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生活中有一类人,他们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我们大多认为那是一种才能,叫做“口才”,并不会认真考虑“善辩”与“善恶”有什么关系。
道祖在《道德经》中的最后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论语上也有一句话:“巧言令色,显以仁”。能言善辩其实并不能证明我们的实力,忍辱不辩才是善的最高境界。
谢崇崐篆书《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思是说: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是实话。真正懂得善良的智者,不会去和别人争辩什么叫做“善良”,一定要争出个是非对错的人就已经是不善之人了。有智慧的人谦逊恭敬,无知者才会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存在,处处显摆自己的学问。人生的修行重在行,而不在于辩论是非。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理没有必要每天去争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未必就能辩论出来真理。一切真理与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实修,才能真正领悟。
钱沣行书节录《道德经》
善良的人不会去跟人争辩,因为一旦争辩,即使是站在对的立场上,就成了对“对、错”这个名称、定义的追逐和执著了,那么,
一、方向,目的正确,但是可能不择手段。
二、执着于追逐对错的行为,也变成扰乱内心安定的不良因素,首先已经让自己混乱而不知什么才是真正的“善”了。
“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没有欲望和执念激荡胸中才可能清静,居正、守中,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才能真正的懂得什么是“善”进而真正的为善。
莫友芝隶书《道德经》
内心躁动的人能够与人为善吗?能够做到大辩不辩,放下名利之争,才可能去理解真正的善良,才可能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果对“善”名依然还有意念和情绪,何以为善?
反过来说或许更简单了,喜欢跟别人争辩的人还是有非彼即此的分别心,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是你对就是我错之类的思维,非要分出个你我高低,不能顺其自然,顺应天命,不知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做不到这些,也不可能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很容易变得不善良,虽然会用语言标榜“善良”对错,甚至表面意识是要对别人好,所以要告诉别人“我说出来,是为你好呵!”但是潜意识的驱使还是让自己做出了对别人不好的“好行为”。
曾国藩行书《道德经》
比如那些天天在孩子面前苛求孩子要这样要那样,叨叨着“我都是为你好啊!”的父母培养出“大逆不道”的孩子而不自知,不知道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造下的口业,还把责任都推给孩子。而真正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的父母,都更安静,擅于给孩子提供一个清净无为的环境,让孩子专注于自己的成长,用行为和自己的优秀去引领孩子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细思之,善良而智慧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即使面对诽谤或人身攻击,他也能用智慧和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
历半载,谢崇崐先生篆录老子道德经五千余言,凡八十一章。老子行不言之教,痴愚如我,欲再问其玄。虽训言在在,老子却不知所终矣……
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尽管他们在与别人辩论时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语去赢得别人赞许,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行为将一事无成。
修口德就要先远离高谈阔论,不对他人评头论足;真诚待人,与人为善,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我们的愿景和使命:初心为始,热爱为履,作品为重。 从“期待未知变化”到“用作品说话”,一路向前,相伴成长,坚持学术性成果助力云南文化长足可持续性发展。讲好云南人的故事,把云南艺术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更加合理地挖掘利用,借助贵州大数据中心数据采集的优势,立足贵州辐射西南乃至全国,利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和活动形式传播出去。
媒体支持:
贵州艺术网、百度、新浪、搜狐、腾讯、今日头条、雅昌艺术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