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造化在我 坐穷泉壑

  生活在当下的芸芸众生,充满着责任担待的紧张和营生劳作的困顿,身心的疲惫,使人们向往林泉,希冀在卧游中释放困乏与浮躁,而紧张的生活节奏,又使闲逸成为奢望,人们只能在烦劳之余,披揽书卷,品味水墨,与可居可游书境里释放紧张的心怀,让烦顿的情愫得以解脱。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君子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秋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观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快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正是山水画的伟大魅力,带给我们精神的慰藉和心性的舒放,才使众多的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走进这充满真善美的艺术天地,山水画成为我们今天的精神家园。肖培金先生的山水画正是与我们的时代审美冥合,具有造化在我,坐穷泉壑,舒解心性的高尚艺术品格。

  我们读肖培金先生的山水画,如居其中,如游其里。无爬大山之劳顿,而有闲游之清幽;无涉深水之险惫,而有泛舟之怡情。唐张彦远说绘画功能“成教化,助人伦”,而儒家的山水精神彰显的更为真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智者仁者之心常有寓乎此也”(清刘大魁《游凌云阁记》)。道家的山水精神则是又一番境地,强调个体解放和虚静无为,顺天道自然而闲居坐忘,缘山水意象而纵情玄远,以“澄怀观道”的心态退隐林泉,以“解衣般礴”的愫怀面对人生,理解艺术。

  培金先生的山水精神,正是在儒与道的哲学思想观照下形成的中国绘画特有的人文精神品格。我们沿着这一轨迹的指向,走进他山水画的精神世界。培金先生在天津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涉猎,而后来用功最勤的还是山水画。他的山水画从传统中走来,经过炼狱的磨砺,以及涅槃的再生,达到了遗貌取神,以情写景的大家气象。我在五年前见到肖培金先生的山水画,气势宏大,笔墨繁实紧密,苍茫浑厚,注重物象的表现,篇幅满大,给人以厚重结实的大印象,完全是一种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冲和、中庸、谦谦君子之风带你进入画面的任一地方。可游、可居,山水之美、仁智之心,油然而生。气势的宏大,峰峦叠嶂,飞瀑遥挂,给人一种崇高的美。崇高是人格力度和精神力量的美学符号、艺术化身,是理性的观念,是思维、实践和理性精神的觉醒。宗白华说:“美学研究到崇高,境界乃大,眼界始宽。”培金先生的山水崇高审美境界的表现,是他在四十岁前完成的。随着阅历的广博,学养的积淀,审美观念的转变,笔墨功力的精深,他的山水画又进入了另一个境界的层面。

  山水画繁易简难,实易虚难。虚实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的审美观。培金先生现在的山水画在删繁就简,虚实相生中,传递给我们以恬静玄远、淡薄清幽的道家思想,表现出道家的出世无为态度,“万物静观皆自得”退隐林泉,澄怀味象的玄静境界,给我们一个澄明亲近,幽游闲逸的家园感受。素心恃物,结庐山水之间让我们总能在自然与生活之中领略存在的生活意义和美妙的生命快乐。培金先生的绘画“使山水的形质,直接通向虚无,由有限直接通向无限,人在视觉与想像的统一中,可以明确把握到从现实中超越上去的意境(徐復观《中国艺术精神》)。

  培金先生的山水,无车马之喧,有结庐之幽;无奇峰之险,有白云之闲;无尘世杂俗,有心地玄静……这种精神世界,让我们今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疲顿的身心,得以释放,走进清幽,拥抱自然!

  培金先生经过多年刻苦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山水之路:自己的笔墨语言,自己的意境表现,自己的构成图式。他的山水画发展大概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繁实厚重至虚淡简静,从宏大苍茫到玄远幽深,从理性的表现到感性的写意。这是他审美思想的变化,是他心路的延伸。可以用这样的禅宗故事来表述他山水画转变的几个层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最后层面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复归平淡的最高境界,是他山水精神给我们心灵天地带来的一片澄明,一泓清流。

  培金先生不仅在山水画上成就卓著,在人物、花鸟及书画理论方面亦是成绩斐然,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李可染先生说:“要搞好艺术,至少要当半个出家人”,他把自己名之为“苦学派”画家。记得在静海,我在和先生相处的一段时间里,每天看到他办公室里灯光亮到很晚,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更能投入地走进创作与研究中。虽然家与学校只有一路之隔,但他却经常不回家,到校门口的路边买点儿饭到办公室吃,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有时天太晚了,他就睡在办公室里,真正成为“半个出家人”了。培金先生的苦学,加上他在学校有条件带学生外出写生,游遍了名山大川,成就了他绘画的大家气象。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入海宫,怎得龙珠?天道公允,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他勤于思索刻苦钻研的结果。从县城到都市,从中专课堂到大学讲堂,这是一种跨越,这是生命空间的延伸,在这更广大的舞台上,我们看到培金先生的艺术正走向峰巅,进入无极。

作者:梁德水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