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 | 边界、重叠、融合:跨学科实验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与心理

序言:跨界,融合,近年来几乎成了各行各业的热词,单一的专业背景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元的世界。体现在国内的艺术院校中,则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跨学科实验。在艺术的跨学科尝试中,最如火如荼的可能要算上艺术与科技的一份,众多艺术院校在纯艺术专业的设置上纷纷加上:新媒体艺术的专业或者系,着重探讨科技和互联网能够带给艺术重生的魅力。

MnPqmoAgsZDKc1U6Mgjwq4Mo9YxuHbved3j7STtD.png

【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 第一回展“你好 你好吗”现场

殊不知,艺术与众多的学科都有跨界合作的可能,其他学科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灵感;艺术也可以为众多的学科提供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视觉指引。

四川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这也为四川大学艺术专业跨学科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契机。

WstJ5YLrDOpi1UErpMkMUUgOFevtDjwiD9iagGML.png

【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 第一回展“你好 你好吗”现场

“你好 你好吗”是【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第一回展。此项目是在四川大学学科建设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美术馆、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艺术与医学健康研究中心共同促成。项目将分为3-5个阶段,发掘艺术、设计与心理学科领域融合的边界、重叠的疆域,探索可能的共同的问题。

针对某一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现实问题的解读和处理,在学科视角的基础上重构“学科知识单元”(即在学科视角下所获得的种种识见),使有关的知识单元在以某一问题为指向的新框架内实现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获得对该问题的新认识(不同于单一学科视野下的认识),也可能提出新的问题(跳出学科框架下的问题域)。

PaWMsFlY0WRdg1i2YOjMmYF48yZlyhQTQLVloaoh.png

2021年4月【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 启动座谈会现场

从2021年4月23日的项目座谈会开始,到展览的落地,是项目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实验”,即艺术家、设计师从自身的创作直觉、思维和视角出发,在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参与查房、与医生讨论创作方案后进行实施,在第一阶段中可以不断修改创作方案、实验,并初步验证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在这过程中,合作方式多样、成果形态不限,项目的参与人员将从实际的临床现象出发进行实验性创作。经过近4个月的实验与沉淀,那个共同的问题似乎从各位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的面貌中浮现:如何让这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得更好?

关于本次展览以及整个艺术跨学科实验项目的情况,雅昌艺术网采访到项目发起人/艺术总监:熊宇详细介绍相关的项目情况,以下为采访实录:

Ln7ZYwaFGnjgwfIQNWKB0QcFacQDcASMQDUS2lY3.png

SCU ART+跨学科艺术沙龙:熊宇馆长在华西心理卫生中心PICU病房作“艺术设计与心理的双向影响”主题分享现场

雅昌艺术网:四川大学美术馆近年来在跨学科方面有哪些探索?

熊宇:川大美术馆从2015年开始,就开始与学校其他的专业以及一些校外的机构开始进行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的合作。

四川大学美术馆一直持续地搭建实验艺术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传播渠道,以开放、多维度、多样化方式集合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共同促进实验艺术的创作与发展。今天我们面临艺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所产生的,多样面貌的艺术形式以及多种样态的实验艺术。从艺术史来看,艺术的实验贯穿现代艺术发展全过程。今天的实验艺术突破了学科与专业的界限,通过不同以往的观念、语言、材料、形式等来表达创作理念,探索新的创作方法。中国当代实验艺术在创作方法、基本理念上的探索,改变了传统艺术单一的创作方式和理论,而实验艺术作品则使观者获得不同于以往的视觉体验与生活经验,打破人们的审美传统,引起人们的思考与反思。四川大学美术馆展开的跨学科实验艺术系列项目,正是对实验艺术创作方法与基本理念的实践与梳理。

四川大学作为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四川大学美术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展开的系列实验艺术项目则依托这样的综合学科优势展开。目前,四川大学美术馆开展的一系列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中,已经与医学、生命科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博物馆学、考古学、计算机语言、视知觉等学科领域展开合作。这些项目的开展,都不只是单次的艺术活动或展览,而是具有持续性的项目。例如,从2018年伊始我们与博物馆合作的展览项目已经开展了五次,本次与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合作的项目仅第一阶段的前期工作就持续了半年。

在项目进程中,我们强调“持续性”与“实验性”这两个概念。其中“持续性”的项目设置为“实验性”提供了保障。艺术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无法去预设一个结果,需要保持“实验性”。 “实验性”又与一次次的尝试密不可分,过程中会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有可能在过程中面临无数次的失败,也有可能会获得局部的成功或者工作启示。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在强调“持续性“与 “实验性”的同时,美术馆也在做项目的文献梳理工作,目前有三本书正在编辑出版。实践与理论梳理的循环,是我们在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中一直强调的工作逻辑。

1qUiACrL74Sg5La07V6qJLV5QVEFb23c027JEeKp.png

《在一次对视后》徐钰林,人骨模型、铁丝、丙烯杂志,尺寸可变,2018年

2018年四川大学美术馆、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视场边缘”

EdoP4WqCuERplvCXF3XgGKv8KJB8rF1jdiQXBqMj.png

2019年四川大学美术馆、四川博物院合作的“物·色——明代女子的生活艺术之美”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参与跨学科合作项目主要有哪些专业呢?

熊宇: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参与这个项目的有绘画类专业、设计专业、美术学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雅昌艺术网:跨学科合作项目是否有一个大致的完成周期?还是说会作为美术馆的一个长期项目一直做下去?

熊宇:我们计划是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实验项目做下去。艺术与任何一个领域的合作,其工程量都非常巨大。比如艺术与生命学科的合作,会涉及到生物艺术、生物技术、生态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这些话题,并不是一个展览或者一个项目就能说清楚的。我们从第一次项目合作到现在,期间也做过5、6次总结性的交流并不断调整项目的实施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观点的落实依然不能完全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项目仍然处在一个不断推进与修正的过程中。

本次我们【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是我们与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一次非常深入的合作。我们的艺术家花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几乎每周都跟着医生进入病房参与查房与讨论,每一次艺术工作坊都需要医生和艺术家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艺术的创作方式会脱离出我们设想的种种概念。一些艺术家在参与的过程中,已经不是在做一件艺术作品的概念,而是进入更为深入的艺术疗愈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实际上我们没有办法设定一个项目的固定结果,只能设置工作模型,艺术家和参与者都处于这样的工作模型中,最后这个模型会产生一些成果,可能是作品、可能是一系列行为的结果,或者是一种工作坊的方式。讨论过程中这样的工作模型也会不断迭代升级并推动工作的进行。这样的活动更像是一场“艺术实验”,是一个缓慢推进、孵化、生成的过程。

u2lX8VinK7s5mv5C3loXSvwZucLpf8nUibl8Ki5s.png

2021年9月【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 第一回展“你好 你好吗”研讨现场

雅昌艺术网:在这样的项目中,参与人员的不断变化会对项目有影响吗?

熊宇:在整个项目中,相比参与人员,工作模型的建立与项目逻辑的梳理实际上更为重要。这就像是建立了一个实验平台,平台上有相应的工作模型和工作方式,不同的艺术家进来,借用这样的平台,以自己的艺术才华来创作新的作品。每个人都变成了实验中的参与者,不同的参与者会产生不一样的实验结果。我们重视实验平台的建设,也欢迎多元的参与者加入进来。

雅昌艺术网:第一回展的主题为何名为:“你好 你好吗”?

熊宇: “你好”是一般对话的开场白,是遇到认识的人或陌生人打招呼常用词语,也表示初次见面或请教别人的礼貌和尊敬。“你好吗”是一种对他人的关切和友好的问候。项目第一回展览的标题 “你好 你好吗”,既指在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中艺术、设计与心理三个专业领域的友好会面和相互尊重,也指向了此次项目和展览的核心问题,重申对社会、个人精神健康的关注。展览由艺术、设计、心理三个板块组成,7位(组)艺术家、15位(组)设计师,以及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病人的作品和文献资料,共同呈现了三个学科专业在项目中的创作与思考。我们将以此为基础,继续下半年项目第二阶段的进程。

ZqGOAxGh0sijvbJ9L9k84aJO3yqySv6mRGGFsbsC.png

【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 第一回展“你好 你好吗”现场

雅昌艺术网:在与华西医院合作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会采用哪些主要的方式?

熊宇:这次的实验艺术项目采用的模式主要是工作坊的形式。我们做跨学科项目,很重要的工作是打破学科知识壁垒。参与项目的艺术家和医护人员,都对对方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工作模式的认知是有自身的一些局限性,需要有大量的基础认知的搭建、问题的澄清等工作。而工作坊的形式,恰恰是艺术家在进入临床病房之后,与所处环境、人员、学科领域等等陌生事物的一个很好的磨合状态和过程。通过工作坊的形式,进行大量的接触、讨论、查房、实践,双方才能够认清自身在项目中所处的方位、价值,具体到能做什么,在共同的问题、科研与艺术实践上达成共识。

项目第一阶段的关键词是“实验”,前两个月中总共发生了50次以上的查房、沙龙、工作坊、创作讨论的活动,是艺术、设计与心理的会面与先行实验。就工作坊这一主要的参与形式来说,项目过程中每周会有三次工作坊,基本上每个艺术家会保证一周一次的频率。每次工作坊医生和护士长全程参与并引导,艺术家会病人的情况、医生的信息反馈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工作坊结束之后进行讨论。参与其中的病人也有着极大的参与兴趣。

以此工作坊为基础,各方的参与人员都在项目中确定更为成熟的发展方向。艺术家能够从工作坊的形式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比如在这过程中,有的艺术家意识到病人的故事是很重要且有特点的,他们可以通过病人的故事传达某些自己的艺术观念,比如我们需要关怀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等等。从医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可以从工作坊中去找到艺术介入临床治疗有效性的科学验证,这也是需要大量的工作坊实践,才能得出结论的事情。

Xc1B2yrw8f9gSsNcPnTxOR89SSirZHymV4KdXeNm.png

SCU ART+跨学科艺术沙龙:余良明医生在四川大学美术馆作“精神障碍概述——第一人称视角解构疯人院”主题分享现场

雅昌艺术网:请介绍本次项目有哪些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艺术家及价值。

熊宇:这次项目工作比较深入的是几个工作坊,包括张佳颖的绘画工作坊、上官凯莉和魏震的系列绘画游戏工作坊、严俊雄的摄影工作坊、陈镪的实验声音工作坊。

我们以前谈到艺术家参与艺术治疗,其实存在某些逻辑上的问题。离开专业医生的判断,艺术家很难证实其艺术创作一定会对病人产生效果。这次的项目实验则以艺术工作坊的形式解决了这种矛盾,艺术家通过艺术的方式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引导,但并不对其行为进行定义,只是为医生之后的判断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

比如本次项目中的艺术家魏震和上官凯莉做的其中一个绘画游戏工作坊,是引导病友用手去触摸身体,然后把对身体每一部分的感受画出来。当我们看到那些作品的时候非常惊叹,那些作品极具表现力,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病友完全不同的性格和心理上的张力。看到这些作品,艺术家肯定会有较深的感受,医生在评价工作坊的时候,他则会认为这些东西让他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所以我觉得这在与病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建立上是很有价值的。陈镪的作品《南街28号》则以音乐参与的方式带动病人创作。在这些实践中,艺术家的作用是提供一种可能性,至于这种可能性是否有作用或者作用有多大,需要医生的参与并在持续的工作中继续观察。

这是我觉得本次展览比较有价值的一点,这次展览并不是展示了一个结果,而是实验过程。这是一个开始,即便这个工作已经进行了半年有余,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依然是一个初始的阶段,是一个好的开头,而不是一个结果。

fold8j7f9dUPvoRplWPOdvs6JF8E2ZRqlPAx3MvU.png

绘画游戏工作坊第2期《触摸绘画》 病友作品

QE8Ubdl0XhbTtLdN5lz7kf9Sp77VjalsijRhNlCK.png

绘画游戏工作坊 第4期《黑白拼贴》现场

wOrRmf9NznCBKVU4340ttXo9oYCZ3pb0B84MorVX.png

“南街28号乐队”实验声音工作坊,开展前艺术家陈镪向医护人员演奏、解释他特殊的乐器

VI6ioZccA70Kz496AvopDyQoGu8TiFm1n8HpfbHl.png

绘画工作坊,病友在完成创作之后分享自己的作品

雅昌艺术网:其中的摄影工作坊工作如何进行?

熊宇:摄影工作坊是由艺术家严俊雄主导,在进行的过程中也有几次工作模式的调整。艺术家一开始会用自己的主题,与病友进行一个集体性的拍摄活动,比如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是观察微小的事物,那么病友就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拍摄,并让其他的病友参与到讨论中来猜他拍摄的是什么,这样的方式促进了病友之间的交流,并且我们还会发现那些病友的观察是如此的细微。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们也会发现这种方式很有利于自闭症的治疗,会让他们注意力集中,从而促进他们的康复治疗。

后来在与医生的讨论后,他们转换了另一种工作模式:群体性的拍摄活动转变成为一对一的拍摄。一个艺术家、一个病人及一位医生,三人共同组成拍摄小组,这样的工作模式会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拍摄主题可以是病友感兴趣的任何的东西,病友拍摄完成之后,艺术家也会对同样的物品进行拍摄并讨论,医生从这样的拍摄活动中会产生与病友很自然的聊天,了解到拍摄背后的故事和心理活动。通过病人对摄影作品讲述,医生能更加清晰地从这个故事中去体会到病人的心理世界,觉察到他的创伤从何而来,痛苦到什么样的程度。在这样的模式转换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和心理学的一个跨学科实验成果,真正地发生了。

iIVHPtuDqZFCMoGHFV0dGGoZKAO7I9ct23Wsr3TE.png

心迹·摄影工作坊,病友分享自己的作品

cIHfY3VzIdK6sudb2wnkYQuTGHRO86ASeguWIlvs.png

严俊雄 《心迹·摄影工作坊》,影像、工作坊文献,2021年

【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 第一回展“你好 你好吗”现场

雅昌艺术网:经过与医院的合作,艺术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效果有方法验证吗?如何验证?

熊宇:如果说是要验证效果,引用医生的判断是比较有权威性的。医生之前有很多次对我们的作品及工作坊的工作有进行点评,整体上还是比较有积极意义的。对于一些医生来说,艺术的这种创作方式让他们发现了与病人交流的新方式,而不是以往单纯的聊天模式。他们可以通过艺术创作非常直观地看到病人的一些心理状态。工作坊中这种类似的方式之前他们也有用到过。比如医生会让病人将感受到的东西画出来,通过图像的方式来了解病情,现在的工作坊则将这种方式系统化、多元化。

雅昌艺术网:设计师是以什么工作方式参与到项目中来的?

熊宇:设计师参与进来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与艺术家类似,他们会设计一些艺术游戏,比如一位设计师设计了一系列很小的家具模型,参与的病友按自己的心理意愿来摆放这些模型,通过交流互动来得到不同的心理反馈,与沙盘游戏的原理相似。另一种方式则是设计师根据心理疾病的成因或者病理逻辑,进行视觉上的阐释,比如设计一个视觉模型。视觉设计师介入的阐释对于医学来讲,是非常特别和直观的,在表述上有着文字和其他方式不具备的明显优势。

gLlFYrCWoZavIloIhHNfXzsxax7r2mg8H5yEjR2C.png

侯孟伶、罗琪瑶、韦敏《作为象征环境的房子》,治疗用具设计,2021年

AN2978u57XIVAqAAiKTDlXYJKGWU0fVfzJjOufxM.png

向根玉 陈家喻 《心理复原粒》科普、设计互动,2021年

雅昌艺术网:您认为艺术、设计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合作进而起到作用?

熊宇:首先艺术与设计都是属于大艺术的范畴,但是这两者在这次项目的参与中又有明显的不同。艺术专业在这次项目中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工作坊,通过自己的思维构建去设计艺术游戏,游戏就是与人互动的一种方式,来产生交流;而设计师很多时候是对一个结果进行阐释,而不是过程。

而心理学是专业的医学学科,对很多专业上的问题是有判断和原则的,所以不会因为任何一个艺术行为进行改变。但是艺术的参与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多种的可能,艺术家的介入、与病人的互动,从医生的反馈中,是可以得到很多积极意义的;设计师的参与同样可以影响心理学的一些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所以我觉得这个实验艺术项目还是一个三方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之间提供需求的过程。任何的跨学科项目交流都有一个主体,我们本次项目显然是以医学和心理学为主,艺术和设计为辅。但是实际上反过来我们也是可以以艺术和设计为主的,艺术与设计从医学和心理学中吸取艺术灵感或观看方式而进行艺术创作。在同样跨学科的项目发展中,可以设计出好几套逻辑进行推进,所以这样的项目广度是非常大的,我们目前进行的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nooHPwfhqVPifI17crYqyS629UXVMpfNVsOdXcJw.png

【艺术X设计X心理】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 第一回展“你好 你好吗”交流现场

雅昌艺术网:我们这个项目在与医学方面跨学科实验接下来的一些深入的计划,还有跟其他学科方面的一些计划有哪些?

熊宇:这次展览结束后,我们继续与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的医生筹备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首先艺术疗愈和艺术心理学不是一次项目和一次尝试能够有成果的,如果说上学期的工作算是一个疗程,那么我们在下学期的工作就是第二个疗程,中间可能会有很多重复的东西,因为需要再次印证它的效果,也会有新的项目元素加入进来。

与此同时,我们与四川大学工程技术中心也在展开合作,他们有着非常全面的工程设备和各种仪器,目前我们还处在尝试沟通的环节。比如我们提出一个艺术家的想法或者一个作品的尝试方案,对方就会考虑用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上半年就一直处于这样的沟通阶段。跨学科的合作之间,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且费时的环节,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沟通双方的意图和实现的可行性。除此之外,我们与四川省博物院、生命科学、计算机等机构和学科专业也在进行深度的沟通和探索。


twRkN1tEJgTbYFV0HW2BCuoDfKeTEHeU2nkMOIBY.png

展览信息:

主办: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四川大学美术馆、四川大学艺术与医学健康研究中心

艺术总监:熊宇、许亮、王莉莉

临床总监:郭万军

临床学术支持:张骏

策展人:朱月

观察员:马飞

统筹:周子仪、吴昊恒

协调:余建英、陈娟、余良明

参与医护人员:曹秉蓉、陈娟、郭万军、寇晓敏、李佳峰、司徒明镜、叶应华、余建英、余良明、张骏、卓瑜(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参与艺术家:陈镪、陈美聪、蒲粤梅、上官凯莉、魏震、王若云、王好晴、严俊雄、张佳颖、周子仪(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参与设计师:陈家喻、陈乐瑞、陈恬、陈铮羽、杜昌林、郭旭、侯孟伶、李佳颖、廖礼琳、刘佳韵、罗琪瑶、唐利枭、王裕、王郑畅翔、韦敏、吴昊恒、向根玉、谢佳颖(18级)、谢佳颖(20级)、燕阳、杨光、张逸帆、周婧(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特邀创作机构:华西心理卫生中心

展览时间:2021年9月24日—10月4日

展览地点:四川大学美术馆

作者:付晓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