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3月7日晚,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布鲁诺·瓦尔波特在院美术馆举办讲座,吕品昌教授主持讲座,并邀请张伟教授、萧立教授就具象艺术、传统与当代等问题展开对谈。
意大利艺术家布鲁诺·瓦尔波特 (Bruno Walpoth) 被称为“意大利当代最重要的木雕艺术家之一”。他的木雕作品简单干净,线条细腻,尤其对人物表情的刻画相当惊人,雕塑仿佛充满生命的气息。他以人物为创作中心,用朴实无华的风格渲染出特殊的情感氛围。
布鲁诺先生首先介绍自己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位于意大利北部边境与奥地利接壤的一个小山城。家乡是位于一座山谷里,两侧都是多洛米蒂山脉的山峰,景色非常的迷人。这里木雕的传统悠久,在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又有一种新的艺术诞生,以宗教为题材的木雕的作品,当时在这个村庄里面就已经有一个专门的木雕的学校,从圣保罗的雕像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技艺品质已经相当好。
他后来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美院学习的头三年里刻意回避了木材这样的材质,因为害怕回到原先固有的模式里面去。三年以后意识到其实迟早一定回归木材。一位教授曾经对他说:坚持做你们的形象艺术,因为迟早有一天这个时尚会回归的。
回到家乡以后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渡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因为那个时候很迷茫,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他的兴趣是形象艺术的雕塑,但是当时形象艺术被认为是过时的潮流。这个时候山谷里小镇雕塑学校提供了教职的机会,于是他在学校里教雕塑。
在这个学校里教学的风格是他喜欢的内容以及他在慕尼黑学院学习到的内容,所以他非常重视从现实的模特开始进行作品创作的学习方式。当教师的同时他并没有停止创作。
布鲁诺先生还给大家播放视频,视频展示的是他的作品,以及制作一个雕塑作品的流程、工艺,让大家形象直观的感受到创作的历程。
吕品昌教授认为,布鲁诺 ·瓦尔波特先生真诚的表述,让我们理解了他整个一生的创作生涯,他的欢乐、他的痛苦、他的迷茫都展现出来。从中看到了艺术家的劳作精神,这是我们提倡的真正的工匠精神,他的这种执着以及对艺术的坚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接下来请张伟教授和萧立教授上台一起和布鲁诺 ·瓦尔波特先生进行对谈和讨论。
张伟:对于我们雕塑系的学生老师来说,做人体、写生好像是每天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情,只是一个基础的训练。但是我们在这些训练中仅仅学到一点技术,仅仅学习到了一点造型能力吗?布鲁诺 · 瓦尔波特先生在我们经常见的这种方式和形式语言里面,实际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很敏感的、不愿意触碰的东西触碰到了,力量变得非常强烈,如果我们苦思冥想别人没有做到过的,但是只是求视觉或者形式上不一样的话,也许你会有一时的不同视觉的惊奇,但是我们共同的这种触动就会失去,我真的是非常感动。
萧立:布鲁诺 · 瓦尔波特先生提到他年轻的时候对他家乡传统的、古老的宗教作品和方式,有一种本能好像年轻人的叛逆似的,其实我想说他生活在那种环境里面叛逆很正常,但是又不能完全脱开。所以我就在思考他这种创作的力量、动力、持久的情感,其实离不开类似宗教的情感,就好象刚才谈到的音乐,区别于纯粹古典的音乐,他更适应于我们这个时代人心的关怀。
吕品昌:我注意到布鲁诺 · 瓦尔波特先生在他的讲座当中提到,七八十年代他做这种风格的木雕的时候,实际上是欧洲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非常流行的时候,所以他说他这个东西落伍了,后来他听了一位导师的建议,艺术会最终回来的,我觉得这句话其实也可以用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中国当代艺术走了几十年,原来是现实主义一统天下,改革开放以后新的学科不断进来,具像写实的雕塑现在仅仅成为我们的一个基础,现在有一些写实的工作室有时处在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学生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好像不需要这个写实的语言体系,我觉得中国其实正处在一个当代转型的时期,布鲁诺 · 瓦尔波特先生的个人经历和我们目前现实主义的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
布鲁诺 · 瓦尔波特:我觉得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路径。每个人都应该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这样的一种具有个人色彩的语言应该是来自于个人内心的这样一种触动。在我看来去盲目的跟随某一种趋势或者潮流是没有意义的。所谓潮流的流行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达到了某一种成功或者获得一定范围的认可,在我看来艺术的世界里,手工这样一个元素始终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尽管造型艺术技术手段已经足够发达,但是如果你的艺术作品中只有技术的话那还是太贫乏了,所以内心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要把你们的这种情感与技术相结合,通过某一种技术手段把它传递出来。
张伟:做一件作品,你可以做的很细,也可以做的很粗糙,什么时候要结束,或者什么时候觉得不好还要继续做,度的选择和把握你是怎么决定的?
布鲁诺:我有时候会觉得未完成状态下的作品甚至胜过我认为完成状态下的作品。所以有时候让我进行反思,或许有些作品中我做得太多了。所以我现在大概调整了一下工作方式,不是把一件作品从头到尾雕结束了以后再做其他的作品,而是把一件作品做的差不多的时候搁置在一边,然后做其他的作品,再回头审视那件作品。搁置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想继续的时候我觉得好像可以了,不用再做多余的事情了。我现在判定一件作品的标准,不是这个作品细节够不够完美,而是这件作品需要表达的情绪是不是表达充分了,这个过程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没有一个客观的规则,所以也是自己要摸索什么时候需要放下的时刻。我觉得在工作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的时候,是你工作状态最好的时候。
布鲁诺先生和现场学生也进行了对话,就东西方木雕传统、创作过程的感受、传统艺术和新技术的关系等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
吕品昌教授总结讲座并谈自己的感受:“第一是做艺术要专注,聚精会神,专注一件事情,第二要投入真情实感,情感是很重要的,你要想你的作品打动人,你必须打动自己,所以我觉得其实这两点就可以道出一个成功艺术家的必由之路。我觉得布鲁诺 ·瓦尔波特对艺术的审视,提供给我们很好的个案,这个个案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成长其实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也就是说你做的东西一定要跟自己有关,跟文脉传统有关,一旦作品出自于内心的世界,出自于真实情感,你的作品就一定会受到大众的欢迎,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正如讲座的题目“入木”, 布鲁诺 ·瓦尔波特先生对“木”这种介质的了解与雕琢,已经深入人心,他对艺术孜孜以求、深入探究,通过塑造人物的表情和肢体直射出内心情感,将木头赋予灵魂,令观者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感动,通过讲座也让观者感受到他对艺术的热忱与笃定。
文/孙洁
图/艺讯网
作者:孙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