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走出画室——速写谈》序

  每一个画速写的画家都懂得速写的好处很实在,很轻松,不能登大雅之堂但也不会遭人嗤笑:它记录了“当时”所见,也预备了将来之用。对于现实主义绘画来说,速写所建立的是一种近乎绝对的合理性,以至于随后对它进行的修正、利用都不及它本身完美。

  但是,当我们在多年以后翻阅那些速写时,谁都想不到最终它竟成了帮助回忆的材料。有同学问我什么是好的速写,我回答说“值得为找它而翻箱倒柜的就是一张好速写”。我们仔细地想一想,每一次的寻找难道不是根据记忆或为了记忆的吗?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纸质的东西能帮助回忆,日记、信件或照片,它们让我们对时光的流逝发出感叹,并伴随着一种轻微的痛苦(类似鼻窦炎)。速写在帮助回忆时有点不同。每当翻阅它时,时间好像又回来了,而且还带出了一些地点。因为速写终归算是绘画,就传达历史感这一点来说,它就是要人对他“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所以这时候通过形象而建立的只是一种停留在回忆状态的历史感觉,没有是非,也没有任何精确度,但它确实是与那个过去的时刻同时发生的。正如潘行健先生说的,翻看过去的速写,使他“获得了极大的快慰和满足”。我认为他这句话把我们面对速写时的心境很准确地表现出来了。回顾旧作常有的那种自我挑剔(甚至想把它毁掉)在重读速写时是不会有的,哪怕那纸上只有简单的几条线,回家在此时成了这样一种人:他沉浸在一种庆幸自己曾经如此与某一时间、地点相遇的满足感中,并由此完成了有一次自身价值的肯定。

  假如速写只被看作一种记录手段,那么在今天这个影像泛滥的时代重提它就显得不合时宜。然而,真正喜欢速写的画家就是一些喜欢躲在角落里收拾小纸片,整理记忆和唠唠叨叨的人。我们的画家队伍中存在不少这样的人,他们也创作过许多宏大的作品,但是当它们整理自己的一生时,他们最舍不得扔掉的就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速写。本书作者潘行健先生就属于这类画家,他在书中收入的他本人的作品最早的应该是画于上世纪50年代,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一点是见他对速写的热爱是真热爱。我在少年时代就通过当时的出版物熟悉了他在钢铁厂画的速写,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又接触到他的几幅水彩风景速写,当时真想把它们扣下来。可能是我从未画过风景色彩写生的缘故吧,这些幅面很小的风景速写让我回到了再奥赛博物馆面对柯罗风景画时的感觉。通俗地说,这也是一种面对真风景时不会有的感觉,它里面隐藏了许多绘画的密码,至今人们也没有能够完全用语言说清楚。

  速写的重要性大概这本书就此也谈了不少吧,当然不用重申了,国家的作品,从数量到题材的丰富性都已经作了很好的说明。潘先生的这本书如果是给他的同代人看的,我们相信他们也一定有和他相同的满足感,因为他们当时可能也从相同或不同的角度记录过同一个场面(尽管有些场面今天看上去像在舞台上)。本来是为了备忘和留作素材,没想到时间一长竟牵动了回忆的神经,这的确是我们在倡导画速写时未曾想到过的。

  不过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年轻的绘画学者们掌握速写技巧,这体现出潘先生作为美术教育家的责任感。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一本速写技法书《怎样画速写》作者是我们最最钦佩的叶浅予先生。我相信潘先生一定读过这本书,他今天能够将自己几十年画速写的心得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来,同时配合以浅显易懂的绘画道理,我以为或多或少也是受叶浅予先生的影响。不同的是,潘先生写作此书的今天,绘画所面临的问题比以前复杂的多。单纯为了考进美术学院速写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之后的情形呢?因此潘先生在本书的最后一章着重分析了美术学院从招生到日常教学的现实情况。特别反对了最后几年再考试中盛行的默画(这种现象正是在潘先生离开学院教学领导岗位之后发生的)。在他看来, 写生,尽管技法粗糙幼稚,却能透现生活生活中的某种生动特色和新鲜感觉。这就体现了“生活第一性”的重要性。

  由于时间关系,我未能通读潘先生的整本书,无法将书中更多精辟部分抽取出来加以品评分析,但我相信年轻的读者们将比我体会得更多、更真切,他们也一定能在读完这本书后成为潘先生所期望的速写的实践者。

  陈侗:批评家、画家、出版家

作者:陈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