概念和一些理解方式”,本次展览策展人许晟表示。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