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站台中国十五周年特展”展览现场,2020年
最近,几乎被“站台中国十五周年”的线上回顾展刷屏。
十五年来,无数位艺术家以“站台”作为平台登场:
从早期的:贾蔼力、陈维、金闪、孙逊、到王音、庄辉、秦琦、赵刚、赵赵;到新的年轻面孔:宋元元、童昆鸟、付经岩、邱瑞祥,以及近几年的吴杉、丁立人、袁运生······
无论是年轻艺术家的孵化平台,还是成熟艺术家的价值发掘平台。站台中国十五年来所贯穿的,是它从创办之初就已经确立的定位:一个当代艺术的生产平台。
尹秀珍作品展览现场,2005年,站台中国
2005-2010:实验、创新、无数艺术界新星的升起
在做画廊之前,站台中国的两位创始人:陈海涛、孙宁更多的是艺术家的身份。陈海涛甚至在站台中国早期很多年里,都退居幕后,一方面负责画廊的展览项目,与艺术家的沟通,另一方面,维持着他个人的艺术创作;而孙宁则负责画廊的展览、运营、管理等工作。通过他们的搭配与努力,早期的站台呈现出“生猛”的一面,很快在业内打响口碑。
那时,画廊举办的展览更多是具有实验性的,充满大胆的构思、策划与创新。
比如2005-2006年,画廊举办的展览项目大多以艺术现场、行为、表演、电影、装置、影像、摄影等形式为主。展示方式则除了展览,还包括展期发生的各种事件,以及展览的文献记载组成。
徐震《喊》影像 1998 3分40秒 彩色,2006年,站台中国
当时站台中国举办了大量的群展,呈现丰富多样的中西方当代艺术生态。在这些展览中,尹秀珍、徐震、曹斐、徐坦、金闪、陈维等艺术家纷纷出现,同时还向国内艺术界介绍了非常多具有实验性的西方艺术家。
十五年来,历数画廊展览中的艺术家,如今炙手可热的大部分都与站台有过合作,尤其是在最初站台发展的几年里,无数新星(从他们毕业开始)在这一时期升起。
艺术家贾蔼力(左)和站台中国总监陈海涛(右)
贾蔼力便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位。2005年,孙宁与策展人凯伦·史密斯到沈阳,去参观贾蔼力的工作室,当时他研究生即将毕业。在工作室看到贾蔼力绘画,孙宁便约他参加06年初的“上房抽梯”展览。紧接着2007年,贾蔼力的首次大型个展“疯景”在站台中国举办,展览由凯伦·史密斯策展。那时贾蔼力27岁,在画廊出版的同名画册《疯景》中,收录了他从毕业至2007年的油画作品。
“疯景:贾蔼力个展”展览现场
“我还记得第一次做贾蔼力个展时,展出的二十多张画就卖出去几张,也没有那么多人关注,我们就自己留了下来。”站台中国负责人陈海涛回忆到。
这次展览的其中一幅作品出现在了十多年后,“站台中国十五周年”特展上,不得不让人佩服画廊当时的眼光。
孙逊艺术项目《黑色咒语》展出现场,2008年,站台中国
孙逊也是这一时期在站台亮相的年轻艺术家。2005年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之后,孙逊成立动画工作室,从事独立动画创作,但当时拮据的经济状况使他构思的动画片无法施展。
2008年,孙逊在站台中国举办了艺术项目《黑色咒语》。这是一个为期2个月的现场动画创作,最后将创作的成果开放展出。尽管这种形式在后来孙逊的展览中经常出现,但当时对一位年轻艺术家和画廊而言,都是大胆的行为。
孙逊艺术项目《黑色咒语》展出现场,2008年,站台中国
陈海涛谈到:“那时候,孙逊刚刚从美院毕业没几年,正在筹备他的第一部个人动画《21克》。他在画廊举办的首次个展,帮助他完成了《21克》这部代表性的动画。”
从左至右:孙宁、凯伦•史密斯、田霏宇,2009年,站台中国
2010-2015:更多之后“大红大紫”的艺术家开始陆续登场。
从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形成了后来许多人对站台中国的印象:关注在绘画领域持续推进,具有实验性,同时与本土文化贴合紧密的艺术家。包括:王兴伟、王音、赵刚、秦琦、周轶伦等。当时,他们还远远没有成为市场关注的对象。但孙宁与陈海涛却非常欣赏他们的工作和艺术家的品质。
“寻找平衡点”展览开幕现场,2010年,站台中国
2013年,画廊以“丛林II”为主题,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展览项目,展出了许多当时不被“看好”的艺术家。
“丛林II--弥漫的形态:开始”王音个展现场,2013,站台中国
“开始 —— 王音独立项目”是“丛林II”年度计划中的首个个人项目。除了展出油画作品《无题》,值得一提的是,座谈会亦是该项目的组成部分。当时参与座谈的嘉宾:凯伦·史密斯、姚谦、王兴伟、汪明安等,阵容强大,讨论内容成为研究王音绘画的文献、学术材料。
作为后来“新绘画”的代表,当时,王音的市场是被低估的艺术家之一。尤其是西方艺术市场,与上一阶段出名的许多“观念”、“波普”艺术家相比,王音这类绘画艺术家更加“本土”,作品面貌在西方不太受欢迎。陈海涛回忆到:“在巴塞尔上,甚至连主办方都对王音的绘画作品表示不理解。”
“开始 —— 王音独立项目”座谈会现场
站台的个人项目举办三年之后,王音在保利2016年春拍“中国新绘画和装置”专场中,以207万元的成交价刷新了他个人的成交记录,也一举使中国“新绘画”在艺术市场中引起强烈反响。
丛林II--弥漫的形态:“WE PETTY BOURGEOIS” 赵刚个展现场,2013,站台中国
随后,站台推出赵刚的个展“WE PETTY BOURGEOIS” 。2011年,赵刚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其最重要的一场个展,但当时他在国内还没有任何合作画廊与机构,一天,他接到陈海涛的电话,发出展览的邀请。赵刚回忆到:“这次展览的亮相对我来说很重要,是我在国内市场上的一个转折点。”
丛林II--弥漫的形态:安全感:赵赵项目第二部分“中国爱我 我爱中国”现场,2013,站台中国
紧接着,画廊连续推出了三个赵赵的个展项目“安全感”,展览亮相的作品《星空》系列等,记录了赵赵早期创作的形态。如今,赵赵已经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之一。而《星空》系列也成为艺术家的代表作,很受市场青睐。
在这一阶段,站台除了关注这些本土的艺术家,也在努力地拓展海外市场:包括参与国际艺博会:巴塞尔、弗里兹等;同时也将业务推广到香港,在那儿设立了空间,试图搭建更加国际化的平台。
画廊曾连续五年参加巴塞尔的卫星艺博会“Liste”,在这个艺博会上,展出过周轶伦、赵赵、宋元元的个展等。
吴杉个展——《曲径》现场,2018年,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2015年,画廊结束在草场地的生涯,搬入798艺术区。
站台中国进入了另外一个转型期。
从这时开始,画廊的展览项目变得更加综合。除了设立主空间,举办常规的画廊合作艺术家展览,同时设立了项目空间dRoom,关注更加具有趣味性,实验性的年轻艺术家项目。这样的设置也继续呼应画廊曾经在草场地时的双空间模式。
在展览选择上,画廊将年轻艺术家与成熟艺术家进行交替呈现;而在关注的媒体上,则是绘画与装置等形式相互穿插。
袁运生“生命的赞歌”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站台中国
近两年来,站台开始推出一些被市场低估的早期艺术家展览,比如2018年推出的吴杉个展,2019年丁立人个展,以及袁运生个展。
与这些艺术家的合作,某种程度上,对站台来说,是往前跨出了一大步。之前合作的艺术家中,大多都是与画廊的两位创始人有着相似成长背景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去“读懂”艺术家的创作。而“老一辈的艺术家”,则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解,及更为精准的市场判断。
吴杉 《水仙子》 纸本素描 34×28cm 2018
显然目前看来,站台的调整举措得到了许多的认可。在当下普遍忽略中国早期艺术家价值的情况下,这几场展览得到了肯定与认同,在市场上亦收获积极的反响。吴杉的展览一经推出,作品几乎就全卖光。
“关于绘画的十九个个展”现场,在这个展览中,许多“绘画”类艺术家开始登场,2011,站台中国
2018年下半年,站台做出了另外一个全新的决定:暂停参加所有的艺博会。在近几年,不断有全新的艺博会登场,已成为画廊主要的销售场所。但陈海涛却首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再参加任何艺博会。理由很简单:市场和学术的建构是需要时间的,未来要将重心回归到做画廊及展览本身。
站台中国,最宝贵的便是画廊负责人的眼光!
“海涛与孙宁对艺术的热情,他们的眼光,我认为是画廊最宝贵的财富。”艺术家赵刚谈到:“站台中国很像一个传统老炮画廊的做法,对市场的关注不是特别密切,我觉得它最核心的就是关注艺术家和展览项目,这是它一直以来的强项。”
艺术家刘港顺还记得2017年中旬,陈海涛第一次来他工作室,花了六个多小时看作品和画册,看得颈椎都抬不起来了,一个画廊主这么认真的看作品,事无巨细的跟他聊天,他还是头一遭碰到。
“再绘画”群展现场,2012,站台中国
他说到:“站台中国从业之始,就一直在搞实验,做影像,行为和观念,聚焦青年艺术家,它也是中国最早做非盈利空间的平台,个中曲折,一言难尽。十几年成就了许多重要的青年艺术家,活跃在国际艺坛,着实不易。行业里戏称陈海涛是跑艺术家工作室最勤,去海内外博览会和展览最多的业内人士之一,这种十几年如一日的专注和热爱在行业内已经不多了。”
十五年来,虽然站台中国的展览项目,合作艺术家经历过许多的调整。但画廊负责人选择展览与艺术家的眼光,却得到了一致的认同。
无论是早期对于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推广,到之后对于本土绘画艺术家的关注,以及如今开始发掘早期艺术家的价值。站台总是试图去发现那些还未得到认可,以及价值被远远低估的艺术。“参与中国当代艺术价值建构的过程是画廊一直以来的愿景。”陈海涛说到。
“站台中国十五周年”特展展览现场,2020年
十五年来,站台中国也遭遇到许多的质疑,与发展困境。
一个很大的质疑便是:画廊似乎并不像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画廊,它与艺术家保持比较松散的合作方式,也并非以单个展览的销售作为画廊的立命之本等等。
对此,陈海涛并不否定:“我从不强求一定要把艺术家留在自己的手里。我更加感兴趣的是,能够参与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和成长。”
陈海涛认为画廊有两种:一种是餐馆式的:现炒现卖;另外一种是积累型的,厚积薄发。而他选择的是后一种。因此站台中国并不急于要完成某一次展览的销售。大部分时候,如果展览的作品卖不出去,画廊就会选择自己留下来。多年来,累积了丰富的收藏。
“站台中国十五周年”特展展览现场,2020年,图为贾蔼力作品。
在“站台中国十五周年”的展览中,展出的大部分作品都来自画廊自己的收藏。比如贾蔼力2007年的作品,已经在画廊收藏近十五年之久。这在中国的画廊中,几乎是少有的。
但这样的运营模式,却是对画廊的长久生存有益的。对许多中国画廊而言,生存下去依然是第一要务。尤其是遭遇经济动荡,比如此次疫情,对画廊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对站台中国这样的画廊而言,前期的积累削弱了外部环境对它经营的影响。
陈海涛说:“即使在今年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展览项目依然会按照计划进行。因为对我们来说,真正的困难,不是外部的,而是内部本身的。”
“站台中国十五周年”特展展览现场,2020年
一直以来,站台中国都希望打造一个专业、稳定的团队,这是画廊做好运营的核心。
“画廊是一件琐碎,甚至杂乱的工作,需要综合能力。连平常桌椅的摆放,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至今为止,能扎根在这个行业里面的人是很少的。”陈海涛感慨道。
“站台中国十五周年”特展展览现场,2020年
做了十五年画廊,陈海涛依然觉得自己是用做艺术家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平台。他认为,站台中国就是他做的一件艺术品,这也是他从年轻时代开始艺术家梦想的延展。借由站台中国这个平台,让艺术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热爱,帮助他们在十五年里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小到画廊管理的各种琐事;大到花一年甚至几年时间,与一位艺术家谈下展览项目的合作。
陈海涛说:“做画廊,能把许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才是真的厉害!”
就像2019年年末,他把“不可能”举办的袁运生个展变成了可能······
作者:罗书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