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10-16 11:09
现场合影
2024年10月13日,亘画廊呈现了艺术家孙晓晨的个展《媒介场》。此次展览由高远担任策展人,柔强、李若姮作为出品人,徐烜、李征担任艺术总监,展览聚焦于艺术家孙晓晨的多件装置作品,展现了他对媒介转化与空间关系的深度思考。
策展人高远
策展人高远表示:“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媒介场”,是基于我和孙晓晨先生的长时间交流,最终决定策划的一个展览。我希望通过媒介的角度,探讨艺术边界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现场展示的作品,包括老旧的电视机、水龙头、花洒以及其他日常工具,都是从生活中提取的元素。孙晓晨先生通过这些日常物件,把观者代入日常,又在媒介上超越日常,反思日常生活的空洞与乏味,以媒介为手段,构建出一个能够激发新思考的空间场域。让我们认识到,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达的载体,同时也是信息本身。”
在他看来,孙晓晨的这些装置作品,其实可以看作是媒介异化的产物。这种“异质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背后还隐藏着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孙晓晨通过这些作品,不仅在思考媒介承载信息的作用,还在探索被媒介信息所遮蔽的物质本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亚媒介空间”。
艺术家孙晓晨
艺术家孙晓晨进一步解释了什么是“亚媒介空间”:当我们提及亚媒介空间时,很多人很难去感知体悟。格罗伊斯曾探讨过究竟什么是亚媒介空间。在我们的场地中,充斥着空间及媒介关系的疑惑,这也是我这几年来一直思考的方向。这是因为亚媒介空间里的事物是我们肉眼不能直面关照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我们虽不能直接看到它,但能揣测到它的存在。
亘画廊创始人、独立策展人、青年艺术家李若姮
亘画廊创始人、独立策展人、青年艺术家李若姮谈到:“今天观看作品时,我感到十分震撼的原因之一是孙老师将严肃性与幽默性在展馆中完美融合。艺术家选用与生活相关的物品进作为创作元素,让日常场景与艺术场景以画廊作为载体,语境发生了变化,重提了观众的身份,创作者的身份以及作品定义的转化。”
她还表示,作品中强调不同材料结合产生的意义。大理石作为一种常见的西方雕塑材料,在创作中设计为电视机形象。而其屏幕上的画作又有红蓝色裸眼 3D 效果,能形成虚幻影像。这让我们思考在具体作品里,孰是真,孰是假,孰是被记录、被篡改,孰是该被重视、深刻之余带有幽默色彩。艺术家孙老师的作品是一种新的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极简主义定义,给观众带来疏离感的同时,让观众依据各自的个人历史和生活背景去理解作品。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孙老师充满创意且深思熟虑的决定。
从布展角度看,策展人高远老师将场馆与作品融合,构建出一个更庞大的艺术作品,而非孤立的个体,进一步扩大了孙老师的艺术思想,形成更公开开放的对话空间和主题。在当下的当代艺术市场中,我们很难得的体验到如此纯粹的观念艺术作品,再次祝贺孙晓晨老师和高远老师。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孙晓晨以雕塑语言为基础,作品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尤其关注媒介在转化过程中呈现出的多层次意义,通过陶瓷、汉白玉和石材等多种材料作为表达介质,创造了超越日常的感官体验。
现场展示作品
汉白玉的水龙头与花洒伪装为日常物品,远离了日常生活的功能性,连接的水管隐喻着个体身份的模糊性和流动性,异质混合媒介,融合着艺术家在材料转化过程中的思辨:物品的功能与其背后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新的艺术空间中被重新定义,变成了与观者对话的艺术符号,挑战了观者对物体功能与意义的认知。
现场展示作品
通过老电视机与长城、长江、黄河等符号的结合,艺术家将其与象征中华文化的宏大地理景观相结合,象征着时代记忆的储存与再现,不仅将观众带回了电视机作为主流媒介的过去,还通过这一媒介与文化符号的对话,同时展现了时间、地理和虚拟空间的交互性。
现场展示作品
孙晓晨运用媒介的转化,模糊了材料的本质属性,探讨媒介与符号、媒介与场域的复杂关系,考验着观众对物品和场域空间的理解,促使观众在观看中重新审视媒介与场域的关系网。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1月3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