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再造剧场·2020中国山西云竹湖国际装置雕塑创作季”,从艺术的萌芽地——云竹湖启程,决意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艺术家,提供一片实现梦想的热土——
她以“再造剧场”为主题,希冀在云竹湖广袤而丰富的自然环境中,
通过装置雕塑予人体验生活与运动的乐趣;
通过与环境、文化、人文的交互,多类型艺术形式,展开艺术跨界驻留创作;
通过云竹湖的湖泊、树木、土林、湿地而天然形成的艺术发生场域,重新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艺术与空间的关系;
通过结合地域文化及区域多地貌形态展现更加戏剧化的情景,共同建设中国独具影响力的第一个“大地美术馆”。
作为云竹湖国际公共空间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装置雕塑创作季由国内和国际双策展人同时进行全球招募,同时完成征集提案,统一进行现场创作(由于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国际部分将在2021年落地创作)。2020年,“再造剧场·2020中国山西云竹湖国际装置雕塑创作季”由中国策展人李杨雷先生倾力策划。
创作季自6月1日公开征稿以来,至7月11日截稿,共收到国内各大美院及艺术机构236名青年艺术家的452件装置雕塑作品方案。经艺委会专家参考活动主题、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视觉艺术呈现效果等综合因素讨论、评定,最终评审选出14位艺术家的创作方案。现公布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01
作者:于佳
作品名称: 风中彩虹
材料:镜面不锈钢、彩色PVC透明胶片、荧光图层、太阳能LED照明系统
创作理念:作品取材于风中飘动的彩色丝带,以舞动的色彩为核心元素,借助透明胶片、镜面不锈钢框架、荧光涂料、以及自然环境中不断变化的风,给观众呈现出一道“地平线上的彩虹”。其造型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家具中的屏风和窗格结构,现场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观赏其本身随风变化的造型,也可以透过这条彩色光带欣赏远处梦幻般的风景,更可以与作品对面的同伴互动交流。在昼夜不同时间场景中,它会呈现给观众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白天好似一条彩色的屏风,黑夜中则变身为一道发光的彩虹,陪伴那些夜色中未眠的人们静候黎明的曙光。
02
作者:马嘉铭
作品名称: 自然的痕迹
材料:防腐木、镜面不锈钢
创作理念:作品选材原木与镜面金属,意为自然中粗狂与细致两种痕迹的视觉对比,将原木构成一个向外膨胀扩散的空间,增强雕塑的视觉力量感。当观者身临其中时,每个镜面金属中的投影都处在不同的空间位置,雕塑本身产生的张力与镜面金属“树洞”中虚幻的自然世界将带来奇妙的感官体验,用自然的材料展现颠倒交错的自然世界。
03
作者:汤杰
作品名称:飞翔的丝绸
材料:金属、烤漆、机械组件
创作理念:该作品为一件风动雕塑,整体造型似一张飘在空中的丝绸,随风而动,旋转飞舞轻盈通透,如纱似梦。
04作者:李霞
作品名称:重构
材料:镜面不锈钢、LED灯带(蓝色)
创作理念:未来已来,人类沉浸在现代文明的成果中,享受着这自然界独特的权利,然而面对当下自然界的反击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反思人类的发展,作品以架构的形式将人类的身躯空架于上方,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审视人类自身,方形镜面不锈钢在风中旋转,面对自然,光的舞动虔诚而庄重,人可以从作品中穿过,不锈钢柱身、圆环内侧装有led蓝灯,夜色降临,圆环下一阵蓝雨,是对生命向上不息的追求。
05
作者:杨心广
作品名称:石头花
材料:鹅卵石(直径10~30厘米)、镜面不锈钢圆钢(直径0.5~1厘米)。
创作理念:风景是人们投射于自然之上的想象建构,它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从城市到自然景区,人们其实是带着文化之眼来寻求他们心目中的“自然”,鹅卵石相对于植物和人来说是不动的存在,是一种沉默的隐匿,在飘摇的植被 与行走的人群中是被孤立的,是更古不变的客观存在。在这个景观中突然大面积悬浮起来冒充夹杂在草丛中的花朵或 者果实,主动与人形成视觉互动,在人们惊诧的目光中改变了自己的存在状态,印证了“文化之眼”在文明的飞速变 迁中形成的种种错乱。
人类在自然之中发现和寄寓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崇高之感还是幽怨之情,都能在自然中得到纾解和释放。这种抒 情的习惯一直伴随人类文明的成长过程。但在今天它遇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生存的这个文化现实相较自然来说 变动得太快了,从工业革命、城市化,到赛博空间、虚拟现实和数码世界......这一切来得太迅速,太剧烈,以至于我 们的文化基因和抒情习惯来不及充分进化到足以应对全新且易变的现实。当代人往往在譬如游戏这样的虚拟世界中投 注了自己绝大部分的情感活动,现实感则被慢慢榨取和掏空。在这种虚脱的日常状态下,面对自然,人已经很难产生 抒情的冲动,遑论获取释怀。这时如果再去强行同自然,同天然之物发生关系,也许就会出现某种错乱。
06
作者:张有魁
作品名称:黑海
材料:煤矸石、黑白鹅卵石、石子、建筑工程材料、呼吸灯等综合材料
创作理念:常有人提起,山西原来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褪去,雨林茂盛,后经地壳运动,地表植被被掩埋,陆地再次沉入大海。沧海桑田,山西地下矿物质丰富。煤炭是山西人共同的记忆,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是对海有一种渴望和期待,所以这件作品用煤作为材料,呈现大海的形态,黑海,正是对山西自身的一种诠释和某种对自然敬畏和感恩的关联。作品主要使用材料是与煤有关的材料,材料要求黑色即可。
07
作者:张钊瀛
作品名称:游戏砖-24小时像素美术史
材料:综合材料
创作理念:在不同地方(空间纬度)不同的砖,在不同世界(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不同的砖,不同颜色(物质属性)不同的砖所组合成一个艺术的“基石”,就像我们画画拉直线与辅助线一样,回到艺术本身,成为“24小时艺术史”。被像素化、几何化的砖,像艺术的“数据”,恰似一座24小时数码时代的美术馆。
08
作者:张建龙
作品名称:通往世界的另一端
材料:废旧铁船、DN125无缝钢管、螺纹钢、废铁板、氟碳户外漆、水泥、石子、沙子
创作理念:此作品由雕塑实物和互动文案两部分组成,实物部分主体是5艘铁船(现成品)与1000只水泥制鸟人的组合,是文案内容的载体,呈现方式统一又分开。通过网络寻找1000位自愿参与作品的人,收集每个人的健康绿码,并随绿码发送一条文字信息,1000个截取的绿码分别处理,转印在鸟人身上。内容要对当下正在经历磨难的世界或某个人说一句最想表达的话,用来鼓励和安抚他(她)们。每位参与者说的那句话会被转变成一个新的二维码,通过固态方式成为作品主体的一部分,后期观众可以微信随机扫描出其中的内容,来解读参与者对世界的心声。
09
作者:张翔
作品名称:东经112度,北纬37度
材料:不锈钢锻造、喷漆
创作理念:意外飞来的标枪像是被磁铁吸引一般, 扎在东经112度,北纬37度的坐标位置上。这是 一次“艺术运动”与美丽山水的邂逅。
10
作者:张增增
作品名称:测量系列—新雨
材料:钢板
创作理念:在此以数学测量以及施工图的数据为元素依据,钢板切割成细条状,箭头以及数字,有机焊接组合成一件雕塑,这件雕塑放置在湖边,营造出一幅漂浮的云彩下雨的诗意场景,但其中的视觉元素是理性客观的数据化的,其中的对比冲突便凸显出来。
11
作者:陈嗣兴
作品名称:海市蜃楼
材料:木、铁、机械组件
创作理念:此作品为互动作品,通过人们发出声音大小所产生水花大小不一而决定作品下方的造型变化,用雕塑的古建筑物相造型来表述海市蜃楼的幻象。
12
作者:徐子薇
作品名称:光的痕迹
材料:纯铜尺子、灯管、地埋灯等
创作理念:地面上镶嵌纯铜尺子,尺子上的刻度包含云竹湖内的特定信息。用光作为空间的切割,向特定的方向用光无限延伸。竖着的墙一面为不锈钢镜面,作为光的反向延伸。同时,观众能从镜面中看见自己,在夜晚,真实与虚拟的空间呈现光的三角,在大地裂开一条红线。
13
作者:徐戈
作品名称:时间纪念碑-临摹十七棵杨树
材料:金属、现成品、夜景灯光系统模拟呼吸效果
创作理念:通过对现场十七棵杨树的现有造型进行解构,提炼其形式。将杨树在这一刻的形态用现成品、金属进行等比例临摹。杨 树还会持续生长变化,但雕塑的时间是定格的,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相对的状态。旧物现成品塑造而成的十七棵树,反映的是我们对不断变化的生活的记录捕捉,嫁接而成一种综合语境,用以诠释在地 生活以及与当下现实的平行关系。同时这也是一个持续的有生命力的创作计划。每隔五年,根据杨树新的生长状态,在雕塑作品原有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旧 物材料,进行持续的临摹工作。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旧物伴随着我们生命的周期以及城市的蜕变在作品中焕发出新的生 命力,成为时间的纪念碑。
14作者:黄镇
作品名称:西•山合凤虚-云图
材料:钢管、钢筋、钢丝、照明光纤、光影机械制动装置
创作理念:自然的永恒,精神的景观,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三晋大地哺育的中国文化。云竹湖见证和凝聚这一方土地的人和事,生发这片大地无形而有意味的人文内容。这件作品基于这些因素为材料, 呈现云竹湖历史的有形与无形部分,保存并转化为新文化形象。同时这个雕塑也是一个夜幕长廊,这将成为人们放松的地方, 感受平静和清新。
以上公布仅为入选艺术家的作品效果图,以最终作品落地实施呈现后的现场效果为准。
主办:景峰美术馆
指导单位:中国 山西 榆社县人民政府
总策划:李乐(云竹湖公共空间艺术节总顾问)
中国策展人:李杨雷
活动总统筹:郑霞、李静
云竹湖公共空间艺术节
云竹湖公共空间艺术节是由山西景峰集团、景峰美术馆赞助设立,是国内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艺术创作项目,也是中国青年艺术家孵化项目。艺术节由装置雕塑、原创音乐、现代舞蹈、新媒体、架上绘画,建筑设计、街头艺术、戏剧戏曲八大板块组成,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的结合,注重原创和在地性创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跨界融合,使公共艺术实验出更多可能,与人产生更紧密的联动关系。
中国·山西云竹湖公共艺术节组委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