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看得见 摸不着”的城市中轴线怎么申遗?
一条河、一片湖、一棵树也能成为文保对象?
中轴线范围内,还让不让停共享单车……
近日,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进入冲刺阶段
相关话题层出不穷,热度也居高不下
北京城有一条中轴线,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这条轴线从何而来,为何申遗
中轴线上有哪些文保单位、文保对象
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到底让不让停共享单车
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什么实际意义
关于这些具体问题
估计很多人都只有模糊的认知
所以今天,咱们就用一篇文章讲清楚
最近大热的“北京中轴线”申遗那些事儿
前世今生:从元大都到新机场
中轴对称的建筑/城市整体布局思想
一直是我国古代城市营建的基础准则
早在距今3500多年前的二里头夏都遗址
就采用了中轴对称布局,只是未达到完全均衡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图源@中国建筑史
因此,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基础格局
虽然始自建于1264——1272年的元大都
但其营建思想却来自几千年的一脉传承
其街道、建筑、分区均符合《周礼·考工记》
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相关记载
元大都平面复原图
明清两朝对北京城进行了部分扩建、改造
其中显著变化是,明嘉靖原计划增筑外城
但因财力不足等原因,最终只新建了南墙
使得北京城呈现东西长、南北短的“凸”字形
明清北京四重城:宫城、皇城、京城、外城
但好在城市基本布局并未发生太大变化
贯通南北,贯穿宫城、皇城及内外城的
长达7.5公里的北京城市中轴线最终形成
而今天,北京的规模早已不限于四重城
但城市中轴线依旧充满了生命力
无论是鸟巢水立方,还是大兴新机场
750余岁中轴线还在生长,还正年轻
北京中轴线延长线示意图 图源网络
文保对象:从皇宫胜迹到胡同风情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
北端为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
其中包含故宫、天坛、
串起了北京城的文化精髓和历史脉络
在已划定的14处遗产点中
既有恢宏的皇家遗址,也有古朴的民居院落
既有元明清三朝历史,又有重要的现代建筑
它将国家与人民、历史与当下巧妙地组织起来
为国家礼仪空间的构建、历史文化的变迁
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图源@遗产前沿
但“北京中轴线”又不局限于物
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文化空间
在这个文化轴心上的草木湖石、民俗历史
都将成为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图源@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所以,天坛古树和护城河都不算稀奇了
而胡同口串闲话的大妈、下象棋的大爷
才是最具有人情味儿的”文保对象”
申遗进度:从梁思成到文物局
作为建筑文化概念的中轴对称法则
是刻在中华文明基因中的城市“营造法式”
而作为文化遗产概念的“北京中轴线”的提出
却得益于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
1951年2月19、20日两天
梁思成先生在《人民日报》(第967、968号)
发表了一篇《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
文章的最后,梁思成明确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
梁思成文章截取 图源@雅昌艺术研究院
但公众对中轴线的第一次深刻印象
却是来自2008年的北京夏季奥运会
奥运会主场馆鸟巢水立方分列中轴线两侧
开幕式上,由焰火组成的28个大脚印
踏着北京中轴线款款而来,走向主场馆鸟巢
之后,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保护就提上了日程
图源@雅昌艺术研究院
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已进入冲刺阶段
申遗文本已经进入最后的翻译修改阶段
作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作为中国仪轨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
打破了以往文化遗产之间的文化割裂
是一次完整的遗产价值阐释,生动活态展览
是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贯通的体系性构想
是将城市作为整体文化空间的伟大尝试
这条见证了中华文明脉络的古老长道
正生机勃勃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关注我们
每天开启一个艺术盲盒
作者:达盛路·卡戴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