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5-26 10:40
(由左至右)《欲欲女碑》,高120 x 宽120 x 阔42 厘米,木碑,2017年;《里程碑》,柱体高162 x 宽13.5 x 长11.2 厘米,底座高36.5 x 宽26.5 x 长26.5 厘米,木碑连云石底座,2017年。图片由冯明秋及世界画廊提供。
6月1日,世界画廊(Galerie du Monde)将隆重呈献中国艺术家冯明秋全新方向的实验性个展《元》,全面回顾艺术家多年来对文字书写之历史与哲学的思考。
冯明秋1951年生于中国广东,专注于探索中国文字,包括表意符号与象形文字等艺术形式,并研究书写文字在表现形式及声音的结合过程中发生的意义转换。此次个展将展出冯明秋核心概念创作之碑、雕塑、书法、水墨作品、篆刻、多媒介雕刻,以及定格动画。
自1970年代开始其艺术生涯,冯明秋凭借着对文字线条、笔触、结构与材料的大胆实验,深入探究中国文字于视觉上与概念性上的可能性,在尊重传统基础上进一步挑战“水墨”这一传统媒介之界限。 《元》呈献的作品延续着艺术家几十年来对书写文字的研究,最后更把文字(符号)自固有艺术形式中解放出来,极具实验性的首次创作了大型碑作品。
此次展览将会展出冯明秋全新创作的三座碑,以及一面刻有展览主题“元”字的雕塑。碑在中西方文化中均时常用以纪念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而艺术家则为文字永恒的重要性树碑致敬。
《元》展览中的三座碑表明文字不仅在个人的私人生活中举足轻重,亦是用以管理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冯明秋的新作《里程碑》(高162厘米)正如其名,为一截标示目的地距离的方木桩,坐落于圆形大理石基座之上。其上篆刻着距离“天堂”、“人间”与“地狱”的公里数,挑战着观者在寻求深层意义时的文字表达。其他的两座碑分别为:探索物质主义的《欲欲女碑》;纪念伤痛的《殇碑》,由瓦楞纸皮而制的独立碑作,遍布疤痕、绷带与割裂痕迹。所有碑的蜡墨拓印本亦将于展览现场一同展出。
展览主题作《元》,在状似神主牌的红金双色木匾正中刻之以「元」字。元者,始也。冯明秋以「元」字阐述着无论语言随着时间如何改变和进化,其意义却恒古不变。冯明秋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分析文字的视觉本质,探索书写文字由象形字至符号、最终演变成文字的发展脉络,并追寻字形发展对字义的影响。
冯明秋亦将首次创作大型场地限定壁画,在画廊墙壁书写象形文字。展览现场同时呈献艺术家的木刻印章作品,两种媒介所产生的对话将引发观者对文字的重新思考。
冯明秋评论他的新作与此次展览道:“《元》可以说是逾四十年来我对文字思考及创作的总回顾。虽然我的大部分作品与中国文字有关,但其核心为探讨书写文字的文化作为推动人类文明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元素,并进而呈献于此次展览中的装置作品和其他新作之中。文字拥有无限的潜力。”
世界画廊(Galerie du Monde)创始人苏法烈(Fred Scholle)表示:“我们十分荣幸可以为公众呈献冯明秋极具探索性之作品。冯明秋是书法大师,并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为此传统艺术形式开创新颖和富有创意的发展方向。此次展览中,冯明秋由平面维度转为立体维度的创作手法亦是他艺术生涯中又一激动人心的里程碑。”
艺术家冯明秋、世界画廊(Galerie du Monde)创始人苏法烈(Fred Scholle)、与画廊总监杨永金,将出席2017年6月1日的传媒预展。
关于冯明秋
艺术家冯明秋是一位自学的艺术家,他亦是专注语言文字的艺术家:散文、小说、诗歌、篆刻及书法。他出生于中国广东,成长于香港,于20岁中期迁至纽约生活。冯明秋自幼时便受到艺术的浸染,而在曼哈顿邂逅视觉艺术则重新启迪了他的精神世界。艺术家以篆刻与中国书法来回应他钻研书写文字的独特之道。
在艺术家参与过的众多国际展览中,冯明秋曾于1999年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他亦曾是剑桥大学的驻留艺术家,而他的作品被收藏于众多重要的私人及机构收藏中,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白兔当代艺术收藏(White Rabbit Collection,悉尼)和以色列博物馆(耶路撒冷)。他亦是一名活跃的画家、摄影家与雕塑家。 2008年他为爱马仕创作了「Les Poemes du Mandarin」的餐具图样。冯明秋现居于香港。
冯明秋个展《元》
传媒预展:2017年6月1日(星期四),下午4时至6时
开幕酒会:2017年6月1日(星期四),晚上6时至8时30分
展览日期:2017年6月2日至6月30日
展览地点:世界画廊(Galerie du Monde),香港中环都爹利街11号律敦治中心108室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