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岳敏君:首件装置作品《墨衣》亮相本届广州三年展

2015-12-28 10:27

  余旭鸿 尘与路

  余旭鸿作品局部

  岳敏君 墨衣

  ■

  北斗星小组 世界工厂

  由广东美术馆策划主办的“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以下简称“亚双展”),于今年 12 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根据展览前言描述,此次亚双展以“亚洲时间”为主题,以“一带一路”为指导理念,汇集了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47位艺术家,共约50件作品,展品涵盖装置、影像、绘画、摄影等艺术类型。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副主任胡宇清说:“亚洲时间与世界时间是相对的,是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而‘时间’可以是历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门哲学。”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梁婉莹

  《又是森林遍大地》:

  现在的城市就是一个水泥森林

  收藏周刊记者在展览现场发现,展览主要以装置、影像为主。如何把作品与主题“亚洲时间”联系起来解读?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副主任胡宇清解释道:“亚洲时间与世界时间是相对的,是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而‘时间’可以是历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门哲学。”

  整个展览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可算是立在大门口、被各种混凝土包裹着大量废旧木料的胡项城的《又是森林遍大地》。巨大的水泥管道、砖块的箭头及废旧老雕花木材制成的压路机和“树林”,“表现了现在的城市就是一个水泥森林”。胡宇清介绍,林木从人类兴盛开始,就作为建造宫廷、民宅、家具的材料,成为一代代文明的载体,但新兴的工业文明同时也在吞噬自然、吞噬历史。人类的强大改造能力应该如何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共存?“这个作品主要是表达一种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

  《尘与路》:

  中国斑驳历史中所残留的记忆

  在展厅的过道中,有两个作品引起了记者的关注,首先是余旭鸿的装置作品《尘与路》,横躺在地上,偌大的玻璃柜里装着六条长达10余米的宣纸拓印作品。胡宇清介绍,这件作品把东方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大唐西市古老的遗迹上的碑文,拓印在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她解释称:“这正是中国斑驳历史中所残留的记忆。在表达亚洲时间的主题上,这件作品是有历史和文化的厚度的。它拓出来的墨迹正是中国经历漫长发展所残留的痕迹。”

  《墨衣》:

  我想反映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心理

  在展厅的过道中,也有一件作品值得一提,作为岳敏君做的第一件装置作品《墨衣》,是一个被吊起在展馆中央的巨大的由不锈钢架组成的大圆筒铁笼,周围环绕挂着上百件沾满墨迹的衬衣。整个作品贯穿了美术馆的三层楼,像是编钟一样悬挂在空中。“注意那些墨汁是用鞭打上去的,不是乱泼的”,胡宇清提醒说。

  而对于这件作品的解读,在当日《图像的战争》讲座上,岳敏君也向收藏周刊记者解释道:“小时候看电影经常看到,人们被抓起来,绑在树上或绑在刑具上,一般都是穿白衬衣,然后,敌人用皮鞭抽打。我做这个《墨衣》是想反映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心理,而文化心理与施虐受虐这个有关系”。可以得知,白色的衬衣反映出了作者儿时的影像记忆,而墨汁代表了历史的传统,鞭痕则是暗指一种文化传播与接收过程中施虐和受虐的关键性。

  然而,问题似乎又来了,衬衣作为舶来服装,它所指向的,不是西方文化吗?它能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象征吗?对于记者的疑问,岳敏君称:“白衬衣代表某一种东西,墨也代表某一种东西,作品的策划是很简单很单纯的。”

  《世界工厂》:

  “一闻就让我回想起了那段岁月”

  在展场中,最能让观众获得共鸣的,当属北斗星小组的《世界工厂》(装置与影像)作品。整整一个展厅,模拟了一个黑暗密集的服装厂房,放置了几十台服装制作业中的标志工具——缝纫机,原原本本还原了一个生产工流水线作业的场景。墙上则投影着描写当今中国真实工厂情况的影像作品,向观者诉说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服装类密集型产业给中国乃至亚洲带来了一段时间的繁荣,但随之而来的是由于环境破坏而造成的经济崩溃。此情此景之下,不禁引起人们对于当下社会的发展与未来社会的担忧,以及亚洲世界各国的思考。”胡宇清说。

  收藏周刊记者现场做了一个小调查,这个作品把工厂场景真实地还原,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对自身经历的共鸣。“我以前就在这样的工厂做过,非常感触,我看了很久,那种气味一闻就让我回想起了那段岁月。”有观众在现场表示。

  《乡关何处》:

  透过平凡生存场景微观亚洲城市

  影像作品中,梁美萍的《乡关何处》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她采用了一种纪实的拍摄手法,是一个从2005年到2015年的长达10年的录像装置项目,从香港出发,及至北京、上海、深圳、新加坡、曼谷、东京、仰光、首尔、金边、马尼拉、吉隆坡、台北、澳门、乌兰巴托等26个城市。透过某个城市底层人的平凡生存场景,微观亚洲城市。现代化文化繁荣,而流浪汉的行走代表了一个不能预知的城市空间。

  《日历系列》:

  展示了时间的悖论

  莎拉·施的大型装置作品《日历系列》则是运用了三个月时间的《纽约时报》的首页或尾页,以非当时事件的图片替代原报纸的特有印刊而完成的92件独立作品大系列,述说了时间的流逝。“每一份报纸都是一个艺术品,作者原意是希望观者可以行走在报纸当中,但是由于担心展品被破坏只能选择围起来,”胡宇清说。

  根据作品资料介绍,《日历系列》展示了时间的悖论,以及两个文化环境之间的显露与躲藏。

来源:华夏收藏网-名家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