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文献选登 | 《aaajiao:当艺术完全cyber化的时候,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暨《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辑部自2月3日复工以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工作,高度关注艺术的意义和作用的变化,关心档案所联系和追踪的每一位艺术家,密切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编辑2019卷《年鉴》,筹备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在我们的工作框架中,“档案-年鉴-年鉴展”三层一体:《年鉴》是年鉴展的资料性和研究性扩展,也是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的索引。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的日常工作之一,即致力于收集、整理以各种形式发表的当代艺术文献,其目录索引发表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每一卷的附录。CMAA公众号每工作日选取其中部分文献,并提供参考性的主题词、关键词与内容提要,与学界共同观察和反思;谨为提示当代艺术的现象与问题,并就此检验当代艺术的状况。其收集、记录和转发内容不代表CMAA的观点和立场。






【主题词】批评

【关键词】徐文恺(aaajiao)、cyber化/网络化、虚拟环境、副产品、流媒体、分发概念、虚拟作品、区块链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问题:艺术完全cyber化时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通过对影响观看本身的因素,如线上展览等的探讨,本文指出区块链和虚拟作品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Gulw5GeA7o4irgn9fSb_UQ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ARTSHARD艺术碎片”(微信号:ARTSHARD)

作者 | 李宁、HUOHUO2050

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站和视频截图


今天提出的问题都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需求。



这是视频「艺吹撕听」




 
距疫情爆发已有半年,在当前还是一个不能严格地称之为“后瘟疫”的时代。艺术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变革,与挑战并存的是:当人类肉身受困于具体的空间,当代艺术正在不断cyber(网络)化。
 
这是现状:我们在过去的几个月跟随这些动态进行了一系列报道,也对线上展览进行回访。
 
6月,当线下展览陆续开放,线上复归沉寂,我们连线身处柏林的新媒体艺术家aaajiao,一位在线上展览中“持续活跃”的艺术家。

今年,aaajiao把创作线索聚焦在“玩家(player)”这一个体新身份上。从用户身份、到用bot(搜索引擎信息抓取爬虫软件)的方式寻访被外置到社交媒体的记忆、再到“玩家”,阿角的视野在不断扩容与升级。当用户权限被扩大,跳出用户(user)身份,拥有了玩家视角,我们能洞悉出哪些以往被遮蔽的部分?


 

“我们要把所谓的当代艺术,或者说艺术完全的cyber化的时候,我们到底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可能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第一个就是观看本身的挑战。我们看到很多展览做了在线的空间,把作品放进了一个虚拟的环境里,很多展览也做的很用心。但是这些展览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顺应user的观看方式,但是我觉得这种顺应user的观看方式反而成了一个问题,你会觉得它反而不精彩,或者说你没有想以这样的方式去看一个展览,你可能看过一个在线展览之后你更期待它是否有一个线下版本。



aaajiao,《CROSSING STORIES》, 2020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如果决定它(作品)是一个完全cyber化的东西,我根本不想兼顾一个物理的空间,因为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副产品,不是这个展览最核心的部分。所以我也拿这样的标准来看很多现在出现的展览,我觉得它想要的太多了,它想兼顾一种体验的一致性,但是我觉得是非常难的,我觉得这个是可能我看到最大的问题。”

 

aaajiao,《CROSSING STORIES》, 2020




线上展览的困境在于,由于技术的受限,我们不可能在虚拟空间中还原出人站在真实作品前所获得的感受力。反倒急于去呈现出实体空间的虚拟化。
 

“我们有无数的选择,只是在现在的状况下为什么我们没有做这件事,我觉得更多的原因是大家对展览本身的理解或者说对一件作品本身的理解还是非常保守跟传统的。我们更多的觉得它的物质性、甚至这件作品的合法性来自于它是一个被制造出来的具体的物品。


而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其实这个被制造出来的具体物品,当它成为照片,成为一段流媒体的时候,其实它已经高度的cyber化了,当它成为这种存在的时候,它的流动性跟它观看的方法其实是被释放了。但我们没有用好这个被释放的部分,所以我们反而造了一座实体空间的虚拟化的监狱又把这些东西给扔回来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可惜的。”




 

我们知道数字物的背后就是一串代码。而数字物的本质就是分发。分发的概念脱胎于传统的市场营销。如何让作品真正流转出去,才是美术馆和画廊的真正要面临的挑战。
 

“我觉得这个时候这个分发的概念就特别重要,其实分发概念是一个非常商业化的概念,我觉得回到作品本身,无论是画廊也好还是美术馆也好,如果我们比较在乎公众性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这些作品流动到各种公众面前,所以我觉得基于分发的展览,它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策略。


因为很多作品它可能cyber化之后它就是一张图片或者说一个video,其实他的这种存在的属性用一页网页都可以呈现。但是最重要的,下来的事是,这一页网页,或者说这一个link(链接),URL(网址),到底怎么流动,我觉得这个是反而需要去花功夫想的,比如说如果他们没有现成的、经营的很好的社交媒体的时候,它如何跟它的观众产生一种、共情也好,或者说它能分享到它的观众面前也好,这是它要做的。”




线上展览的局限,或者说由于艺术行业本身的封闭性让这些本应在互联网中无限流转的数字作品成为了一个“玻璃球里的圣诞节”,这与互联网诞生之初的信息平等理念相悖。
 

“或者说我们找到一种合理的方法之后,我觉得很多作品反而得以自由了,它不再是一个首饰,而是所有的信息真正的符合了互联网信息流动的方式,它能流转出去。”



 

反观近几年的中国互联网,忙着对所谓的“下沉市场”的争夺。
 
人们都以为阿里京东横扫电商市场的环境下,拼多多靠着对所谓“下沉市场”的挖掘,迅速崛起,上市后市值一度超越了京东。从此开始,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庞大的蓝海市场。

 

“虽然特别不想用,但是我好像很难在简体中文里找到其他的词来讲它,是不是我们都会发现艺术市场有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下沉的市场,这个所谓下沉的市场我们挺难跟拼多多来比的,因为我们的市场实在太小了,但是这种状况是很像的。”

 

因为首先消费永远是一个动态的、外延和内涵都在不断延伸的市场。aaajiao说出了他对艺术市场走势的敏锐观察。以及他在中国艺术市场和互联网之间发现的一种对标关系。
 

“我觉得就是说我们的现实让我们很警惕的是我们之前的价值体系好像在崩塌,所谓价值体系,我们讲的更直接,是之前的价格体系好像在崩塌。

 

而拼多多很牛的是他们想成为全品类的电商,它想成为一个淘宝的竞争者,这是很好玩的。我们讲到的Highart、大画廊其实更像京东,它是更贵的,更品牌式的存在,其实挺好玩的找到一种对标,这种对标我觉得对整个艺术生态的存在是有很强的引导性的,包括为什么要去做直播,其实我觉得直播和一个在线展览都是可以放在一起来讲的。 ”




“这个状况是对之前价格体系的一种颠覆,也可以讲的更理性一点,这种颠覆更多的是一种延展,可以说是这个生态变得更丰富了,我们不是光聚集在Highart这件事上面,我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些更多的可能性特别适合互联网,我们前面讲的基于在线展览的分发也好,甚至基于版数控制的区块链也好,都是可以来实现这样的价值的延展,或者说价格的延展。”

 

如果说我们能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在中国做线上艺术的营销和对艺术市场的发掘应该学习一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同时我们也面临了新的机遇:当观看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如何重新理解、定义虚拟物的价值。

区块链回到视野,“虚拟作品”的价值体系构建成为可能。
 



“我真的要承认,现在的状况,可能不能叫‘后瘟疫’,瘟疫依旧是正当时,我们有一个特别大的机遇,这个机遇在某种程度上看它是投机的,我们可以极快速的形成对完全虚拟化或者说数字化存在的‘物’的价值的塑造。原因是我们有很强的需求。当我们的现实的物理空间受限的时候,当我们观看的方法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或者说它已经推进到一种新的状况下的时候。



aaajiao,《WELT》, 2020


 

这个时候区块链就变得非常重要,它是现在我们能找到的最大而且已经经历过一段时间被社会验证的方式,所以我觉得应该去做它,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尝试去讨论,一个作品完全基于区块链的系统,让它明确它的价值,都是值得去做的。­­ ”

 

今天提出的问题都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需求。承认自己是个bubble(泡沫)只是第一步。但要真正跳脱出固有模式,基于现实的考量,并拥有一个全局视野。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以上内容授权转载自“ARTSHARD艺术碎片”(微信号:ARTSHARD)


如欲订购《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关注我们

①点击正文标题下的蓝色字现代艺术档案CMAA
②复制“MODERN-ART-CMAA”在添加朋友中搜索号码关注
③打开微信手机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与“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艺术史研究室(https://www.hist.pku.edu.cn/bxjj/245439.htm)目前分三个方向进行艺术史的研究,即中国古代艺术、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下挂“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编辑”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和《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和国际艺术史学会CIHA的秘书处。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一个学术项目,其渊源是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后迁至北京大学的现代艺术资料汇集工作。“档案”自成立之初,即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文献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纳入其学术范围,保存积累了大量文献。“档案”的目的是搜集和记录与中国现代艺术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编制《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研究和发表艺术调查报告,介绍和总结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向国内外学者和机构提供中国当代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详尽资料。“档案”已初步建成网络数据库,以达到资源共享;同时计划将所有资料存放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专门阅览室,供研究者使用。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and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is a national ba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world art history. It has a group of scholars who, though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ll specialize in the cultural and visual studies. The center 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Dr. LaoZhu of 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 on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Center, was founded in 1986 a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n moved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devoted to collecting and archiving document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work created after the mid-1970s. With the mission of document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ic events, CMAA does its research through conducting surveys and publishing The Annual of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The Annual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art events, art works and artists in China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CMAA also has an online databas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n open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A special room will also be created for the archives at Peking University's library for public research.

作者: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